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芦沟桥到珍珠港的多米诺骨牌 -- 电子赵括

共:💬40 🌺6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从芦沟桥到珍珠港的多米诺骨牌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华战争全面扩大.到1937年底,日本在中国投入的陆军已经高达70万,相当于日本平时全国的总兵力.然而尽管战术上日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中国始终没有屈服的表现,日军实际上能够有效控制的区域局限于有铁路连接的大城市,并不断地遭受着国共双方游击队的骚扰.然而被表面的胜利所陶醉的日本政府却于1938年1月16日发表了"不以蒋介石政府为谈判对象"的声明.实际上日本的说和做互相矛盾.1938年4月1日,日本公布了全国总动员令,实际上这是日本对中国抗战力量的第一次"承认".1938年春的台儿庄会战中日方损失惨重,此后的徐州会战又因为兵力不足而被中国军队突围.一一六声明发表后不到半年,日方就在内部开始探讨撤销这个"空洞而没有实际意义,反而促进了中国团结抗战"的声明.1938年10月占领广东武汉后,日本虽然到达了侵华战争军事上的顶点,日本首相近卫却于11月3日发表了声明,同意了和国民政府谈判的原则,实际上是自己打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日本原来认为攻占武汉广东会使得中国屈服,结果完全失望,长期的消耗战争已经无法避免.为了阻止中国得到外援,日本海军于1937年9月5日开始全面封锁中国沿海港口,但实际效果值得怀疑.日本本国缺乏资源,几乎全部依赖于外国进口.占领华北后虽然得到了棉花,但由于军队的开销加大实际上对外依赖有增无减.如果日本对华宣战,根据战争中立原则美英等国将有权力/义务终止向战争双方提供军用物资,为此中日一直不(敢)互相宣战.没有宣战的直接副作用就是日本海军无法公然阻止他国的物资流向中国.

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巨大,给日本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939年底,日本在华投入的陆军已经高达85万人,连同海空军超过100万人;1939年度日本全部财政收入的1/4为军费开支,在德国驻日大使给柏林的汇报中声称日本本土已经出现粮食危机,并暗示可能引发政治动荡;1940年初冈村宁次认定日本已经陷入了"百害而无一利"的持久战.同时中国的抗战深刻地影响到了日本的国策.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一直有"北进""南进"之争,1936年日本内阁会议仍然以北进,即进攻苏联为主,但此后的一系列军事摩擦(张鼓峰诺门坎等)无不以日军头破血流告终.1939年12月20日在日本内部的讨论中认为,为了达到北进目的,至少要从中国战场减少35万陆军,以部分兵力加强关东军,以节省下来的部分军费加强空军.这个方案当然遭到了1939年9月刚刚成立的"中国派遣军"司令部的强烈反对.最后作为妥协方案,日方确定将驻华日军陆军进行整编,增加两个精锐师团的同时总兵力裁减到75万.与此同时1939年的一系列国际风云也促使日本改变了"北进"的方针.其中比较重要的列举如下,

1 中国抗战造成陆军无法抽身;

2 日英日美关系恶化使得日本难以保证军用物资的正常获得;

3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前两点均为随着时间变迁渐渐恶化,第三点对日本的打击则是突如其来,并折射出德日在外交上的尴尬.日德虽然名义上是同盟国,实际上不但互相之间没有配合,甚至互相"拆台".芦沟桥事变前,中德贸易额超过日德贸易额,因此德国对日本侵华的态度十分微妙.芦沟桥事变后不久德国在给日本的外交照会中措辞十分激烈,认为日本的全面侵华将使得中国团结抗战,并将导致苏联介入(这些在不久后都得到了验证).同时以"我们不派苏联就会派"为理由,拒绝撤走德国军事顾问,但表示将对他们的行为有所限制.经济上,德国要求日本在占领区给于德国高于其他国家的贸易特权,最终为日本所拒绝.不久后日本就遭到了"报应".1939年8月21日晚11点,日本驻德大使才收到纳粹外长里宾特罗甫从希特勒度假别墅打来的电话,通知日方苏德将在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2日在飞往莫斯科的途中里宾特罗甫在柏林短暂停留会见日本大使,但仅仅礼节性地表示"遗憾".实际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德国入侵波兰的外交准备,第一,有保密的必要;第二,即使日方知情并提前抗议也不会有什么成效.日本原来期望苏德关系紧张能够减轻关东军压力,使其能够抽调兵力南下,但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莫斯科的签署彻底打破了这个幻想,不久后日本平沼内阁总辞职.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则"暴跳如雷",可见德日不但没有实质上的同盟,重大事件上各自为战互不买帐,已经无法考证谁拆谁的台了.

