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石油―――太平洋战争中日本致命的软肋 -- 忘情
共:💬56 🌺159
美国战后有关于日本战时经济体制的报告,其中提到了,自1942年以后,日本国内的造船厂基本上全部转为军品制造,民船根本排不上号。所以,楼主举出的造船吨位,似乎可以判断为是作战船只的吨位,对运输能力的补充,作用不大。
而当时日本补充运输能力的办法就是,多争用民船。而被征用的民船是打沉一艘,少一艘,到了45年上半年,基本就打光了。美国人总结,如果日本人42年就成立海上护航司令部,并采用“租借物资”船队的护航标准,在耗费同样资源的情况下,战争还要延续2年。
日本战后拼命发展护航舰队,也是这个原因。
PS.“租借物资”船队的护航标准:是指欧美海军在大西洋上反狼群的联合护航模式。大编队,有空中掩护,有高速驱逐舰和护卫舰护航。
在耗费同样资源:同等载重吨位的民船比军用船的自重小很多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6
🙂紫色密码 大秦猛士 字84 2007-11-15 17:20:53
🙂运输线的端点是长程精确武器打击的更有效的目标 PBS 字56 2007-11-14 22:28:26
🙂还是拼不过老美 邮箱问题 字0 2007-11-14 23:50:30
🙂疑似前排。补充一点,日本开战以后的造船吨位
🙂我这里有一片类似的 1 橡树村 字88 2007-11-14 21:16:19
🙂好文!抢个沙发先! 可乐 字0 2007-11-14 20: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