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浅说《诗经》 -- 黄金狮子

共:💬26 🌺1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个问题要分角度来看

在下才疏学浅,而且本人对儒家不大感冒,关心这些经典的含义,很大程度上也是其在历史学上的价值。

要说诗经本身我也觉得挺晦涩的了,老多字都不认识,句式复杂,一定要有注释才行。毛诗也是以前好奇,去弄了本看看的,记得都不多了。所以要为兄台细说,那是力不能胜了。如果老兄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网上搜下。

对于毛诗本身

一方面确实很不靠谱,肯定有很多牵强附会的东西在里面。比如周南,按照毛诗解,那就好玩了。每首都跟后妃有关,什么后妃之德,之本一类的。召南,好了,开始讲夫人了。

这种一看就有问题。按说这些应该全是民歌啊,讽刺政局,社会现象,或者追溯些历史人物,都是有可能的。但哪轮得到讨论天子诸侯的私生活啊?这样的东西,怎么还会被收进去?

汉儒喜欢搞这些东西,所以汉后,很多人都对这些解释表示反对。当然也有不少支持者。

但是,毛诗郑笺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诗经的注释,后来的研究也是多如牛毛,换句话说,这两本注释书,对中国整个文化体系的影响,可能反而大于诗经本身,就像三传可能大于春秋一样。

也就是说,那些所谓的经典,在某个时代主流文化中的解释,对那个时代的影响也许要大于经典本身。比如于丹搞的那套东西,我是几乎没看过,但也许在其他很多年轻人中,就认为其是论语庄子本来的意义了。

故而,我认为研究它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搞国学的人,如果直接将其抛弃,那是大错特错。

具体时间也不清楚,也许是上世纪初就开始了,但至少到了建国后,毛诗大概被彻底抛弃了。翻一般的诗经书籍,毛诗的内容提也不提了。

但是毕竟前人对毛诗的研究考据颇多,加上近年来,一些考古发现,最有名的大概是上博简了吧。其中就有对于周南的评价,意思跟毛诗挺接近的。所以现在对于毛诗等的价值和研究,又有转热的趋势。具体的论文,应该也有不少了。

至于包含政治含义和历史事件的诗,除了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比如硕人,甘棠等,加上诗中有明确描述的,总共也没有几首,颂里面自然比较多。

因此,现在通常都将诗,尤其是国风的内容,定为反应社会风土人情的民歌。当然,这种民歌肯定不会是现在的老鼠爱大米一类的流行歌曲,大概至少也是茉莉花一类的吧。

但另一方面,通过左传等即可看出,诗在政治生活和外交活动中的重大意义,引诗之处比比皆是(具体诗的作用,有很多文章分析的),显然不同于现在那种非正式外交场合用民歌来欢快气氛增进友谊。

仅仅是记录下来的部分,已经如此,可以想象诗在春秋时期及之前的重要功能。而且贵族们对于诗的掌握和运用,也绝不仅限于本国国风。比如至少鲁国就能演奏各国音乐,显然有专门的收集者,这点大家应该都清楚,很多书都会提到。但是收集、保留还有排练一些别国“民歌”,对一个诸侯国来说所为何事,难道是为了作为民风情报来分析?

显然,拿些下层人唱的民歌来进行说教,讽谏和外交辞令,是远远不够格的,顶多也就涉及点社会现实,要说含有大道理,恐怕说不通吧?

比如刚想起来一首桓灵时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首诗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当然是非常辛辣尖刻了,但对于问题根源,解决方法等,则完全没有涉及,也根本涉及不了。

还有季札观礼,通过国风,要说体现当地人精神面貌社会状况,那很有可能,但他马上能联系到高层的政治,并且能追溯历史。这究竟是无限拔高,还是确实有深刻含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