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李陵匈奴之战,与赵括兄商榷。 -- 煮酒正熟

共:💬52 🌺6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关于李陵匈奴之战,与赵括兄商榷。

赵括兄文贴链接:

电子赵括:【原创】就事论事说李陵

老赵对战前情况的分析以及战败责任方面的看法,恕难认同。

我们看的是完全相同的史料,本无必要引文,但为叙述方便,还是把关键段落全文引来:

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召见武台,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因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书奏,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吾欲予李陵骑,云‘欲以少击众’。今虏入西河,其引兵走西河,遮钩营之道。”诏陵:“以九月发,出庶虏鄣,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骑置以闻。所与博德言者云何?具以书对。”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说,拜步乐为郎。

对战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我的看法 --- 包括我的理解和推测 --- 是这样的:

先交代两个情况,然后再进行分析和推测。

首先,如老赵指出的,汉将“恶相属”,谁都不愿给别人打下手、做后援,问题显然是奖励机制 (rewarding mechanism) 存在严重缺陷。后来出现的所有令人扼腕哀叹的事件,都与这一奖励机制存在明显因果关联。

这个奖励机制虽是刘彻之前的皇帝订立的,但刘彻是现任君主,生杀予夺尽在掌握,所以对这个糟糕的奖励机制应负主要责任的,显然是刘彻。

其二,以少量步军孤陷北地,属于明显违背军事常识的做法。李陵之前之后,似乎再无二例。即使果有他例,仍改变不了这一战术行动严重违背军事常识的性质。

好,两个情况交代完了,下面是分析和推测。

由于奖励机制的重大弊端,也由于在李陵心中,祖父拼杀数十载仍无缘封侯最终愤懑自戕的悲惨结局一直是一个难以化解的心结,所以李陵拒绝二次为贰师做后援和接应(李陵已为他做过一次了),坚决要求与匈奴直接交锋,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以军功致封侯,圆掉李氏三代之梦。正是在这种心态下,面对刘彻的“我别处用兵极多,没有骑兵给你!”的回复,李陵才说出“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这样的壮辞。但这里不可忽视一个因素 --- 李陵说这番话时,绝对是打着刘彻会另遣一军为后援接应的。这属于基本军事常识,如同排球比赛里前排跳起扣球的同时,前后排必然有人在扣球队员附近预备救起被对方拦回来的球一样。这一点我相信没有谁会有异议。而且“史记”和“汉书”里面的记载也一再印证了这一常识性做法。

后来刘彻让路博得为李陵做接应,这说明刘彻对这种军事常识是心知肚明的。尤其是此前多次步骑出动都配属了接应部队,这次让李陵帅五千步军深入敌境,更没有道理不派接应。可最终为什么刘彻没有派接应军马呢?表面来看是这样 --- 刘彻派了,但路博得找借口婉拒了,然后军情紧急,刘彻硬逼着李陵帅少量步军做无后援远征。似乎刘彻已经仁至义尽了,李陵不过是倒霉而已。但深究起来,我觉得刘彻难辞其咎!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 --- 这属于军事常识问题。李陵当初在刘彻面前夸下海口说要以少击众步兵五千战单于时,在当时的语境里,君臣二人都有个默认前提 --- 有后援接应。现在刘彻忽然把脸一妈搭,装糊涂不给接应了。我觉得说到

底,还是因为刘彻对李陵和其五千步军缺少应有的支持和体恤 --- 这是往厚道里说。

在这种情况下,老赵这一段评论 ---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知道不能深入,怎么就敢保证能分兵为李广利减轻压力?难道要三万骑兵根据你五千步兵的作战半径安排计划?” --- 对李陵何苛何薄!

首先,五千精兵出塞,如果没有后援接应,这五千精兵在完成分势任务之后 面对匈奴骁锐是绝难全身而退的。这种情况下,李陵没有继续深入,有什么可指责的?如果刘彻给他配了接应,而且明令李陵继续深入,这种情况下他逡巡不前,你的轻侮还是有道理的,但现在是这样吗??

最关键的是,李陵是在忠实地执行刘彻的意志。

刘彻交给李陵的任务,包括两个部分:首先行军至浚稽山,然后在此查探敌情,在确知附近没有匈奴军的情况下,再沿赵破奴故道行军至受降城进行休整。李陵帅军既至浚稽山,并安营驻扎下来,汉书虽未交代,但想必李陵会派出斥侯打探匈奴消息。至此,李陵的所有军事行动,是忠实、严格遵守刘彻旨意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对李陵在言辞上如此苛刻轻蔑。说实话,老赵此文的很多措辞,让人感觉你是先入为主地对李陵存了轻蔑慢侮之心。我觉得如果希望有一个比较严肃的思考和交流,还是去掉这种心思,代之以平常心为宜。

刘彻对李陵的不关心不体恤,从另一个细节上也能看出一二 --- 他前面亲口对李陵说我没骑兵给你,后面当他误认为李陵反悔,要逼李陵出塞时,却说我当初要给他骑兵,他自己说不要,要以少击众,云云。刘彻这种翻云覆雨 两面三刀,直接结果就是 --- 李陵军败降敌,朝臣异口同声地认定完全是李陵的责任和罪过,当时没有人会想到他刘彻对李陵军败所应负的责任。

综上,我以为,刘彻对李陵军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也是主要责任。糟糕的鼓励机制是其一,不给骑兵也不予接应却硬逼着李陵寡军远征是其二。任何一个人处在李陵的位置上,力战死战多日 予敌重大杀伤后,却得不到来自后方最基本的支持和策应,特别是联想到祖父两代的悲惨遭际,恐怕都不免心生不平。李陵孤军力战后的降敌,作为普通人,是很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甚至值得敬重,因为他的行为已大大超出普通人的标准;但身为世代簪缨、汉廷重将,他显然大节有亏。这正是李陵备受争议之处。说他是叛国者,视自己尊严高于君主、国家、民族,或者说他惜命,这些都没问题,但更负面的评价,或明显的轻侮言辞,就显得缺乏平常心和应有的公平心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