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第62集团下属部队知多少(下) -- 忘情

共:💬82 🌺5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按你的逻辑,随便从哪找来的数据就可以当做证据?

  我还没问你

不如说是斯大林的斗志吧? 斯大林格勒战役从某种角度上说实际上是斯大林和希特勒两个人个人的战役,希特勒是为了把死对头的名字从地图上抹掉,而斯大林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字。
的依据是什么?就是以下的

和另一个战友合用一支枪,后面有督战队的机枪等着,前面是德国人的枪林弹雨,这个过程中死掉的不能都用后勤不充分医疗不及时来解释吧?

  从哪看来的要“和另一个战友合用一支枪”?就是你引用的书中也提到过,某师过河增援时有一万人,特地提了“其中有十分之一没有武器”。

最高统帅部三天前就已下令让第13近卫步兵师向斯大林格勒开进。尽管有10000多人,但其中十分之一的人没有武器。
且不说一个师中十分之一人没有枪是很正常的事,许多正常装备的部队没枪的人数要超过十分之一。

  所谓的“后面有督战队的机枪等着”,我也给你引用此书中的一段:

  马马耶夫岗鏖战正酣,双方为争夺伏尔加河下游沿岸一座巨大的粮仓又爆发了激烈的战斗。霍特的第48装甲军进展迅速,已将这一天然要塞彻底包围。9月17日夜,中尉安德列·赫兹扬诺夫率领一个排海军陆战队冲进包围圈增援守军,第35近卫步兵师的守卫者们兴高采烈地欢迎他们的到来。尽管手中只有两挺老式的马克沁重机枪和两支长长的苏式反坦克枪,但当一名德军军官和翻译举着白旗过来要求他们投降时,他们仍然向一辆德军坦克开火。德军随即用炮火覆盖这一区域,为萨克森第94步兵师--这个师的徽章是两把交叉的梅森瓷剑--的地面进攻做准备。

  已经被包围,总不能说后面还有“督战队的机枪等着”吧,你也许会说包围圈里也有督战队,但一个排冲进去都受到“兴高采烈地欢迎”,说明包围圈里的人数并不多,难道每个排、连都配有督战队?

  至于督战队,应该是NKVD的部队吧?再给你引用此书中的一段:

NKVD的部队勇敢地战斗着,损失惨重,该师最后被授予列宁勋章和"斯大林格勒斯基"的称号。

  连督战队自己都“勇敢地战斗着,损失惨重”,他们后面还有更高一级的督战队?如果有,那么这更高一级的后面有没有,是不是从前线一直到斯大林身边都要一层层地排上督战队?

再给你引用一段:

轰炸还切断了野战电话线。派出去寻找断点进行修复的巡线员们在野外伤亡很大。由于断线太频繁,年轻的女话务员也被派出去冒险。全天崔可夫只与后方的叶廖缅科通过一次电话,而到了下午晚些时候,他失去了与西岸各师的所有联系。崔可夫被迫依靠通讯员恢复联络,而这些通讯员在穿过炮火密布的城区时,比巡线员的损失还快。

  这些巡线员、女话务员、通讯员是不是身后也跟着督战队?还是他们本身就是督战队?

  只不过发生最重大转折的战场刚好在用斯大林命名的城市打的,这就成了是为了斯大林“个人的战役”,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字”,那么相对次要点的也同样是重大的战役:莫斯科,苏军第一次有了大反攻的能力;库尔斯克,此战以后德军丧失了对苏军重大反击的能力。这两个战役又是谁的个人战役,又是为了谁的名字?

  枪斃逃兵当然是残忍的,但远远提不上“极端残忍”,因为在战场上不对逃兵残忍就是对还在前线奋勇作战的战士残忍。

最后再引用一段,足见作者的偏见:

  不管苏联新闻机构如何努力渲染个人英雄主义的伟大事迹,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宣传却证明当局对个人完全缺乏尊重。报纸上,是崔可夫在军事委员会某次会议上喊出的一句口号:"每个人都必须成为保卫这座城市的一块城砖。"崔可夫的一位部下充满激情地补充说,第62集团军"好象是活着的混凝土,把这座在斯大林精神鼓舞下的城市的一砖一瓦牢牢浇筑在一起"。在战后马马耶夫岗上建起的巨大纪念碑上,这一主题得到了最彻底的宣示,废墟中的士兵形象刻意突出在浅浮雕的砖墙上面。这座纪念碑是为苏联修建的,不是为士兵们修建的,它最终把这些士兵变成一支陶俑军队,好象中国皇帝的那些陪葬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