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推荐】央视春节戏曲联欢会:传统戏曲知多少 -- 人生如梦

共:💬15 🌺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资料汇编】央视春节戏曲联欢会:传统戏曲知多少(4)

31.赣剧

起源于明代的弋阳腔,流行于江西东北一带,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赣剧的前身饶河班和广信班,都以演唱乱弹腔为主。饶河班以景德镇、波阳、乐平为中心,保存了部分高腔剧目,艺术风格古朴、粗犷;广信班以贵溪、玉山为中心,无高腔,其乱弹唱腔则较婉转流利。1950年两派相合,改名为赣剧。

32.弋阳腔

我国戏曲由宋元南戏过渡到明代传奇阶段,最早出现在江西的声腔,就是弋阳腔。与它先后诞生的还有海盐、余姚、昆山诸腔,号称明代四大声腔。江西弋阳腔,其曲调多半是出于宋人词曲和里巷歌谣,用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它的剧目多脱胎于目连戏文,复受话本、小说的影响,并集以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其题材内容,从而创造了一种连台大戏的演出方法。赣剧弋阳腔则是明代弋阳腔留在赣东北地区的嫡派后裔。

33.高甲戏

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34.梨园戏

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过去泉州一带对戏班子也叫大梨园某某班、小梨园某某班。梨园戏就是流行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戏曲剧种上路老戏、下南老戏和戏子(又称七子班)的统称。梨园戏在发展进程中又分为大梨园(成人班)和小梨园(孩儿班)。大梨园俗称老戏,又有上路与下南之别。元代各省设“路”,泉州人习俗泛指北方(包括江西、浙江等省)曰上路,对自己则自称下南人。

35.歌仔戏(芗剧)

歌仔戏又称“台湾歌仔戏”,流行于台湾、福建南部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区。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随郑成功移居台湾,同时带去了锦歌、车鼓弄、采茶褒歌等曲艺说唱,至20世纪20年代开始融合为小戏演出。后受正字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的影响,逐渐丰富定型,搬上舞台。芗剧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因福建九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是芗江而得名,是福建较为年青的一个主要地方剧种,其前身是台湾歌仔戏。闽南芗剧与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是同一剧种的两个名称,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

36.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的主要声腔是西皮和二黄,道白以中州话为主,所以,尽管身处广东,其实从本体的综合呈现状态看,更多些北方的豪迈和粗犷,几乎看不到南国风韵,故被当地人称为“外江戏”。广东汉剧的名称源于1933年广东人钱热储所著《汉剧提纲》。据记载:广东汉剧之戏班多是随外籍官员携带入粤东,兴盛于清末民初。

37.粤剧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继而出现了广东“本地班”,所唱声腔是一唱众和,称为“广腔”。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指接近汉调西皮和祁阳戏“北路”的曲调)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为基本唱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弋、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粤剧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

38.琼剧

出自海南琼州(今之琼山县),故称琼剧,解放后又称之为海南戏。琼剧是在明代海南流行的杂剧(源于弋阳腔)的基础上,吸收闽南戏、徽调、昆腔、潮州正音戏、潮剧、广东梆黄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戏、道坛乐曲等逐渐形成的,是弋阳腔支系的地方剧种。

39.桂剧

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在广西已有昆腔,随着高腔和弋阳腔相继传入,各曲种相互融合,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结合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桂剧的剧目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历史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

40.彩调

起源于桂北,分布甚广。各地名称不一: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区称“调子戏”、“采茶”、“哪嗬嗨”;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平乐、荔浦等地叫“山花灯”、“彩灯”、“采茶戏”……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彩调演出采用桂林话,唱腔属联曲体,在清末发展成戏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