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老拙侃股票98】第45周汇报 ——不同的操作策略 -- 老拙

共:💬161 🌺20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刚看到的,瞭望周刊的东西,看起来管理层要有所表态了

金融震荡的中国应对

作者:丛亚平 发布时间:2008-01-28 14:2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在次贷危机影响日益严重背景下,决策部门不但要高度警惕情势变化,更要加快制定危机预案并提前进行危机应对预演。

1月中旬,次贷危机仍在恶化。继花旗银行宣布去年第四季度巨亏98.3亿美元后,全球最大的券商美林公司也披露去年第四季度巨亏99亿美元。这是两家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季度亏损,使市场再次感到了次贷危机的严重性远超过此前市场最悲观的预期。

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公布美国去年住宅开工数量下降24.8%,创下1981年以来最大降幅,消费经济数据也出现低迷、失业率上升等,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可能性持续加大,造成投资信心大损,道琼斯指数连续4周大跌,为历史罕见。

受此影响,亚洲股市遭受了重挫。仅仅1月21~22日短短两个交易日,香港股市下跌了14%,印度股市下跌了大约12%,澳大利亚S&P/ASX200指数下跌了将近10%,中国A股沪指下跌了13%。

若从新年开始计算,那么香港股市的累计跌幅已经超过了20%,新加坡的海峡时报指数跌幅已逾17%,日经225指数的跌幅也已接近18%,澳大利亚股市则是连续12天受到抛盘打压。至于中国,自1月14日沪指创出5522.78点近期新高后,A股出现了持续一周的暴跌,从14日到22日,沪指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跌幅高达18%。

在国际金融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时刻,如何评估国际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及影响,以及怎样应对国际风险,《瞭望》新刊闻周采访了相关研究者。大部分专家指出,国际经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美国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对此,国内决策部门和监管部门要给予高度警惕。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室主任曹红辉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分析,“目前的全球金融动荡不可小视,国内管理层应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短期内证券市场供应量过大的情况应该避免,宏观调控政策应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的动荡因素,防止调控过度,造成经济大幅下滑,使短期风险转化为系统性风险。”

“环球同此凉热”

“虽然美国和中国的经济环境有很大不同,但由于近些年的大幅度开放,中国经济及股市受全球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证券业资深分析师叶弘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在美国股市出现重大问题的情况下,中国股市很难独善其身。

在他看来,现在全球经济其实就像一个“股市”,美国是“股市”中的“龙头股”,中国是典型的“成长股”,“‘龙头股’出问题了,大盘肯定不稳定,‘成长股’也会受到制约和影响”。特别是香港股市直接受美国股市影响,而中国股市又由于有众多国企大蓝筹股同时在内地、香港上市,形成A股、H股比价效应和联动压力,在国际跌势下,当然会影响内地A股市场。

同时,花旗、瑞银、汇丰等大银行业绩堪忧,造成国际市场对银行股的估值不断下滑,也波及到国内市场。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志林向《瞭望》新闻周刊分析,国内银行虽然去年业绩不错,但大多仍是靠垄断保护的存贷款利差盈利(利差达百分之三点多,远高于世界各银行普遍的1.2%),“今年宏观调控力度大,银行放款规模将大幅缩减,意味着银行利润也将大幅下滑,加之前期银行蓝筹股涨幅过大,此刻正面临调整,给国内银行股的估值造成更大压力”。而目前上证指数中银行股所占的份额最大(除中石油外),如果银行股持续下调也将带动整个A股市场出现重大变化。

“随着市场环境日益微妙,境外短期资本对A股市场的冲击也不容忽视。”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研究室副主任杨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在金融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短期资本等“热钱”的涌入,也使境内股市与境外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些短期资本的投资行为高度敏感于全球经济变化,稍有风吹草动流动方向就会出现大幅变化,影响内地A股市场过度波动。

