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回忆南洋风情 - 和颜子一篇 -- fumachu

共:💬20 🌺5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回忆南洋风情(续)

英语

常去新加坡出差的那段时间是九十年代中期,那时国内发展的还没现在这么好,每次到新加坡总是感觉很好,又干净又繁华。最喜欢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书城,至今想起“双语书店”四个字招牌都觉得亲切,每次都沉甸甸拎一大箱书回来,有两次为此胳膊疼了好几天。

另一个最喜欢的地方就是新加坡岸边的歌舞升平了。新加坡弹丸之地,河却有好些条,大多又短又窄,据说暴雨过后水流还是很湍急的,不过平时是一点都看不出来的。这些河中最有名的就是市中心附近的新加坡河了。凉爽的傍晚走在灯光闪烁的河边,路不宽只允许步行,左边是一家家餐馆酒吧,右边的河边也是同一商家的地盘,都用栅栏围起来卖酒座,里面有歌手现场演唱,有的商家则气势大些,干脆放一条大船在河边。咱不是有钱人,舍不得花高价买杯啤酒进去看歌手长的什么样,端着杯可乐在外面慢慢走过听百家歌享受气氛咱就挺满意的。步行街上的行人总是很多,黄的,白的,还有稍微黑些的,记得当时曾注意过若干对白人中年女子挽着二十几岁的健美亚男悠闲逛街,现在想想小伙子们很可能是从事特殊职业的。

这里华人虽是绝对多数,但一句中文都听不到。想听中文得离开市中心区,我常住的宏茂桥附近商业区是中文一统天下,还时不时能听见上海话。南洋同事们曾跟我讲过,自己的父辈很多英文很差,就福建话讲得好,而自己的小孩则只会讲英文与南洋版华语,祖孙两代间有严重语言隔阂,就得靠三四十岁这代人在中间翻译沟通。

提到英语,希望颜子等朋友见谅, 我就得讲讲难听的南洋口音了。有些特点是中英混用留下遗迹,比较容易想得通,比如“Have to work overtime la",那个“了”就是中文语气词。但有些怪怪的语调和只要是元音就是重读的特点,我很好奇是怎么形成的,比如读everybody一词,南洋读法会有四个重音,E'veRI'BO'DY',很想听听语言学方面专家的解释.

美丽槟城

小文的题目是南洋风情, 那就不能只讲新加坡了. 马来西亚我只去过一次, 一个地方, 美丽的槟城(槟榔屿). 印象非常好, 美伦美奂的地方.

大学刚毕业工作不久时, 有同事去马来西亚工厂培训, 回来后对马来西亚的生活称赞不已, 说那里房子和车都不贵, 做工程师几年下来都有汽车洋房, 很让人羡慕.

我去槟城的那次是培训听课, 日程挺松的. 住在贵都酒店, 群山环绕郁郁葱葱, 客人少环境优雅. 后来有次跟人提起贵都酒店, 人家告诉我说那里闹鬼, 据说二战时日寇曾在附近的山上杀戮过不少无辜百姓, 到现在都冤魂不散. 还讲了些鬼故事的细节, 因为不信到现在是一点都想不起来了.

某天下午去城区著名大排挡吃饭, 路上正赶上放学时间, 有个女子中文中学(槟华女中?)的校车一辆接一辆驶过, 好像一共有几十辆, 让我比较惊诧学校的规模. 后来路过校区, 发现学校很有气势, 看到中华文化在这里如此发扬光大, 大家都感觉挺好的.

其他点滴

本来想写星华与马华的比较的, 仔细想想没什么新意, 好些要说的大家也都说了.甭管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 华人都是聪明肯干, 我跟南洋同事接触这么多, 一共只遇见过一个马来族的工程师, 要去深究身边环境中的种族歧视的话, 可能没谁有他那么感觉不好了吧. 新加坡华人是自己国家的主人, 而且国家治理的也比邻国好一大截, 人家有些自豪感也挺自然, 上海人北京人还有瞧不起外地的呢.

马来西亚对华人绝对是二等公民看待, 入学, 参军, 开公司, 华文教育等方面限制多多. 这方面的问题偶尔想想也就罢了, 太执迷会把自己气出病的. 想想就是在中土大唐, 各方面的不公平待遇也是很多的, (以下具体例子略去...)

点滴之一, 换外币,存新元

九十年代时人民币远没现在那么坚挺, 大家去国外出差, 刚开始时是省生活费存美元, 后来国内工资高了大家也熟系新加坡情况了, 就每次带来人民币换美元. 新加坡街头的Money Change点很多, 都是印裔或马来人开的, 兑换率要比银行划算很多. 刚开始时一厚沓人民币递进去, 心里还真有些打鼓, 不过人家的确是童叟无欺, 我自己还有身边同事们从未遇到过什么不愉快.

九十年代开始直到九七年时, 新加坡经济发展很快, 新元兑美元汇率稳步上升, 不少同事把美元换成新元存在银行. 九七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 新元汇率好像一下降了百分之三四十, 让存新元的同事叫苦不迭.

点滴之二, 点滴之三, 以后想起来点什么值得写的时候再补充吧.

关键词(Tags): #南洋(当生)#新加坡(当生)#马来西亚(当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