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中国古代士兵的行军速度 -- 任爱杰

共:💬327 🌺33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所谓的最优解

是针对实际情况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最优平均速度。80天意味着什么?拿破仑百日政变都过了80%了。如果紧急,80天太久,如果可以慢慢来,80天还是365天,不一定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个问题,我说的是孙武的实战经验,不是能力。经验和能力之间虽然会有些关联,但毕竟是两回事,希望兄台不要混淆。

春秋战国基本是贵族的战争,军官都是贵族,军事世家多得很。没听说赵奢实战经验如何丰富,但照样打胜仗,而且是经典的。他的儿子同样有机会大量接触军事知识,最后却落了个纸上谈兵的名声。理论正确并不见得一定要有亲身实践经验,也不代表自己去实践也一定没问题。

孙子十三篇的价值不是某个人吹出来的,是靠实践检验的。我实在看不出如何能从作者没有实践经验就推导出他写的东西是大忽悠。照这个逻辑,这个世界上的很多科学家和思想家岂不也成了“大忽悠”?

我所说的是,孙子是靠模型来阐述原则,而不是在用真实的数据来描述!这种手法是孙子的书的性质来决定的。兵书给出的是指导原则,原则性的东西必然比较抽象,这样才可能有广阔的适用空间。

如果孙子用实际数据,一来这很难做到,需要收集大量实战的数据,读者也会被烦死,二来,更重要的,实战永远是特例,每一次实战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不把其中的理论原则抽象出来,只是精确描述,则毫无用处,甚至害人。因为兵书不是作战报告,而是告诉别人遇到此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反过来,把为了阐述原则而建立的模型当作是对实际情况精确的描述自然也就不对了。不妨做个假设,假如孙子说的是实情,那么这是哪一次战斗的实情?或是每一次都如此?

兵法要传递的是用兵的原则,而不是文字描述本身,所以,自古名将都是靠心领神会,而不是抠字眼。甚至如果已经领悟那些原则了,反过来也不必再读兵法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