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1945年2月,日军第39步兵联队之字型走廊之战 -- 阿多尼斯

共:💬14 🌺8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3)美军进攻!

美国陆军第十四军军长查尔斯.P.赫尔少将是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已经指挥过太平洋地区陆军的两场战役:新几内亚的爱塔佩和菲律宾的莫罗泰岛。第十四军所部的第38国民警卫队师的亨利.L.C.琼斯少将和第24步兵师第34团级战斗群的威廉.W.金纳上校负责进攻之字型走廊的作战任务。赫尔少将是一名西点的高才生,1911年毕业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当马歇尔出任本宁堡陆军步兵学校校长时是他的副手。琼斯少将则毕业于内华达州立大学,曾任第1师的炮兵指挥官,从1942年起就一直在国内指挥第38国民警卫队师。金纳上校毕业于西点军校速成班,之后的之字型走廊之战将为他赢得第三枚银星勋章。第38国民警卫队师是一支初上战场的部队,第34团级战斗群虽然是久经战阵的老部队,但由于之前莱特岛战斗损失重大,此时全团约40%是国内送来的新补充兵。

1945年1月29日,第十四军在吕宋岛西海岸登陆,第34团级战斗群未遇任何抵抗一路推进,于当日晚占领苏比克湾。第二天,进攻的美军开始遭到日军部署的前哨部的抵抗,但仍于当日晚占领奥隆阿波港。11月31日,包括日军暂编第6步兵中队前哨部和“马掌形”前哨部这两处前哨点被美军轻易攻克,第38国民警卫队师第152步兵团一马当先冲入之字型走廊,为期两周的之字型走廊惨烈争夺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之字型走廊争夺战的头几天内,日军完全控制了战场形势。训练有素的日军士兵充分利用地形和防御工事的优势,用精准的射击与时时发动的夜袭将国民警卫队的新兵们打的晕头转向,美军完全没有摸清整个日本防御体系的部署情况,从茂密的丛林中射来的精确机枪点射和冷不丁砸下的迫击炮弹让进攻的美军毫无头绪:这些火力从何而来?第34团级战斗群的B.戴维.曼恩上尉形象的描述了2月4日日军的一次炮火偷袭:

“当日下午,我们抵达了一条山脊陡峭的山崖下,开始挖掘夜间散兵坑。零星的火力从山脊顶部射来,但我们抵达时已经是下午4点,因此营长决定第二天再向这条刚发现的日军防线发动攻击,部队随后撤到较为容易防守的一处小山上并构筑防御阵地。”

“F连在靠近山顶的地方开始挖掘散兵坑,G连随后在F连一翼沿山坡构筑自己的防御阵地。大约在下午5点30分,空气中忽然传来炮弹高速落下的尖啸声,一阵暴雨般的各种口径炮弹落在这两个彻底暴露在野外的步兵连身上。没有任何预警,也没有任何预先交火,瞬时间空气中只充满了炮弹爆炸的轰隆声与弹片横飞的尖啸声。没有任何试射来纠正弹着点:日军一定事先已经订好标尺。炮弹在树林间爆炸,致命的碎片在空中毫无顾忌的横飞。除了爆炸声和尖啸声,周围充满了倒地的士兵们哭喊着‘medic,medic!’的声音。”

“这场炮击只持续了5分钟。炮击结束后,我们只能立刻从小山上撤退。医疗兵和匆匆赶来的增援部队沉默的将76名伤者和12名死者抬下来,花了一整夜时间运回后方的医疗所。”

战斗开始时,美军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虽然他们无法掌握日军的动向,但美军的行动置于日军的充分观察中。部署在野口山山顶的小川少佐前进指挥部将自7号公路向南到奥隆阿波港这一带尽收眼底,所有美军动向都在日军掌握中。由于事先已经对各个关键点订好标尺,后方日军火炮可以在前进指挥部指挥下随时为前方提供间接火力支援,而美军还不能立刻实施炮火反制。战后幸存的第3步兵大队士兵回忆,他们并没有进行详细的标定工作,完全是凭多年训练的经验进行炮火支援,因为准备时间太短,而且炮弹太少,不允许进行试射。

1月31日和2月1日夜,小川少佐派出夜袭队突袭刚进入之字型走廊的美军。每个夜袭队有3个步兵班,一挺重机枪和一具掷弹筒,以及步兵班原有的3挺轻机枪。尽管对美军破坏轻微,这些夜袭队却搅的美军不得安宁,造成连续的混乱和骚动。

