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最喜欢的一个电影片段... 希望河里也有朋友喜欢 -- 煮酒正熟

共:💬123 🌺18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兄弟显然对这个电影缺乏了解

终于可以写中文了...

不仅对电影缺乏了解,而且也没有站在欧洲人的立场上去思考。

先说第二点吧。兄弟那句“一切全建立于征服者的自我克制上”,看起来是有道理的,但细琢磨起来就未必了。

欧洲和亚洲文明,特别是在近现代,非常不同。近现代史上,在欧洲内部,征服者对被征服领土人民的统治是比较人道的。从拿破仑时代开始,至普法战争,再到一战,莫不如此。所以人道的统治是常态。不人道的统治,说句实话,就连征服者一方的官兵在内心都无法接受。如亚洲的日本那样严重突破人类道德底线的做法,欧洲的征服者连想都没想过,即使对他们最仇恨也最蔑视的犹太人。

所以,用我们亚洲人对待被征服者的做法去思考欧洲人之间的事,这本身就不大对头。

其次,就牵扯到对电影的了解。

电影中的那个特定时间里 (大约是1941年),法国虽已投降纳粹,但卡萨布兰卡作为法属殖民地,却仍为法军所统治。那位矮个雷诺,就是当地警察局长。德国并未驻军于卡,那个德国少校斯特拉斯,是为调查两德国信使被杀、通行证被抢一案,同时也为控制捷克左翼领袖拉斯洛,才来到卡萨布兰卡的。他也需要雷诺和当地法国警方的配合。

正因为双方处于这样一种十分微妙的境地,所以那班德国鬼子也不敢太过嚣张,因为毕竟实权仍在法国人手里,自己如果敢当场开枪打死高唱“马赛曲”的人们,一方面要担心在场人们手中有枪报复,另一方面也担心把那帮法国公鸡逼急眼了,自己就这么几个人也不够人家宰的。这也是他们面对那些人高唱“马赛曲”,在现场不敢太过放肆的原因。但事后斯特拉斯还是让雷诺关闭了里克的酒店。

再说第一点,对电影的了解和理解问题。

卡萨布兰卡在二战中处于中立国地位。来卡的人,来自欧洲各国,不仅仅是法国。说句难听的,这些人都是为逃命才来的,希望弄到通行证后经里斯本飞美国。这些人大部分都不是无畏的战士(拉斯洛是个例外)。他们只是普通人,怕死,贪生,希望自己和家人能逃离战火涂炭的欧洲。但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怀着对纳粹的仇恨和对祖国的热爱。只是求生的欲望压住了他们的爱与恨。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处于压抑之中。

正因为他们只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所以当拉斯洛挺身而出指挥乐队并带头高唱“马赛曲”时,这些普通人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情感挣脱理性的控制,让他们不计生命危险齐声高唱“马赛曲”,才令人感到格外震撼。

另外,同声高歌的还有驻卡法军。这些孤悬境外的普通士兵,祖国屈辱地处于纳粹统治之下,自己身为军人,不仅不能报效国家 战死沙场,反而还要听命于德国人的指挥。这种屈辱和压抑一经释放,也是十分惊人的。

正是这些普通人在瞬间对自身的超越,才是最最震撼人心的。

与在欧洲坚持向纳粹斗争的人们相比,与苏联、特别是我们中国,在艰苦卓绝的情势下前赴后继 不屈抗争的军民们相比,这些"逃兵"和法军当然不应得到太多尊重。但他们的瞬间超越,艺术上的震撼力,却是难以抗拒的。

另外,“马赛曲”在这个场景里只是一个符号,它象征着追求自由、反抗征服、不畏牺牲的精神。在这个特定的场景下,它与法国其实没有太多关联。领头高唱的人 --- 维克多-拉斯洛,就不是法国人;默许乐队演奏马赛曲的里克-布雷恩,也不是法国人;在场的许多人都来自其他欧洲国家。是纳粹这个共同的敌人,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共鸣,也是极具震撼力量的。

就算是那个在二战中表现不堪的法国,仍有二十万人的抵抗力量 前赴后继 决死抗争,在更多普通法国人的掩护和协助下,6000多位盟军被击落跳伞的飞行员得以逃离法国,其他盟军人员因法国人的帮助而获救的就更是不计其数了。这些普通法国人之所以甘冒生命危险搭救素不相识的人,难道不是因为对纳粹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他国友军的感激吗??

这个场景之所以格外震撼和感人,还有一个“场外因素” --- 在拍摄这一幕时,导演请来的群众演员中,很多人就曾有过在卡萨布兰卡或类似中立地区在屈辱和无助中煎熬等待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这根本就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历历在目的真实场景...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