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天下评书七大抄(上) -- 东张西望

共:💬128 🌺60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天下评书七大抄(上)

前一阵这里诸位老大都在大砍特砍评书,引得我蠢蠢欲动。只是受到地域的影响,老萨所评的五虎将我根本就未听全。这里的地域影响,倒不是说语言上有障碍,主要是指电台里很少或者干脆从来都不播其中某几位的书。那年头既没有网络可以供下载,也没有满大街的压缩MP3碟卖,基本上电台里放什么就只能听什么了。所以,象连家的评书我闻名已久,却是直到现在也没听过,马增琨更是闻所未闻。田连元在电视里倒是见过几面,听过几个小段,但是印象极不深刻。就记得一个小个子努力拔着身段,小脸表情及其丰富,但怎么看怎么不象好人。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应该是听过的,但年代久远,实在是不知道讲得内容了,只记得他那一贯极富抑扬顿挫的声音。而且,感觉上王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评书演员,那时候的他得和曹灿老师(惭愧,又是一个只知其名不闻其声的前辈)、上海的郭冰老师、甚至孙敬修老爷爷排在一起我感觉才合适。

算来算去,比较熟悉的只有三位了,当然这三位也是全国范围名气最响的。最早听的当然是刘兰芳的说岳,排第二的还是她老人家的杨家将。刘老师现在是高官得做骏马得骑,很大程度上应感谢那部岳飞传。虽然现在有人觉得刘老师评书技巧上吐字发音上等等这个那个的,这些我都同意,而且老实说,等我后来听过了苏州评话版的众多演义后,实在是觉得评书被比下去了。可当时是个什么年代?那会看个王景愚的哑剧吃鸡也能笑破肚皮,搁现在谁还当回事啊。上海有个滑稽戏演员回忆刚恢复演出时的盛况,说那时为了买张滑稽戏的票,可以一点不夸张地形容,排队真能排出八里地去。而且他说那时候也来不及排什么具体节目,演员上台随便学几段地方戏,观众们都能如痴如醉。

我那会总算看过了岳传的连环画,风波亭之前的事情大概齐还知道一点,到了岳雷出世以后的情节可就抓瞎了。现在还记得,刘老师说到岳雷进了一个地洞后,照例且听下回分解。好嘛,她这一卖关子可不得了,我第二天整个就在云里雾里了,上课时光剩下琢磨到底地洞里有什么了,结果就发生了人生中第一次未交作业的壮举,因为我压根就不知道老师居然那天还布置了作业。

刘老师的第二部书杨家将播完后,平地一声雷,电台里开播隋唐演义了。那会我可压根没意识到,这个哑哑的但饱含激情的嗓子,以及市井气十足的风格,将会在今后极长一段时间里每天陪我半小时。明英烈、水浒、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百年风云、燕王扫北、说唐后传、说岳后传、薛家将、童林传、连环套等等等等,直到前年还在网上当了小半部的西游记。单老的敬业精神真是让人叹服。

从此,电台里以每天半小时的速度,开始把我上面列的单子过了一遍(除那半部西游记外)。其中除了偶尔插几段应景的短篇小说,象《霜重色愈浓》什么的,只有一部大部头评书不是单老说的。等到这些评书一遍听完,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好象已经长大了。

可惜,单老说了评书无数,我心目中排名第一的那部却不属于他。这个不用说大家也能猜到了----袁阔成老师的三国演义。

其实我听袁老的书并不多,除了三国,以前只在电视里断断续续看过一点西楚霸王。前年百无聊赖的时候在网上当了两部书,水泊梁山和封神演义,可听下来感觉都不怎么样。前一部在于情节,这么大的人了当然比小孩难糊弄多了,这要是早个十几年给我听就好了。封神演义呢,这部书本身原著就有较大的问题,改编起来不容易。袁老的演播我觉得也有问题,一是太过于卖弄技巧;二是准备工作似乎做的不够,里面的硬伤太多。

评书里的硬伤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说漏嘴了,就象以前这里谁说过的,“从樊城一路来到樊城”,这种口误总是难免的;另一种是真的迷糊了,我记得以前赵括说过,在木门道魏延和张颌大谈了一通两人在荆州的传统友谊。老赵得出结论,袁老把张颌当成文聘了。我听袁老的封神演义,前半部明明比干已经碰到那个卖空心菜的了,没承想后半部又冒出来了,照样好好的做着百官之首。一直到武王快打到朝歌城了,大概是袁老突然回过这味来了,从此比丞相销声匿迹。我听着这个难受啊,每回比干一出来我就想起侯宝林在<武松打虎>里的词:这老虎晃晃悠悠又站起来了。武松低声对它说:你已经死了你知不知道。

总结一下,这三位老师的评书在我心中的地位:刘占一先,单占一博,袁占一精。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且看我瞎凑的评书七大抄:

