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近代中国电报八卦闲谈 -- 马伯庸
本来这个话题是想掺杂在丁日昌的故事里说的,后来越写越大,索性单拉出来谈谈。
承接上一节中间部分的故事,话说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利富洋行私设电报线路不成,被丁日昌整得灰头土脸,吃尽了哑巴亏,策划者雷诺黯然回国。雷诺当初还曾经进了一批电报线材料,这回全砸在了洋行手里,成了鸡肋。东西是好东西,也挺值钱,就是没人买。就算有人买,光运输费也喝一壶的。这些东西只好存在上海码头的货栈里,空使蒙尘。
而丁日昌借着这个案例,跟诸国公使作了一个约定:你想设置专线,好商量,在海里随便你怎么扑腾,但就是不准你把线接上岸来。这个旱线约定后来在同治九年也就是1870年正式形成了法规。这些前面都已经说过了。
1867年,美国旗昌洋行想起了这档子事,就把利富洋行的那些压货低价买了下来。他们这一次循正规途径申请,事先报备架设地点是从虹口区到法租借金利源码头,全长4公里,大部分在租界范围内。这条线不外接海线,只是一个封闭的专用回路,没有违反约定,遂被默许。
洋人惯会得陇望蜀,这个口子一开,就再也合不上了。借着旗昌洋行专线的东风,上海的洋行纷纷也申请架设,逐渐形成了一个租界内的小小网络。这个网络已经相当成熟,只消从外面接一根线进来,整个上海租借就立刻能与世界电报接轨。世界,真的变得触手可及。
但因为有丁日昌这尊大神镇在那里,洋鬼子们谁也不敢造次,这层窗户纸一直到了三年以后才被捅破。。
1871年,在洋行们的策动之下,由英、俄、丹麦政府背后推手,丹麦大北电信公司出面操作搞了一个宏大的计划。
这个丹麦大北公司(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是由丹挪英电报公司、丹俄电报公司和挪英电报公司在1869年合并而成,总部设在哥本哈根,主要经营陆地和海底电缆业务。这家公司的背后是沙皇本人,财力和政治影响力都十分雄厚。
大北公司和英国的大东公司有一个约定:大北公司不得涉及香港以南,大东公司不得涉及上海以北,沪港两地之间则是利益均摊,各行其事,这是为了照顾英、俄两国。大家应该还记得,恰好就在前一年,大东公司计划修的港粤线被广州七十二行搅黄了,还把“海线禁止上陆”的约定变成了一纸条文。
这一回大北公司见大东受挫,认为这是个机会,趁机提出一个宏大的计划,要抢占沪港之间的大片市场。
他们的计划是拉出一南一北两条海线,南线从香港、厦门接到上海,从而与新加坡和槟榔屿的电报网络相通,抵达欧洲;北线则是从海参崴接到上海,以和俄罗斯建立起联系--还有一条连接到日本长崎的支线--南北两线在上海吴淞口外合二为一,形成一个香港、海参崴和上海的电报三角形。
要说这计划还是相当有魄力的,整个新增电缆的长度高达2237海里。这两条线如果建成了,就等于把中国纳入了世界电报网络,免去长途书信往来之苦。客观上是好事--但其主使者的用意不言自明。
可是它却欠缺临门一脚,上海方面可从来没说过允许这玩意接进来。大北公司有点雷诺的脾气,喜欢造个既成事实。他们先一口气把外接海缆铺完了--反正公海你管不着,至于近海,当时的清朝官员觉得只要不经陆地就对中国主权无损--然后一手掐着一个线头找上海的官员来申请登陆。
丁日昌当时适逢母亲丁忧,在家守孝不能理事。上海道的官员虽然对于洋人在海面上的工程无可奈何,却坚决拒绝电报线上岸,并援引丁日昌当日立下的约定,让前来抗议的洋人哑口无言。
饶是百般交涉,中方就是咬着死理不松口,这可苦了投资方。
当时的海底电缆外面包裹的是英国人发明的钢丝铠装,可以有效地杜绝海水腐蚀,就是成本奇高。只能是通过政府投资或者公司联营,靠私人是绝对负担不起的。大东公司在这之前也接了一条从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接到上海的电报线,但在吴淞口被堵住死活上不了岸,让它的母公司英商东方电报损失不小。
大北公司这条海线若是上不了吴淞口的岸,就等于完全作废,重蹈大东公司的复辙。眼见铺了两千多海里的海底电缆真要打了水漂,出钱的和干活的都急红了眼。最后英国、俄罗斯、丹麦三国的臭皮匠凑到一起,真给他们想出一个气死诸葛亮的计策。
暗渡陈仓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