和美军新兵们的混乱与无所适从相比,日军严格按照预定的防御方案执行防御行动。2月1日和2月2日,日军先后击退了美军自“马掌形”突出部向EGE山的数次进攻。由于7号公路两侧难以进行部队运动,美军进攻部队不得不挤在狭窄,弯弯曲曲的7号公路上前进。第152步兵团在1日投入一个营,在2日更投入3个营正面强攻日军主阵地,日军第11步兵中队的百余名日军凭借地形优势,最终打退了试图攀登野口山的美军。

赫尔少将对于第152步兵团的表现极为不满意,于2月3日撤下该团,改换战斗经验更丰富的第34团级战斗群上阵。小川少佐利用美军换防的绝好机会,对沿7号公路撤退的第152步兵团和前来替换的第34团级战斗群施以一阵猛烈的炮击,极大的挫掉美军的锐气。第34团级战斗群起初和第152步兵团一样,只用一个营正面攻击,但也和152步兵团一样,很快发现至少要在正面投入2到3个营。

2月4日,第34团级战斗群的第1营对正面展开进攻,同时第2营试图攀登野口山。在迫击炮和后方榴弹炮的支援下,日军挫败了这两个营的进攻,当日美军伤亡169人。日军也承受了相当沉重的伤亡,由于没有补充,因此人员和重武器的损失,特别是当日损失了两个重机枪班,是日军难以承受的。

2月5日,日军偷袭的迫击炮弹打死打伤了第34团级战斗群前进指挥部以及第2营指挥部的几名军官。此时第2营伤亡惨重,不足三天的战斗中造成的人员伤亡数达到了在之前78天的莱特岛战斗伤亡数的40%。由于第2营已无力攻克日军的防御阵地,因此团长金纳上校请求撤下第34团级战斗群,他的请求被批准。

2月3日到5日夜,配合战斗的第152步兵团第1营自西面发动对野口山的攻击。2月5日夜,小川少佐下令守卫的第11步兵中队留在山洞和隐蔽壕沟中,当第1营吃力的攀登野口山,各个连队慢慢散开时,日军忽然从洞穴中冲出,猛烈攻击猝不及防的美军,一举将之赶到了山下的公路上。此时日军第11步兵中队已经在几天连续的战斗中消耗殆尽,战斗员所剩无几,小川少佐权衡再三后,决定放弃野口山的制高点,并于当日夜率前进指挥部悄悄撤退。

最初几天里日军能够成功抵挡美军,不仅因为良好的战前准备,也与美军指挥官意见不一致有关。赫尔少将对第38国民警卫队师的琼斯少将指挥的作战方式非常不满意,于2月7日下令解除琼斯少将职务,任命骑1师的威廉.C.蔡斯少将接任。琼斯少将和赫尔少将的最大分歧在于如何进行对日军防线的攻坚,赫尔少将一直受到他的两名顶头上司,战区司令官麦克阿瑟上将和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克鲁格中将的压力,要他迅速结束巴丹半岛的战斗,因此他要求进攻部队必须沿公路一路突进直插日军防线纵深,尽量减少浪费时间的火力侦察和炮火准备。而琼斯少将则坚持传统的攻坚方式:首先通过侦察确定日军阵地,为炮兵标定位置和距离,在炮火支援下以营级规模的兵力夺取一个日军据点后再转向下一个。当两人的看法发生激烈冲突时,赫尔少将毫无疑问的取得优势,解除了琼斯少将的职务。

2月6日,两件事情成为美军之字型走廊争夺战的转折点。第一件,圣.马采里诺机场修复完毕;第二件,以此为基地的P-47出动为之字型走廊的美军提供空中支援。P-47向日军防御阵地连续投掷500磅的高爆炸弹和凝固汽油弹,后者让日本守军陷入彻底的震惊和恐慌。永井军曹描绘了他第一次看到凝固汽油弹爆炸的样子:“他们(飞机)丢下了一些类似圆桶一样的奇怪东西,当触地爆炸后,形成一大片燃烧的火海,……整个地区都被火焰覆盖,……我们纷纷从战壕和掩蔽处跑出来,无法忍受令人窒息的高温和飞卷的火焰。”

