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悲情将军李陵 -- 篱落呼灯

共:💬83 🌺14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悲情将军李陵

闲来乱翻书,看毕《汉书.李广苏建传》,不禁为李陵将军长叹。虽然其祖父李广将军被迫自杀身亡,然声名仍在,“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而李陵将军不仅家族被灭,而且身负恶名,“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最终如其《答苏武书》所言:“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李陵将军之际遇悲惨,无以复加。

李陵,字少卿,名将李广之孙。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李陵不仅是骁勇善战的大将,而且是颇有文学成就的诗人,被认为是五言诗的创始人之一。唐释皎然的《诗式》云:“其五言,周时已见滥觞,及乎成篇,则始于李陵、苏武二子”。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五云:“李陵苏武是吾师”。韩愈《荐士》云:“五言出汉时,苏李首更号”。张祜《叙诗》云:“五言起李陵,其什伤远离”。遗憾的是,《李陵集》在宋代散佚,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李陵的诗大多为伪作,风格与古代评价的也多有不符,如钟嵘《诗品》云:“文多悽怆,怨者之流。陵,名家子,有殊才”。但是根据众多名家和典籍的记述,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李陵不俗的文学成就。如此高士,“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在匈奴二十余年,这对他也该是极大的痛苦吧。

李陵虽有一腔报国热血,但是在对匈奴的战争中,他总是被分配作为接应部队,无用武之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在被召作辎重部队时,李陵叩请汉武帝刘彻允许他自领一军,以击单于。所言“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曾被视作逞勇,然而观乎之后的战斗情况,此言实在不虚。汉武帝有些不悦,责备他“将恶相属邪!”,并刁难说“吾发军多,毋骑予女”,不愿派骑兵给李陵。在北方草原上,步兵根本无力与骑兵抗衡,但是李陵说他不需要骑兵,“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本来汉武帝派路博德领军半路接应,但是路博德曾为伏波将军,羞于做李陵的接应部队,还去汉武帝那里扯了一回皮。李陵就在汉武帝恚怒的情况下领五千步兵从居延(现在宁夏的黑城遗址一带)出发了,向北走了一个月,到达浚稽山(蒙古阿尔泰山)。在这里李陵与单于的三万骑兵部队遭遇,双方发生激战,李陵以少胜多,“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附近共八万骑兵合围,李陵率兵且战且退,斩首三千。双方力量相差悬殊,李陵的部队伤亡也不小,向东南方向撤退,在南山树林中,“复杀数千人”,并用连弩险些射中单于。单于心生惧意,以为是汉军精锐,所以总是打不下来,又担心汉军故意引他们向南,害怕有伏兵。在接下来的拉锯战中,匈奴又付出了二千伤亡,于是打算撤退。这时候有一个士兵被校尉羞辱,居然阵前投降匈奴,向单于说李陵他们没有后援,而且弓箭快用完了。于是匈奴大喜,继续围攻李陵部队。李陵部队被逼入峡谷后,弓箭用尽,伤兵累累,四面都是敌人,形势危急。当晚李陵便衣出营,告诉左右他要孤身去擒单于,这大约也是他们唯一能够全身而退的办法了。过了很久,李陵回营,行动失败,叹息道:“兵败,死矣!”于是斩旌旗、埋珍宝,连夜分散突围。最后韩延年战死,李陵被俘。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粗粗算来,李陵以五千步卒对抗八万骑兵,转战十余日,居然杀伤了上万敌兵,此等战功实在不负其出征之前的壮言。李陵部队突围之地,距塞上仅百余里(若有军队接应,当能全身而退,路博德罪之深矣),最终成功突围至塞上的有四百多人。这么多人分批突围出去,断无完全串供可能,以上战斗情况,基本上应该属实。根据后来单于召李陵为驸马,封为右校王,也可看出李陵的骁勇善战得到了匈奴单于的尊敬。

