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话商君】说姓氏(上) -- 履虎尾
我们在前一帖讨论过,氏产生的基本方式有四种,这就是:以国号和封地为氏;以所居住地为氏;以官职为氏;以职业技艺为氏。然而,多数典籍都认为氏的产生方式种类很多,远不止这样四种。例如,班固《白虎通义》与应劭《风俗通义》就认为氏的产生有九种情况,即:“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
同班固应劭的方式相比较,我们归纳的四种方式表面看似乎是少了几种。但是,表面上所缺少的那几种,在实际上,都包含在都是由我们的第一种方式即“以国号和封地为氏”方式之内,都是在天子诸侯等贵族的后代中衍生出来的。
“以国号和封地为氏”,这是氏产生的最主要方式。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不同政治经济地位的人,其后代繁衍的数量有着显著的差别。一般来说,社会的下层,其后代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属算术级数增长,甚至于不增长,负增长;而贵族,特别是天子与诸侯级别的大贵族,其后代的数量,则是呈几何级数般增长的。
造成贵族后代与平民后代数量差异的根本原因固然是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其直接原因,是这两个阶层所占有的妻子数量的不同。平民一般只可能有一个妻子(甚至无妻),而贵族,地位越高,其妻子越多。每个妻子的生殖能力是有限的,而男性的生殖能力则趋近于无限。妻子多,后代自然就多。前一阵子论坛上葛、鹏二位教授的帖子——“找妈妈”,已经非常清楚地证明了这个问题。
多妻必然多子,上古帝王个个媵妾妃嫔成群,几乎个个都是儿孙成群。周代贵族的婚姻制度是一种多妻制,娘家嫁女,除正妻之外,还要在正妻的妹妹、姪女中,选出若干人陪嫁做“媵妾”,被称为“姪、娣”;这一制度,被称为“娣媵制度”。后世帝王,则实行“妃嫔”制度。实行“娣媵”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多生。据说周文王昌共生了“百子”,其中仅正妃太姒一人就生了十个:“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
为了更好的说明氏的产生方式,我们且到大明王朝去看一看。
明代太祖皇帝朱元璋一生共生育了二十六子,其中长子立为太子,幼子早死,其余二十四子,封为亲王。朱元璋规定,皇帝的子孙后代,按照亲疏远近,依次被封为亲王、郡王;镇国、辅国、奉国将军;镇国、辅国、奉国中尉。宗室每年支付禄米若干,称为宗禄。亲王禄米每年一万石,以下递减,最低的奉国中尉,也有宗禄二百石。朱元璋规定,宗室不得应试科举;不许做官;不许经商,全靠国家的宗室禄米来供养。
在明朝皇室大宗这一支,虽然也有各个别皇帝“无后”(如武宗正德,熹宗天启),但特别“能生育的”倒也不少。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共生育了二十六个儿子;仁宗洪熙皇帝生了十个儿子;英宗正统皇帝生九个儿子;宪宗成化皇帝生有十四个儿子;世宗嘉靖,神宗万历也各生了八个儿子。
旁系小宗则以第三子晋王这一支最为繁茂。朱元璋的第三子朱棡被封为晋王,朱棡自己生了七个儿子;朱棡的四子朱济炫,居然生了一百个儿子!朱济炫的曾孙朱奇浈,也生了七十个儿子!到嘉靖年间,晋王朱棡这一支的后代竟然达到了二千八百多人。
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到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明宗室人数增至十五万七千余人。这时候,国家每年征收的粮食,已经不足以支付宗室禄米了。
明朝宗室数量如此庞大,以前的宋、唐、汉各朝呢,其宗室数量也肯定不会少了,宋朝姓赵的,唐朝姓李的,汉朝姓刘的,随处可见。西周春秋时期的天子、诸侯,其后代的数量也是这样爆炸性增加的。我们说,幸亏有一个“同姓不婚”的规定,统治者的儿子要娶,女儿要嫁,必须保留外姓人的存在。如若无此规定,普天之下就只剩下一个姓了。
天子诸侯生子动辄数十上百,数十年过后,就会出现人口爆炸。一个氏容纳不下了,就要从中分离出若干氏去。有受封资格的,就被分封了出去;而没有受封资格的,则按以下这样几种方式来取氏。
一种方式是用同天子诸侯关系的远近来取氏,用王子、王孙,或者公子、公孙作为本支的氏:
天子的下一代称王子,以“王子”为氏,例如,商朝有著名的王子比干;周朝的就更多了,有王子带、王子朝、王子猛、王子虎、王子地、王子牟、王子克、王子佞夫、王子成父、王子姑曹、王子党等等;
