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太平洋战争前日美关系简介 一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前 -- 电子赵括
如果以分析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为目标去研究日本的外交关系,同德国苏联关系均相对简单,同中国美国关系则相当复杂。我虽然有意对日美关系的相关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整理,其复杂程度甚至让我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开头,也只能作为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另外,我手头的所有资料都是日本方面的资料,缺乏中美苏德等国原始资料,因此这个系列同以前的日德日苏系列一样,仅仅是日方经纬简介。为了避免题目过长,就省略了。
1898年的美西战争以后,美国排挤西班牙势力,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政治经济势力开始引人注目。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划分问题上,美国作为刚刚崛起的新生力量还不占据重要地位。1902年列强在华投资比例大致为,
英国 两亿六千万美元,33%
俄国 两亿四千五百万美元,31%
德国 一亿六千万美元,21%
法国 九千一百万美元,12%
美国 接近两千万美元,2.5%
日本 一百万美元,0.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帝国主义国家是英俄对抗。日美为了开拓中国的势力范围,则不得不同现有的势力发生冲突。这方面,对抗沙俄是英美日三国的共同利益所在,日俄战争就在这个背景下爆发。日俄战争全部战争费用19亿日元,当时日本年度财政正常支出不过1亿日元左右,以日本一己之力显然无法负担。为此,英美法等国先后四次为日本提供贷款,总额达到14亿日元,日本终于以拨款1亿,内债4亿和外债14亿的巨大代价取得日俄战争胜利,部分驱逐沙俄势力夺取中国东北南部。战后沙俄坚决拒绝割地赔款(实际上割让了部分土地,但是坚决拒绝赔款),日本经济的包袱可想而知。日本方面停止日俄战争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日本不愿意背负过多债务而沦落为英美的经济殖民地。说一点题外话,此后日本的对外侵略行为中断十几年,背负如此沉重经济包袱又怎么可能有能力去大打出手?毫无疑问,此后日本人即使自认有军事优势,也不能不对进攻俄(苏)采取谨慎态度。这一点上,沙俄确实比那个满清有骨气多了。最近在其他论坛上时不时地能看到“表扬”李鸿章的文章,对这种邀功请赏我实在已经是懒得生气了。
日本的这个经济包袱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因为列强无暇东顾,借机大肆在亚太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实力才有所缓和。英美法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地支持日本打日俄战争,其目的在于驱逐沙俄势力后己方进行渗透。战后不久,英美即开始主张满洲地区“门户开放”,并在1906年3月正式对满洲地区“门户关闭”,即日本攫取垄断地位表示不满。1905年,美国提出满铁收购计划;1907年,提出满铁平行线铺设计划;1910年,提出满铁中立化建议等等,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日本虽然作为新兴列强开始崛起,政治经济力量远不是英美对手,当然拒绝门户开放提案。在日本的顽固坚持下,美国对华投资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列强在华投资比例大致为,
英国 六亿美元,37.7%
俄国 两亿七千万美元,16.7%
德国 两亿六千万美元,16.4%
法国 一亿七千万美元,10.7%
日本 两亿两千万美元,13.6%
美国 五千万美元,3.1%
同1902年的统计对比,整体态势基本上是日本单方面攫取了原来沙俄的部分权益,当然引起英美不满。日本同英美的关系以日俄战争为转折点,逐渐走向利益冲突以至于最后根本敌对。
尽管如此,鉴于日俄战争教训,美国认为把海军跨两洋分配是危险的。而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美国更关心德国海军动向,因此美国并没有直接把日本列为军事目标。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巴拿马运河完工后(美国舰队可以比较方面地活动于两洋),美国才把最有力的舰队配置到太平洋方面。枪口对准的是谁,不言而喻。与此相对应,日本也不晚于1918年就确定了陆军以苏联,海军以美国为假想敌的国防方针。此后日本内阁历经更迭,这个方针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过。虽然陆军对抗苏联海军对抗美国的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国家力量分散而不能集中使用对日本已经不是一个好兆头,同时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当然也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此后在日本内部探讨中陆海军各行其是互不让步的结局,早早就已经注定了。