李陵降匈奴,汉武帝大怒,众臣都怪罪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其求情,认为他素有忠义,而且以五千步卒,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矢尽道穷,被俘后投降应该另有所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结果汉武帝居然认为司马迁这是在攻击李广利大军未有战功,同时为李陵游说,处以腐刑。之后,汉武帝也曾想起路博德未曾按照事前的计划出兵半路迎接,导致李陵孤军奋战,但最后也仅仅是慰劳了突围的四百人而已。一年后,汉武帝派公孙敖领兵深入匈奴打算迎回李陵,但是公孙敖无功而返,说匈奴俘虏透露李陵帮助匈奴练兵对付汉朝(其实是另外一个叫李绪的人,李绪与李陵相差甚远,公孙敖难辞栽赃以避责的嫌疑),于是汉武帝震怒,族灭李陵全家。从此李陵彻底断了后路,在苏武以及霍光派出使者的劝说下,依然不肯归汉,担心归汉后任人发落,再度受辱,曰:“丈夫不可再辱”。在《答苏武书》中说:“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对比其祖父李广将军临终之语:“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矣!”,二人对朝廷刀笔吏以文辞左右个人功过惧之深矣。

李陵在匈奴期间基本上相当于徐庶进曹营,对于助匈奴练兵的李绪,“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卫律)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从中对比同样降匈奴的卫律,也可看出李陵刻意与单于保持的距离。史书唯一记载的李陵在匈奴之后参加的战役发生在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距李陵降匈奴九年之后,《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这次战役再次发生在李陵的伤心地--浚稽山,以李陵之骁勇善战,五千步卒尚且可与八万骑兵对抗,何况以三万骑兵对二万汉军,此战能够让汉军得利且全身而退,李陵恐怕放水不少。苏武终于得以归汉,李陵辞别曰:“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一别长绝!”,并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心中沉痛悲凉,可见一斑。

汉武帝好大喜功,先是不罚路博德以私害公、不迎李陵,后是轻信公孙敖避责之言,误诛李陵全族,《答苏武书》所言“陵虽孤恩,汉亦负德”不虚。李陵的悲剧,乍看似乎有路博德耍滑、公孙敖妄言、汉武帝轻信等诸多偶然因素,但是细细想来,亦有其必然性。国人素来喜欢以圣人标准求全责备,宋代更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以李陵当时被俘之处境,恐怕除了一死并无其它更好出路。苏武以使节身份被羁押数十年,归汉时白发苍然,老母已亡、妻子改嫁,仅被封典属国之官,而李陵以降将身份,纵然得以归汉,恐怕也只能是任凭发落,由“刀笔之吏弄其文墨”了。所以李陵愿意先降匈奴,以图立功良机,譬如刺杀单于等,以立功身份归汉,恐怕方能抬头做人,这的确是李陵当时可以作出的除死以外最好的选择。但是被俘未能以死明志就无法逃避国人众口铄金的责难,纵然如袁崇焕之忠义也难免凌迟,甚至被愚昧百姓众口撕咬。群情汹涌之下,再加上落井下石的小人和虚荣易怒的皇帝,李陵的悲剧也就无可避免了。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当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美国军人会打完这颗子弹后,以陆军教材所教的标准投降姿势向敌人投降”,美国人认为军人在已经尽职尽责的情况下,投降是无罪的。这一点令人为之叹服,也为那些被俘回国后受辱的志愿军战士不平,他们本该受到足够的尊敬和礼遇。美国人勇于承认军人作为一个凡人活下去的权利,而不仅仅用僵硬的教义或道德对军人苛责,这种文化和理念,套用烂俗的话来说,确实代表了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假如当时的国人能够以更宽容的心态对待李陵事件,能够尊敬其奋战到矢尽道穷的忠义,或许李陵能够在匈奴再立大功归汉。但这只能是一个假设,李陵的悲剧在其出发前就已注定。班固无法解释李陵的悲剧,只好说“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至陵,遂亡其宗,哀哉!”。一代文武全才的大将,就这样匆匆登台,然后遽然落幕,怎能不让人扼腕长叹?!

关键词(Tags): #悲情#李陵元宝推荐:张七公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