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有心戍边,无力回天――熊廷弼的是非功过【原创】 -- MP4

共:💬41 🌺2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鬼话
家园 反应过于强烈了吧。

一个个评说一下。

不通过政府的主动联系是什么?是走私。政府连走私都不能管了么?

注意,当时(永乐)年间,国人不得私人原因出海(海船改为平头船),就是不能出口货物。

朝贡贸易,明朝政府是在里面抽税的,到后来,不是贡船,也可以进来,政府从中有抽税,这不是地地道道的贸易行为么?

是明朝中央的决策,还是地方的土政策(利用山高皇帝远)。因为即使是月港开禁时,隆庆元年(1567,在嘉靖之后)在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出海到国外贸易,而不准海外诸国商船来华贸易。

月港是在倭乱基本平定后部分开禁的

首要原因居然是那里原本就是海盗走私猖狂

你不觉得这两段很有意思么?平定了非法的海盗,然后开始正规的政府贸易,这不是很正常的事么?

关键是如果为了开放,不该仅仅开放一个偏僻地方,而不是厦门。而且经常暂停开禁。建议你注意一下我前面给出的链接

至于漳州月港在此时崛起,一跃而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凭藉的不是港口自身的优势,因月港既无直接的出海口,又非深水良港,海外贸易船由此出海,需数条小船牵引始能行,一潮至圭屿,一潮半至厦门

漳州月港的崛起不是顺应当时国内海外贸易发展的需要,而是明朝政府为缓解因海禁造成走私问题严重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因此,明朝政府制定了“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的政策,对海外贸易商实行种种限制,即“凡走东西二洋者,制其船只之多寡,严其往来之程限,定其贸易之货物,峻其夹带之典型,重官兵之督责,行保甲之连坐,慎出海之盘诘,禁番夷之留止,厚举首之赏格,蠲反诬之罪累”[39]。这种种严酷的限制,注定了当时的海外贸易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也注定了漳州月港只能是一个短命的贸易港。再加上当时频繁的海禁,如万历二十一年(1593)因日朝战争而实行过一年海禁;天启二年(1622)因荷兰殖民者侵占澎湖岛,拦劫商船,杀人越货,又实行过一次海禁,直至天启四年(1624)福建巡抚南居益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澎湖后才开禁;崇祯元年(1628)又因海寇猖獗,再次禁洋船出海,至崇祯四年(1631)始开禁[40];此后似乎又实行过海禁,否则给事中傅元初不会在崇祯十二年(1639)仍上疏请开洋禁。如此频繁的海禁使月港几乎成为死港,“引船百余只,货物亿万计,生路阻塞,商者倾家荡产,佣者束手断餐,阖地呻嗟,坐以待毙”[41]。

广州市舶司一直存在,嘉靖年间也没有关闭。

关键的一点,对于民间存在的大规模的海商,政府是没有严厉的禁止手段的。你所说的海禁到底是禁的什么呢?难道是禁止民间走私,统一纳入政府控制?那不是逼着海盗们造反么?不是退回到你所说的政府主导的,类似朝贡的体制中去了么?

市舶司能说明什么?看看下面这段(来自百度)

市舶司

中国古代官署名。负责对外(海上)贸易之事。唐时对外开放,外商来货贸易,广州等城市就成了重要通商口岸,国家在此设市舶司,或特派,或由所在节度使兼任。其职掌检查进出船舶蕃货、征榷、贸易诸事,五代时废止。宋代重视海外贸易,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在广州设市舶司,掌海上贸易。后又在杭州、明州(今宁波)、密州(今山东胶县)、秀州(今上海淞江县)等地设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收购专卖品、管理外商。建炎(公元1127—1130年)初罢闽、浙市舶司,职归转运司。元同来制,世祖时,于广东置市舶提举司,武宗至大时(公元1308—1310年)罢。仁宗弛禁,改立泉州、广州、庆元三市舶提举司,掌发放船舶出海公检、公凭,检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辖口岸船只事宜明代于沿海各处置市舶提举司,掌海外各国朝贡市易之事。嘉靖后,仅留广东一处。清初实行关闭政策,对外通商口岸仅限澳门一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弛禁,开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四口贸易。乾隆时仅留广州一口通商。鸦片战争后,设税务司、总税务司管理海关诸事,大权落入洋人之手。

注意一下,蓝字和红字的差别。职责,已经与唐宋元不同了。另外,明代设置3处市舶司,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

看你帖子的题目,你好像很生气。如果你认为,我提到的某些材料是你所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就不必再讨论了。如果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讨论问题的话,恐怕只会导致攻击谩骂。这是西西河禁止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