2月1日,赫尔少将下令第38国民警卫队师的第149步兵团(欠一营)进行一次长距离行军,绕过之字型走廊抵达东部走廊附近的迪纳拉比韩。要命的是,这个团居然迷路了!返回后被指挥官臭骂了一顿,第149步兵团终于在2月5日抵达预定地点,进攻临时由空勤人员拼凑起的日军中山大队。从整个战略态势上来看,美军完成了对之字型走廊的两翼合围,但右翼进攻东部走廊的美军在整个战斗期间基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小川少佐本身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不能提供什么支援,中山少佐仅凭一个拼凑的大队和几辆坦克,居然成功阻挡了第149步兵团,直到左翼主攻西部走廊方向的美军取得突破为止。

2月6日到7日,第152步兵团第3营发动一系列攻势,成功对日军在“2”位置附近防线达成多处突破。小川少佐将这条防线视为战斗的关键,不惜代价的下令迫击炮和榴弹炮持续轰击突破防线的第3营,第3营美军士兵大量伤亡在日军炮火下,不得不后撤。这也彻底暴露了日军几门支援火炮的位置,随后在美军的大举炮击中全灭。

2月8日,美军终于掌握了进攻日军防线的正确战术。之前的战斗中为了节约时间,美军每次都由一或二个营发动独立的进攻,日军得以在战斗间隙利用内线机动的优势调配兵力和运送弹药物资。这次,美军将由两个步兵团共5个营发动连续的正面进攻,其他部队则包抄日军左翼。第38国民警卫队师的师属炮兵也全面投入战斗,17000余发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炮弹扫荡了这一狭小地区内所有疑似日军防御点的目标,当日发射炮弹数量占师属炮兵整个争夺战期间总发射数量的三分之一。但他们还是低估了日军的防御能力。3个小时的炮击结束后,进攻的美军本以为只会遇到少量未被摧垮的日军,可迎接他们的还是同前几日一样密集而准确的火力,步机枪火力与掷弹筒从公路两侧隐蔽的防御点里喷射着致命的抛射物,持续打击沿公路推进的美军进攻部队,当日美军仅向前推进了300码。但是,日军第一道防线已经被突破,美军在这一防线上插入一个坚固的突出部。

2月9日,10日,11日,12日,第38国民警卫队师在火炮和飞机支援下缓慢而坚决的持续向前推进,突破日军主防线攻占EGE山,并夺取北山-春日山-南山一线的日军第二道防线大部,占领两道防线间约900码宽的地带,随后占领神地山和不灭山,清扫了这一带顽固抵抗的日军。小川少佐的第3步兵大队此时基本消耗殆尽,美军成功攻占西部走廊并抵达圣塔瑞塔河谷。

2月8日和之后美军的密集炮击,严重打击了日军的狂热情绪和士气。为了躲避美军炮火,日军在炮击开始时就通过交通沟转移到山腹的防炮洞里躲藏起来。在狭小,潮湿,气味难闻的防炮洞里,加上外面如雷霆一样隆隆的炮声,让日军觉得自己像蹲在陷阱里的老鼠。炮弹落地的声音,飞机引擎的尖啸和地面美军坦克行进的轰鸣,“沉重折磨着每个人的神经”,永井军曹形容道,“每个人都变得神经质和焦躁不安,敌人强大实力的进逼,对我们产生极为严重的现实和心理压力”。

之前日军精心修筑的工事和碉堡,也在美军炮火下像纸玩具一样被掀开,撕碎。炮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暴风在丛林间回荡,轻易掀开了日军为交通沟和洞穴精心安置的伪装。美军连续的进攻让日军没有时间焚烧战死者的尸体,这些尸体堆在洞穴中迅速腐烂发臭并肿大,尸体的手臂就肿胀的如一般人的大腿粗,气味异常难闻。天上持续巡逻的炮兵校射飞机让日军无法在白天举炊,即使在夜间,炊烟也在明亮的星空下分外醒目,立刻会招来美军致命的炮击。