诸侯的下一辈称公子,以“公子”为氏,例如:公子小白、公子季友、公子叔牙、公子去疾、公子州吁、公子目夷、公子黑臀、公子纠、公子忽、公子卓、公子晋、公子胜、公子光、公子喜,等等;
天子的再下一代以“王孙”为氏,著名的王孙喜、王孙挥、王孙贾、王孙满、王孙齐、王孙燕、王孙弥庸,等等;
诸侯的再下一代以“公孙”为氏,著名的有公孙佗人、公孙有山、公孙免余、公孙归生、公孙无知、公孙黑肱、公孙侨、公孙枝、公孙固、公孙夏、公孙晳、公孙楚,等等。
第二代称“子”,天子有“王子”,诸侯有“公子”;第三代称“孙”,有“王孙”,有“公孙”。那么,第四代以后又该如何呢?四代以后,可以用祖先的字、谥号、排行、名等为氏。
用先祖的字为氏,也是一个取氏的方法。譬如:郑穆公有一个庶子,名“騑”字“子驷”,他就是“公子騑”“公子子驷”;公子騑的儿子名“夏”,以“公孙”为氏,他就是“公孙夏”;公孙夏的儿子,一个名“带”,一个名“乞”,这两位不能再以“公孙”为氏了,于是,他们就用祖父公子騑的字“驷”作为自己的氏。这样,他们两个,一个就是“驷带”,另一个就是“驷乞”。
再比如,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好(子)姓。《史记索隐》引《家语》曰:
“孔子,宋微子之後。宋襄公生弗父何,以让弟厉公。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睾(罒幸)夷。睾(罒幸)夷生防叔,畏华氏之逼而奔鲁,故孔氏为鲁人也。”
孔子的六世祖为宋大夫“公孙嘉”,嘉字“孔父”;公孙嘉的儿子叫“木金父”,“木金父”以父亲的字为氏,于是,出现了孔氏。
以字命氏最著名的是鲁国的“三桓”。三桓,又称“三孙”,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先祖是公子庆父,叔孙氏的先祖是公子叔牙,季孙氏的先祖是公子季友,他们三人,都是鲁桓公的庶子,因此被称为“三桓”。
鲁桓公除了嫡子鲁庄公之外,还有三个著名的庶子:共仲,叔牙,季友。
共仲,字庆父,就是“公子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句俗话所说的就是他。鲁庄公死后,庄公的儿子“子般”被立为鲁君。公子庆父杀死鲁君子般,另立了庄公幼子闵公。不久,庆父又杀死闵公,准备自己做国君。庆父的所作所为激起鲁国臣民的公愤,庆父被迫逃到莒国去。鲁僖公立,莒国将庆父送还。庆父派人去找公子季友请求宽恕,公子季友说:“如果庆父自杀的话,可以让他的后代承袭禄位;否则,把他全族都赶出鲁国。”公子庆父远远地听到使者的哭声,知道无法保住性命,于是自缢而死。公子庆父死后,公子季友立庆父的儿子“敖”为大夫,以公孙为氏,他就是公孙敖。公孙敖死后,其后代以“仲孙”为氏,以后又改称“孟孙氏”,简称“孟氏”。
公子叔牙,因为依附庆父,被公子季友逼迫自杀。公子叔牙的下一代为“公孙”,再下一代,则以“叔孙”为氏。
公子季友就是后来执鲁国国政的“季孙氏”的先祖。公子季友生“齐仲无佚”,以“公孙”为氏;“公孙无佚”生子名“行父”,行父不能再以公孙为氏了,于是以祖先的“字”为氏,季友字季,以先祖的字为氏,所以称为“季孙行父”。公子季友这一支,就是鲁国的“季孙氏”,简称“季氏”。
用先祖谥号为氏的也不少,如“庄氏”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卫康叔之后,等等。
若先祖无字,也可以用先祖的名字为氏,例如上一帖提过的柳下惠。柳下惠是鲁国的远系后代,出自鲁孝公。孝公生公子展,公子展生公孙夷伯,公孙夷伯生“无骇”,“无骇”不能以“公孙“为氏,于是以祖父的名字“展”为氏,称“展无骇”。展无骇的儿子名“禽”,“展禽”就是柳下惠。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你没记错 曹仲德 字58 2007-05-14 18:31:12
🙂好像说孟是庶长子 项半仙 字77 2007-05-16 07:22:50
🙂伯是嫡长子,孟是庶长子? 燕庐敕 字0 2007-05-15 19:36:31
🙂【话商君】说姓氏(下)
🙂按照这个规则,黄帝就是诸侯第三代 林风清逸 字143 2015-10-24 10:03:41
🙂乱七八糟自己瞎起的也不少 1 天空黑鹰 字100 2007-05-19 02:55:49
🙂鹰兄所说对极,是有很多的人 1 履虎尾 字16 2007-05-19 05:09:31
🙂板凳花! 1 燕庐敕 字0 2007-05-14 0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