主题:【旧文重贴】运10之死与中国民航飞机工业的复兴 -- 晨枫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运10悲剧而终
刘小童 文 发布时间: 2007-02-13 09:50 文摘报
早在26年前,中国已自主研发出可供民航使用的大型客机——“运10”。然而,这一本来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计划却突然被放弃了。它的猝然下马,迄今仍然是一个谜。
“708”工程
真正促使中央下决心研发“运10”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为保持“国威”,中方提
出美国总统在中国境内访问期间,必须换坐中国民航客机,虽然当时中国没有一架喷气式飞机。此次飞行被随行的美国记者向全世界报道:“在红色中国领空,只能乘坐陈旧的俄式螺旋桨飞机”。不久后,国家领导人相继提出:要下决心研制出我们自己的大型客机(重量在100吨以上、载客超过100人、航程超过5000公里的喷气客机)。
因为“运10”于1970年8月立项,也就被称为“708”工程。一声令下,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四十多家飞机设计研究所、工厂、航空院校的教师等300多名科技人员迅速齐聚上海。
“运10”工程初期,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艰苦点倒没有什么,最让设计人员为难的是很多荒唐的东西。例如,“运10”吊装发动机方案有三发与四发(配置三台或四台发动机)方案,然而,却有人提出滑天下之大稽的奇异设想——这架大飞机要装配八台发动机!理由是:“发动机越多,安全性越好。‘运10’将来可能是毛主席的专机,发动机越多就是对毛主席越忠诚!”
分歧最大的是飞机设计的主导思想。当时中国的航空模式及标准全部照搬苏联模式,“运10”究竟是延续苏式还是按照西方标准?经过大量论证后,设计师们决定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美国适航条例标准(FAR25)作为设计规范,这就一下子打破了前苏联在中国航空界20年一统天下的局面。
时任副总设计师的程不时回忆:“从后来的情况看,当时选择FAR25适航标准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苏式标准最大特点就是不精确,所谓不精确就是糊涂、不明确。很多地方靠‘估摸’,为了‘保险’什么地方都很厚。如果仍然依照苏联模式,‘运10’可能根本设计不出来。即使能勉强造出,也会严重超重,并且整机的安全水平肯定也达不到要求。”
“运10”起飞
到1980年9月,在付出了10年的心血后,“运10”飞机已经完成了一切地面试验,只等冲天试飞。
9月26日,上海,大场机场。在试飞员王金大带领的机组操纵下,“运10”呼啸着直冲蓝天。由于是第一次升空,在完成几个既定动作后,“运10”返回地面,着陆动作十分轻盈,巨大的飞机在很短的距离内停止了前冲。试飞机组向专家组报告:“飞机操纵,得心应手,运10在空中表现良好!”
“运10”首飞和常规试飞成功后,就开始了一系列航线试航——从上海直飞北京、哈尔滨、广州、成都,并以110吨最大起飞重量,直飞乌鲁木齐(航程3660公里),从广州到昆明,再从成都到拉萨。“运10”试航拉萨贡嘎机场之时,适逢西藏遭灾。国务院命令在试航中同时执行抢运救灾物资进藏的任务,“运10”连续七次进藏,每次都成功完成任务,连驻成都航站的民航驾驶员都说:“运10出勤率简直像航线班机一样!”
程不时曾先后接待很多海外人士参观运10飞机。波音公司总裁在参观完“运10”后说:“你们毕业了。我们也毕业了,只不过比你们早毕业几年而已。”在告别时,他庄重地对中国的设计人员赞叹:“干得好!”
事情在悄悄起变化
“运10”的飞行成功可以说是国内高科技领域中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但在国内却“反响”平平;“运10”申请国家科技奖,被拒绝发给一等奖。日夜为“运10”操劳的科技工作者虽然也感受到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大家都没太往心里去。
首先遭到质疑的就是“708工程”这一代号:中国的是“708”,美国的是“波音”707,难道不是仿制?更有人直接称“运10”为“波音708”。“运10”还被视为“文革”产物,有人“义正辞严”地指出:“‘运10’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研制的,上海又是‘四人帮’横行的重灾区,所以,‘运10’应予彻底否定!”
1981年10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国内航线飞机要考虑自己制造”,12月30日又说:“今后国内民航飞机统统用国产飞机”。这是对“运10”的最大支持了,但最后依旧不了了之。
麦道乘虚而入
“运10”面临的压力也来自外部。此时,美国麦道公司急于打进中国市场。“运10”研制刚刚中断,该公司就和中国签订了几十亿美元的合同,“合作”生产MD-82型飞机。
麦道公司派来游说的是一个美籍华人,叫张振中,是国民党一个前高级将领的公子,非常熟悉国内的情况。谙知中国“内情”的张振中“游说”成功,没多久就传出停“运10”、上“MD-82”的消息。
可MD-82机型设计并不成功,在国际市场上无法和“波音”、“空客”竞争才拿到中国生产,而且在中国也只生产了十几架,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麦道”被“波音”吞并,MD-82、MD-90也在中国宣布消亡。更荒唐的是,吃亏上当不说,这些合同取消后,还要赔偿对方巨额的“违约费”。能有什么办法?当初签订合同时就有这一条。
“运10”猝然下马
“运10”要继续试飞,却遇到了经费困难。程不时说:“当时计算了一下,总共需要六千万元,‘运10’就可以继续搞下去。上海市政府已经同意划拨三千万元,可另外那三千万元就是没有啊……”
或许感到从上面来的压力及内部对“运10”否定的力量还不够,于是,中国民航又被扯了进来。1981年1月8日,中国民航总局在向中央财政领导小组递交的《对国产“运10”飞机的几点看法》的报告中提出:“我局有波音707十架利用率不高,还可再用二十年……民航去年(1980年)初十年规划设想中没有再添购此类飞机的打算……”不久后,在一个有全国航空专家参加的会议上,代表民航局出席会议的裴某在大会发言中慷慨激昂地讲到:“中国的旅客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中国在十年内将不再需要购买任何型号民航客机。”散会后,裴某却马上走到程不时面前,一脸歉意地解释:“这不是我的意思,是领导让我这么说。”
然而,就在这次会议之后仅四个月,中国就宣布了大批购买外国飞机的消息,从此之后,进口飞机数量越来越多,已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在“运10”悄然无声后不久,看来是航空部门意识到发展民航的紧迫任务,派出以总工程师为首的调研组来上海,专程探讨恢复“运10”型号的问题。可惜,为时已晚——上海飞机制造厂的大型装配线已经拆毁,第三架“运10”样机已作为废料处理,工程已无法恢复!
没有任何领导宣布,也没有红头文件,中国的“运10”,就这样解体了。 (《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18期)
谁有当年民航总局这个报告的全文阿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一个从来没有造过飞机只修过飞机的厂造的飞机,谁敢做。 伟科 字362 2011-06-19 11:28:18
🙂据我听说,当时是从三机部各厂调了很多技术骨干去上海的 桥上 字0 2011-06-19 20:44:06
🙂正是 晨枫 字56 2007-03-19 16:53:10
🙂这里面的一段文字很有意思
我去年看过的一套文章里面说的,作者好像叫 gundamzaku 字112 2005-08-27 20:03:25
十分佩服。 电子狼 字21 2005-08-27 08:49:27
好贴当顶,时不时补补课 山猫部落 字0 2005-08-27 08:26:24
请教:运10与巴基斯坦报废在西藏的那架波音707有什么关系? 土人的世界 字32 2005-03-31 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