受全球经济日益脆弱的影响,如果国内出台一些没有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变化的政策,也可能给国内市场增加雪上加霜的压力。市场近期普遍反映,中国平安在A股上市融资仅一年,便再次开启融资阀门,而且是近1600亿元的A股历史最大再融资案,被投资者认为是不顾投资者回报而只顾大肆圈钱的行为,遭到强烈反弹,重创了投资信心。加上近期新股仍频繁上市,使市场扩容压力迅速增大。而且管理层又提出要加速推出创业板,并表示要加快国有非流通股的上市,造成机构和中小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担忧越来越强烈。

出台稳定市场的措施

“应对当前紧张的国际金融形势,首先要对次贷危机的影响有准确的估计。”宏源证券首席国际金融战略分析师宋鸿兵为《瞭望》新闻周刊分析说,“虽然美国采取救火行动,准备实施一揽子规模约145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这些措施比起市场的巨大‘黑洞’来只能是‘杯水车薪’,可能不会起到根本扭转的作用。”

在他看来,当各个金融机构不断爆出巨亏,投资信心普遍陷入惶恐,市场资金很容易陷入流动性不足。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不断下滑、失业人数增多,还款能力下降,消费意愿持续下滑,企业不敢借钱扩大再生产,消费者不敢再贷款消费,金融系统业务活动持续下跌……在这样一系列连锁的经济活动负循环下,即便各国央行已采取非常措施投入大量资金救市,短时期内也很难挽回投资信心。

对此,宋鸿兵认为,国内管理层在应对国际经济局势和风险时,一定要对之有充分的估计,“就我们国家自己而言,在风险还没有实质性感染的当前,要尽快出台稳定国内A股市场的措施”。

首先,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进行规范。李志林认为,“企业融资和再融资也要讲科学发展观,像中国平安这样的再融资行为,对市场信心是个很大的打击,导致许多基金不惜血本地抛售”。同时,他建议,“企业再融资方案应经过股东大会讨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董事会圈内议一下就定了。”

其次,合理调控股市供求,避免短期内股票供应量过度。李志林认为,货币紧缩政策本已对市场资金供应形成压力,新股发行量更应视市场稳定状况和市场资金情况而定,避免股市短期供应增长过快而造成市场失衡。

其三,管理层应充分考虑近期政策出台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消除市场负面情绪。“例如,告知市场推出创业板等会在周边市场较稳定的环境下稳妥进行。”曹红辉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今年本来就有大量非流通股要上市流通,市场的承接能力本已吃紧,如果管理层再单方改变契约,要加快国有非流通股的上市,将会出现上世纪90年代国有股减持市场长期下跌的局面,而且改变股改承诺,对政府的公信力也有很大损伤。”

其四,出台市场稳定政策,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稳定投资信心。李志林分析,我国去年“5·30”将股票交易印花税一下提高到3倍,去年股市印花税竟达2000多亿元,远远高于全部上市公司的分红和盈利,这显然和国家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背道而驰。

目前,世界各股市都推崇降低投资人交易成本,鼓励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大部分国际股市甚至免收印花税。A股市场印花税过高,显然不利于竞争。特别在此次股市陷入严重动荡的情况下,李志林建议管理层降低印花税率,以明示管理层对市场的呵护和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调控注意“度”的把握

针对当前国内国际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宋鸿兵分析,目前国内和国际的做法正好相反,“国家应对流动性过剩而采取紧缩政策是对的,但也要充分考虑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的挤压作用,针对国际经济的剧烈变化,适时调整我们的宏观调控力度。”

他担心,从去年以来不间断的调控积累,有可能使国内经济出现重要的变化,尤其在外界动荡和挤压下,更要注意调控力度的权衡,“平时使八分力才能推动的事,在外力作用下只使三分力可能就达到同样效果。如果此时还使八分力的话,就有可能造成调控过度,甚至形成紧缩。”

宋鸿兵指出,尤其要防止资本市场信心受损最后演化成实体经济的动荡,“如果北京和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就需要引起警惕。因为经济一旦陷入收缩状态,很多企业的资金链就很可能断裂,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就会加大。”