永井军曹详细描述了美军大举进攻那天的情景。早晨,嗡嗡作响的炮兵校射飞机在日军防线上空持续盘旋,观察地面日军的任何形迹与炊烟。随后,地面引导下的美军作战飞机呼啸着飞至,从树梢高度掠过地面,将携带的炸弹扔在日军头顶上。而EGE山下的远处,传来美军坦克行进时履带与引擎混响的轰鸣,混合着美军炮兵实施炮火准备发射的炮弹嗖嗖落下的声音。炮弹连续尖啸着落下,然后响起一阵阵毫不停歇的巨大爆炸声。日军士兵蜷缩在战壕和防炮洞内,等待着机枪和步枪响起的声音。永井军曹回忆道:“我们安静等待着敌人士兵出现在我们的视野,等待着敌方迫击炮弹落在我们头上的声音,这标志着敌方步兵进攻的开始,也是我们真正战斗的开始。”

中午十分,美军炮火突然沉寂下来,几近死一般的静寂笼罩着日军阵地。但这只是短短一小会儿,随后美军迫击炮开始猛烈轰击日军阵地,掩护步兵投入进攻。永井军曹同一个散兵坑的战友,原田工兵中尉不停的在数迫击炮弹落下的数量,他的阵地附近1分钟内就落下75发。永井军曹回忆道:“轻武器射击的哒哒声越来越近,我们甚至听到火焰喷射器喷射时发出的呼呼声和手榴弹未爆炸前引信燃烧的嘶嘶声。我们紧握着武器等待着敌人冲入我们的隐蔽所,但出乎意料的是,另一轮炮击开始了,美军越过我们头顶继续前进。他们为什么不消灭我们?他们清楚的知道我们的重机枪部署在这里,他们一定会回来的。”

炮击结束后,日军仍坚守不退,在2月8日后继续向美军发动一系列反击。由于手中的武器远逊于美军,他们只能用各种自杀式的攻击抵挡敌人进攻。日军在公路上设置了几个坦克陷阱,用一根巨大的树干放倒在公路中央堵塞公路,背着炸弹和炸药包的日军士兵躲在树干旁边。坦克行进至这一障碍前停下时,日军从隐蔽处冲出,抱着炸药与美军坦克同归于尽。2月3日日军在“马掌形”前哨部附近安置了这样一处陷阱,但5名抱着炸药的日军还未接近坦克前,就被伴随坦克前进的第34团级战斗群A连士兵全部打死。2月9日的战斗中,当坦克在陷阱前停下时,隐蔽的日军重机枪忽然开火,迫使掩护坦克的美军步兵暂时后退,3名抱着炸药的日军最终只有1人靠近了坦克,一声巨响后这辆M4在原地停下来开始熊熊燃烧,彻底阻塞了道路。

此时东部走廊的战斗中,日军的几辆95式轻型坦克表现出色,用不停的机动和战斗完全迷惑了149步兵团的指挥官,让他们认为至少有5辆日军坦克而不是实际上的3辆。95式轻坦克装甲薄弱,装备的37毫米坦克炮完全不能和M4的75毫米炮相比,在东部走廊的防御战中,这些轻型坦克利用优越的机动性,频频支援日军主阵地的防御和袭扰美军,使得中山少佐用一个拼凑的三流大队抵挡美军一个团近一个星期。

2月12日,小川少佐手中的部队已经在美军的连续进攻中消耗殆尽,小川少佐认识到,他已经没有能力继续维持防线,否则他的部队此时仅剩的120余名仍有战斗力的士兵将很快被消灭。小川少佐决定执行之前的撤退计划,将残余日军在夜间撤至距战场2000码外的圣塔瑞塔山,随后向南撤往纳提布山,与第2步兵大队汇合。日军将无法带走的伤员留在碉堡和工事里,他们会在美军进攻时象征性地打几枪,造成日军仍未撤退的假相。美军情报部门完全没有探知日军的撤退,使得日军几乎在不受干扰的情形下顺利撤走。

2月13日,美军占领圣塔瑞塔河以西7号公路全部地区,随后进攻东部走廊时意外撞上了永由支队总部直属队。日军支队总部和直属队在整个战斗期间一直待在东部走廊的金刚山上,无论是美军的空中侦察还是第152步兵团的侦察分队之前都没有发现这支日军。直到3月9日,美军才将弹尽粮绝的永由支队总部直属队击溃,永由大佐率残余日军一路向南撤退, 3月20日抵达第2步兵大队和撤下来的第3步兵大队残部在纳提布山设立的营地。之前,美军在2月15日宣布完全占领之字型走廊,并宣布将在未来4天内占领巴丹半岛的其余部分,尽管这一目标实际在4个月后才达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