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话《窃明》 -- 萨苏

共:💬166 🌺24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藐视社会公论,这个罪名兄弟不敢当

而是逻辑上应该对史料有所分辨。

明确地说,我认为,明朝官方和士大夫笔下,因为他没有得到平反,极难有对袁评价积极的文献材料留存下来。即便有人同情袁,也无法将他的同情作为文献提供给后代。同样,满清初年,统治未定,抗清而死的明代将领也不会得到积极评价,所以,这些所谓“公论”的史料我以为并非公论,原因在此。

这就像文革时候即便很多人知道一个被打倒的人有种种功勋,却不可能在当时的文献中保留对他有利的说法一样。

为袁鸣冤者并非没有,程本直即其一。祖氏回军为督师鸣冤亦其一。余大成为袁鸣冤所说那句话 -- 六任兵部尚书,没有一个好下场的,又如何?

袁崇焕生前,对他褒贬的文字都有,虽为党争,尚可一看,死后那段时间的文字,窃不敢恭维也。就像北京城老百姓切齿痛恨袁崇焕一样,它有内在的原因在里面。

看来,回国我恐怕真要弄一点史料仔细考据一下了,以前所见并非少数,但未有详查,不敢随便引用。我想国人最怕认真二字,若认真作去,不相信辩论上会比别人差。

实际上这番功夫可能会去下,但觉得很无趣,因为辩论一个人的节操实在是南辕北辙的事情。

大明名将,可有几个能得善终?警惕武人的传统,使为国立功与擅权成为相互连接的两个名词。袁去作督师,尤其是统辖天下精兵之半,命运其实已经定了,只不过早晚而已。

崇祯杀袁,从明代的统治思想来说,不算错误。冤杀不冤杀不重要,这又不是法制社会。从巩固皇权角度去作,皇帝的决定就没有错。但崇祯如果年龄再大一些,可能会改变主意。明对于人才看法基本是割韭菜,非常相信下一茬可以轻易长出来。平时也不算错,但存亡之际,他还是太年轻了,没有看到主要的危险在哪里。

袁可以有证据作为奸佞而死,比如议和,筑垒。事实上大明的官员要杀都可以找到证据的,就一个低薪造成的官员灰色收入,可以让海瑞以外人人可杀。我的意思是,有时候道理不是这个讲法。

北京的官员很多,其中不乏中正平和,和袁这个奸佞比起来找不到那么多可攻击之处的。但袁崇焕死,怎么看不到第二个能够打出个被非议无数的宁锦大捷样战果来?怎么清军照样可以从长城屡次入塞?

不做事,则无可指责,做事,一面对着敌人,一面对着自己人的刀箭,是中国人的悲哀。

台儿庄大捷,我军伤亡倍于日军,从这个角度,我们是败仗。可是我们依然称为大捷,君以为是我们说错了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