“这次欧美市场发生波动,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在第一时间发表讲话稳定人心,降息75个基点,提出1450亿美元的大幅减税计划。”现在,令宋鸿兵担忧的是,中国股市暴跌的惨烈程度比美国剧烈得多,但监管部门几乎没有任何表示,显然缺乏主动的危机应对意识。

在他看来,任何危机爆发往往都带有突发性,如果缺乏准备,一旦来临往往会错失及时降低损失的良机。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动荡环境下,中国境内外资已积累较多,目前各类资产价格也在高位,风险随时会出现。因此,他建议提早研究制定危机应对方案,结合中国国情特点,借鉴国际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根据各种不同程度的危机制定不同的应对预案,并提前进行危机应对预演。

金融创新须谨慎前行

此次次贷危机再次加剧,也为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金融创新,上演了一堂既生动又深刻的教学课。杨涛认为,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需要谨慎进行,“一方面,我国金融体系需要直接金融工具的创新来丰富金融产品,让居民获得更多的投资、理财渠道,同时增强银行自身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会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忽视基础资产质量问题,把金融创新变成打包、重组垃圾资产,推向社会最终构成灾难。”

所以,他强调我国金融机构一定要从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加强防范工作,金融技术应避免滥用金融技术,导致信用泛滥和风险过度积累,“因为,随着技术与模型的复杂化,新型结构产品不仅让投资者难以理解,连设计者也说不清其衍生产品真实的风险收益结构。”

因此,首要的工作是要保障用于金融创新的基础资产质量,防止金融创新产品成为“海市蜃楼”。金融机构内部的防火墙应加速建设。既要有一道“风险防火墙”,强调将异业风险限制在各自业务领域内,防止风险的扩散和蔓延;又要有一道“资讯隔离墙”,防止滥用信息和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

杨涛指出,在当前加快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需要政府不断完善监管,真正成为金融市场制度创新的“守夜人”。他特别强调,国内金融机构投资风雨飘摇中的海外市场应慎行,“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深不见底,国际资本市场仍处在不断下滑中,还远远没有跌到谷底,如果此时大举到海外投资、收购,必然给我们来之不易的外汇财富造成巨大损失,还将国际资本风险大量引进,更谈不上保值增值。”

事实上,目前所有投资到海外的QDII品种基本跌破净值,大部分折价达15%,加上汇率折损,损失还在不断加大。前期试点港股直通车的资金也在香港市场高位套牢,损失不少。中投公司投资黑石私募基金的30亿美元,据称至今已损失了11亿美元。其他金融机构购买的贝尔斯登股权、投资摩根斯坦利股权、南非银行股权等,估计价格都有相当折损。受访专家建议,在国际资本市场不断下滑的过程中,尤其不要急于购买金融产品及股份,至少现在不是买入时机。

据美国媒体布隆博格披露,中国平安此次再融资是为了购买汇丰相关的金融股份。还有多家媒体报道国家开发银行曾一度想出资20亿美元,入股备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的花旗集团。曹红辉向《瞭望》新闻周刊表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应立即停止这样的购买。”

这位在国际金融市场经历过具体实践的专家指出,“汇丰银行是国际各大银行中购买次级债较多的银行(而且买最低等级次级债最多),其中潜藏的风险和窟窿不言而喻。近期花旗和美林也在中国寻求进一步引入资金来填补漏洞,我国至少不要在此时去接‘烫手山芋’,以免造成国内资金的大量损失。”

杨涛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市场上不应失去权衡风险收益的原则,成为国际资本转嫁金融风险的棋子。他建议,对于直接或间接用外汇储备进行的海外并购,有必要确立系统的战略思路,以及相应的监管和执行主体。在此基础上,要构建一套公开的收益评价标准,尤其是要建立“风险和职责的承担原则”,用于规范外储海外投资,使其真正对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负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