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说一个故事,大家来聊聊(正文内容有失误,补充见最下连接) -- 葡萄

共:💬99 🌺26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转型中的中国制造

去年今年中国制造对内对外都是一个话题,有几个新闻串一传,串一下容易理清思路.

1.到2020中国科学发展纲要出台

2.大飞机项目启动

3.铁路第六次大提速

4.出口退税大调整

5.物权法与企业所得税在争议中出台

中国经济走到今天这个坎上,我们都知道我们需要转型.怎么做,国家的纲要出来了,配套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也接踵而至.尽管触动不少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并且引起了反弹.(比如去年近50家跨国企业联手反制企业所得税法,至使该法案推迟一年通过)但是该来的迟早还是要来,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不算,利益集团说了也不算.有的能做的,也就是推迟了一年.这个就是大势所趋,不是谁的意志可以左右的.

下面的话枯燥点,说的是经济规律,还有一点点关于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古,联系实际的东西在下面,您别急,这个是扣,不解开这个扣子,下面的扣子难缠的紧.

制造业乃至资本主义的历史,实际就是一个资本不断集中,制造规模不断扩大与集中的历史.老革命常常说,垄断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这个是大实话.

先说制造成本,还是以我熟悉的电器行业为例:一般来说,在电子电器行业企业的生产规模每翻一倍,成本就直接下降1/3.我们今天纵横世界的家电,越来越便宜的各种新潮电子产品与家用电器不仅得益于越来越娴熟的各种技术,更得益于规模世界称霸的规模.

很多时候,我们在强调技术效应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规模带来的成本效应.无论什么效应,最终要是归结为成本,价格战今天依旧是中国制造进军世界的利器.但是,我们中国在世界上已经不再是世界上最廉价的劳动力.越来越高的工资,渐行渐升的人民币汇率,我们依旧可以靠价格利器畅行世界么?可以,这个利器的基础首先在规模,全世界唯一可以满足大宗廉价商品的制造规模.别忘记,台湾首富不是台塑的王永庆,也不是金融与保险业的巨子,是郭台铭,那个做代工做到世界第一的郭台铭.再有我关于规模还想多说的是,中国的经济不会永远只有景气,资本与资本的扩张本质注定我们迟早会遇到危机遇到萧条.如果过往成功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教训还能在中国适用的话,那么我要说你比别人更大一点更强一点,你就有比对手多一点的生存机会.比如在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经济发展史,实际是一部日本战后蓬勃发展的自由独立企业的消亡史,最后那个曾经成为日本乃至世界首富的日本独立自由企业的代表的西武集团的倒闭以及西武集团的领军人缇义明的锒铛入狱,宣告着日本一个时代的终结.

同时,仅有规模是不够的.我们的DVD制造曾经轻易的让所有对手束手无策.但是,制定游戏规则的大玩家终究使我们的制造厂家明白了一种叫知识产权,一种叫游戏规则的法则的重要性.

我在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明了中国企业在10多年前遭遇知识产权的尴尬.毕竟那时的企业优先考虑的是生存,而不是什么占领食物链的制造点.那时候,有的是遗憾或者是无奈.可是中国制造走到今天,有海外对手的围追堵截,有国内各种几十年来积累的社会\民生环境等等压力,当国内国外对手都在向前跑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哪怕只是稍微喘息或者自满一会,无论现在你走到哪一步,失败就在明天.在结束规模这个话题前我这里引用一条大鳄鱼告戒员工的座右铭来说明我的看法: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在我看,那不是只对微软这个软件系统霸主企业的座右铭,那应该是每个企业人的座右铭,尤其是每个中国企业人的座右铭.

在当今这个世界的成功工业化国家的企业科研发展优势不是某一个企业的发展优势,甚至不是一个地区的发展优势.是一个国家在产学研的集众优势.中国可产学研,分开来做都在中国数的上,但是结合在一起,比我们的竞争对手差了就有一大截.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尽管现在还处于一个各村有各村的高招的状态.但是,做好这一环节,是企业更上一层楼事倍功半的最佳机遇.

而在我看,中国现在逐步试点逐步开放的军工牌照,允许私人与外资进入军工生产领域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以国外为例,我们不难发现,自冷战开始以来的人类成功商业基础多少都起源自军事科研领域,比如我们熟悉的微波炉\电脑\互联网\汽车电喷技术\卫星定位技术还有2战里尼龙与乙烯的广泛应用等等等等,有报告说在成功应用于商业领域的核心技术里有80%来自军事科研研究或者配套研究.如果熟悉军工的人多少会知道,在军工领域第一重要的是稳定性第二重要的是可靠性第三重要的是安全下的标准化.如果熟悉项目管理的人就会明白,如果要确保这几点,在成本上可以用不惜代价(以民用商业领域的成本观念看)来形容.这样,往往那些在成本与实用性上很不适用的新技术(早期互联网与计算机),在成本上出奇昂贵或者一直根本找不到合适用途的新材料(刚研发出来的尼龙与乙烯),还有各种制造新工艺在其最后稳定前长期实验,都可以在一个长期而稳定的环境中成长与成熟.一个企业如果参与其中,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降低风险,还可以积累各种保管的数据与经验,那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上理解与领会及掌握不仅是说从明书里无从掌握的,更不是拿到最后定型制成品的那位可以从容吃透与掌握的.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垄断的优势不仅是他们可以知道怎么可以做,更在于每一个可以做后面他们知道至少一千个不可以做,那就是他们掌握这个世界的秘密.

而今天,国家的转型不仅会启动集中高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大型项目.而且国家还不断积极汲取先进国家经验,让产学研几乎可以第一时间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并且,这样的机会不仅仅属于 国有企业,而是更公平的给每一个有竞争力优势的企业.在参与的企业里,肯定会诞生出一批具有新型竞争力的企业,是可以制定游戏规则控制产业标准甚至可以控制生产工艺控制制造技术控制新材料的那种垄断企业 .我身边就有一个现成的积极参与研发,并在研发的同时获得着手制定国家国家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的例子,再具体点说就是现在国家非常重视的清洁能源项目的相关行业标准,呵呵对于他,我认为做的辛苦但是充满期待.

机会属于每一个还愿意跑在前面的人.

(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