1, 莫名其妙遭围困

评书一开篇,绝大多数都是一个和谐社会突遭蛮族入侵。三川六国九沟一十八寨的几十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一般最少也得三十万,否则就太拿不出手了),牵着羊赶着骆驼,齐齐到边境集合。这些蛮族将领的名字也实在缺乏想象力,离不开金银铜铁锡、龙虎彪豹熊、东西南北中发白等等,实在缺名字了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字可供使用。这帮子人一来边关就立刻告急----废话,冲这些名字边关就得告急,怎么听怎么不象人名啊。告急文书一到朝廷,老皇帝龙颜大怒,立刻就会吩咐太子留守,自己率领着一批当年叱咤风云但现在已经垂垂老矣的老家伙们御驾亲征。

刚开始这仗一定打得极其顺利,一口气连着几个胜仗夺下几个城池后,就要出大问题了。这里分两种情况,早期的书里一般是顺利地又攻破了一个城池后,晚上大伙正歇着的时候,外面突然号炮齐鸣、喊杀震天,原来是敌人们又杀回来了。而且非但杀回来了,兵力还多得足够把整个城池包围了个水泄不通。这种反包围的桥段明显借鉴了汉高祖白登被围和诸葛亮火烧新野的情节。后来,也许是相同的情节实在重复次数太多,单田芳老师率先进行了改革,换成了行军途中遇到个老道或者老和尚,出于少让老百姓生灵涂炭地考虑,自告奋勇来带路,声称他们知道一条很隐秘的小路,直接就能绕到敌人都城去。这样的好事谁会放过,老皇帝一声令下,大部队跟着老道士或是老和尚就进了大山走开小路了。结果自然是上了大当,大军被困在某某沟某某谷里,更可气的是带路的老道士或老和尚往往能成功脱逃,然后站在山顶龇牙咧嘴大吹大擂,而他的身份往往是敌方的狗头军师、护国禅师什么的。

那位要问了,好人都很善良容易中奸计这点我们都知道,可为什么好人这么不经打?被围住了有什么关系,都是贤君良将百战之卒,杀条血路冲出去不就完了嘛。这里就要说到评书的第二抄了;

2, 越早出场越倒霉

以前看过篇武侠评论,说是武侠书里越早出场的往往是庸手。随便拿本射雕来说,一开场七怪和邱处机两场比拼,就看得我如痴如醉,可后来梅超风彭连虎他们一个个出场,七怪加一块也未必是他们其中一个的对手,本以为这样子总离最高境界不远了吧,万没想到等东邪西毒一出来,才明白原来这老几位给人提鞋都嫌寒骖。

评书里最接近武侠小说的莫过于三侠五义及其续集白眉大侠了。刚开始展南侠怎么样,绝对算高手了吧,可后来我是一看见南侠如果要出手的话就开始担心,整个不是对手。这还是南侠展昭的待遇啊,其他象四义兄弟(白玉堂over的比较早,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就算活着也讨不着什么好去)什么的就更别提了,老哥四个的武艺比个开封府衙役也强不了多少。您说这可都是武侠小说啊,其实正宗评书里一样也有这毛病。说岳里面余化龙何元庆牛不牛,等到后来岳云陆文龙等人冒出来后也就成大龙套了;明英烈里常遇春算不算第一,可他儿子常茂一出来也就没他什么事了;杨家将里一出场十大王爷声势浩大,可曹彬石守信这样的名将一碰上小一辈的番将眉头都不皱一下就立刻Over了;杨六郎怎么样,刚开场似乎仅次于七郎,连韩昌的耳环也挑落过,等到后来穆桂英杨宗缨等人一出世,从此以后的单挑也没他什么事了。

这里还有一个小规律,那就是基本上每部书都得有一个武艺天下第一的主。这里要分两种情况:如果他的实力领先第二名不太多的情况下,那基本上能活个几十岁,而如果他的本事大大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人,那不出五回书就得交代了,而且死法都特奇怪。常遇春卢俊义吕布属于前者,李元霸高宠杨延嗣属于后者。小时候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李元霸会给自己的锤砸死而高宠硬要往铁滑车上凑,直到有一天看见了一个罗丹的小故事,说有一次老罗(不是新东方那位啊)完成了一件作品,参观的人对雕塑的一双手赞不绝口,结果罗丹上一眼下一眼盯着那双手瞅了半天,毅然拿起斧子乞里喀嚓就给跺了下来。原来李元霸高宠这样的就是那双太出类拔萃以至于与身体其他部件不相匹配的手啊,因为实在是不合群说书先生只能忍痛把他们也给砍了。所谓艺术都是相通的,此言着实不虚,这不,雕塑和评书不就联系上了。

元宝推荐:老马丁,铁手,AleaJactaEst, 通宝推:zwx650,铁手,在跋涉,牛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