日美矛盾在各方面均有具体体现。例如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很多,以英美支持为基础进行满铁平行线的铺设以及代替大连的港口建设计划都已经制定完成并部分开始实施,也是原因之一。这是日俄战争以来英美就一直图谋日本一直阻止的事情。其他问题上,比如西伯利亚出兵,巴黎和会美国对日本有一定打压,华盛顿裁军谈判等等都有体现。 但是一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之前,日本虽然攫取了中国东北,对英美在华根本利益华北尤其是华南(扬子江以南)利益尚没有根本触动,双方敌对并不十分严重。英美对于日本的侵略行动虽然没有合作,也没有采取严厉手段进行打击,基本上是放任,甚至有所纵容的姿态。
例如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向国联申诉,中日双方唇枪舌剑之后国联于9月30日做出决议案,对于日军撤军没有作任何实质性规定;一向被认为是反映英国政府态度的《泰晤士报》10月26日发表社论,表示满洲是“没有秩序的僻壤”,九一八事变是“正邪五五开”;同一天《纽约时报》也报道“对于中国的挑战态度,英国十分了解日本的苦衷”。对于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当时世界上基本上分为美国,英德法,苏联,其他各国四种意见。英国的态度,在最初对日本“非常友好”,美国有所顾虑,苏联当然是强烈反对。1932年一二八抗战爆发,战火延伸到上海后,同东北不同上海涉及各国利益。一二八抗战爆发时英国在华投资80%集中于上海,美国也超过一半,英美等国态度随之转变。同样是《泰晤士报》在2月3日发表文章,谴责日本行为;英国政府也通过驻日大使对日本表示抗议;美国于2月13日命令在夏威夷演习的舰队留驻夏威夷,作为对日本的示威;1931年11月21日国联就决定派遣人员进行实地调查(李顿调查团),终于于1932年2月3日从欧洲出发,途径纽约于2月29日到达东京,3月14日到达上海,26日到达南京,4月9日到达北平,4月20日才真正进入东北进行调查。无论从出发的时间还是调查的路线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调查团虽然是以九一八事变为契机组建,实际上对涉及英美利益的上海之兴趣超过东北。
这里谈一点我对一二八抗战的看法。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八抗战实际上可以看作此后抗日战争乃至太平洋战争的一个缩影。当日本的侵略行为没有触及到英美在华,在亚太根本利益时,英美对此至少是不会采取实质行动去激化同日本的矛盾。一旦触及到,立刻翻脸。蒋介石在一二八抗战中的表现也非常有看点。我个人从来不排除一二八抗战是蒋介石为了促使英美和日本对抗,导致局势有利于中国而首先发动的可能性,无论从抗日的正义性还是作为策略本身都并非不可以接受。但是更加值得注意的是1932年2月29日李顿调查团到达东京(还没有来华)的同一天,日军增援部队第十一师团主力到达上海(3月1日开始登陆),蒋介石即对十九路军下达停火命令,并且断绝支援。日本已经在2月20日发起攻击,简单停火毫无希望。此后3月2日,日军再度发起总攻,十九路军无法继续抵抗日军而败退,命运已经注定。日军则一直追击到己方主张的地段才停火。蒋介石抗日之不坚决,也可见一斑。当然,至少在促使英美在中日纷争中采取有利于中国立场这一点上,蒋介石部分达到了目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的八一三抗战,我非常怀疑是他重施故技,至少有引起英美重视支持之目的。遗憾的是英美对日态度根本上是基于自己的利益,不会为了中国而同日本简单翻脸。蒋介石借助英美进行抗日的打算,所取得的成功也注定是相当有限的。国联此后基于李顿调查团而做成的决议,一方面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吞中国东北的举动有所谴责,一方面又缺少有力的实际措施进行干预,考虑到各国利益纠纷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1934年4月,英国外相发表声明,承认日本对于中国的优越性,表示妥协;5月23日英国媒体上发表社论支持日本“天羽声明”(东亚门罗主义),对日妥协倾向十分明显。导致1935年以后中英加紧接触的直接原因,非常意外的,是美国。
本帖一共被 8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太平洋战争前日美关系简介 一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前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箫十一郎 字6 2013-08-28 20:30:02
🙂删,网速慢,重发了三次 守望者401 字3 2010-11-07 05:12:47
🙂删,网速慢,同一回帖发了三次 守望者401 字3 2010-11-07 05:12:24
🙂翻老帖,又给您添了宝 守望者401 字137 2010-11-07 05:11:58
🙂可以认为,甲午战争时日本背后也有英美的支持 2 衣笠山麓 字300 2010-10-07 23:31:39
🙂不奇怪 4 电子赵括 字431 2010-10-08 05:59:10
🙂英国当时是两面下注,并没有完全倒向日本 2 xluoh 字208 2010-11-08 01: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