言归正传,1939年的国内国际局势对日本十分不利,作为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芦沟桥事变后占领华北虽然得到了棉花(这一点也是"粒粒皆辛苦",除掉游击队军事上的抵抗,很多农民非"法币"不卖),由于战争爆发后的消耗增加,日本对外资源依赖整体上有所上升.最大的"误算"就是中国的不屈.按照日本原来的估计,中国会在日本突然而巨大的军事打击下屈服和崩溃.然而出乎意料,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始终在坚持抗战.即使皖南事变也没有在实质上影响到中国的团结.皖南事变后不到一个月,日本驻华大使在给东京的报告中就声称不能对此企望太高,国共双方的不和不会在实质上影响到中国抗战的决心和能力.为了从中国的"泥沼"中脱身,日方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第一,外交.1938年的一一六声明的背后,是当年日中至少15次的秘密会谈.为了切断中国军用物资的输入,日本积极对英荷法等施加压力,确实曾经迫使英法关闭了缅印公路3个月,但整体上封锁失败.1939年美国驻华大使给本国的报告中认为即使缅印公路被封锁也不会影响到中国获取外援,因为还有西北的苏联通路可以利用.同时,从1939年底到偷袭珍珠港为止日美的45次会谈中,27次为侵华战争问题所充斥.随着军事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方的要价越来越高,日本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谈判的结果日本"完全失败"(重光葵回忆录).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战场外也没有得到.第二,对中国政治诱降并扶植傀儡势力.汪精卫叛逃的实际背景为日本对蒋介石坚持抗战的态度和能力感到绝望,因此开始了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工作.最初日本对汪的期待为策动云贵川三省独立脱蒋,汪确实曾经策动过云南的实力人物龙云.然而最终的结果一无所获,仅仅跑出来了个光杆司令.1940年3月3日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但这个"国民的重要节日"南京城里却充斥着中国民众和日本军人的"打架斗殴".八个月后的1940年11月3日汪伪政府才得到日方名义上的承认,而同一天国民政府得到了来自美国的1亿美元贷款.一直到1941年七八月份,连德意都不曾承认过这个"政府".汪伪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十分薄弱,无论中央军还是地方军阀,没有任何有实力的人物投靠;对南方游击队(新四军及国民党武装)的"清剿"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了游击队的"强韧",事实上无法清除.日方对此十分失望.1944年9月,日本终于决定在和国民政府的外交谈判中正式提出将汪蒋关系列入中日谈判内容,汪事实上被出卖.这些努力都失败后,日本终于选择了第三条路,南进.

日本南进的初衷是企图占领这些地区获得这些地区的资源来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同时切断中国取得外援的途径,以水到渠成的方式解决中国问题.1939年后德国在欧洲席卷列强,英法荷等国无法顾及亚洲的殖民地,使得日本认为这将是它的一个好机会.1939年日本的军用物资生产达到高峰,1940年后开始下跌.1940-41年为中国抗战最为艰苦的两年,而日本方面也因为资源以无底洞式的方式消耗而烦恼不堪.1940年底,美国驻日大使已经注意到了日本的南进方针并向美国作了汇报.军事上日本最初的目的是夺取英荷殖民地,最大的担心是美国是否会参战.日本对美国的力量并不是没有认识,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军用物资的一半以上要通过美国进口.和美国开战好比树枝先一刀砍断树根,然后等着自己长出新根.这一点实际上决定了日本对英美开战的方式必然是偷袭,也决定了战争胜负.1940年开始日本内部为英美"可分不可分"争论得脸红脖子粗,一直到1941年夏才明确认定英美不可分,必须先打击美国的军事力量来确保南进战略的实施.在此期间日本和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为外交准备,实际上标志着日本放弃了"北进"的企图.1941年6月5日日本驻德大使在给东京的电报中明确提出苏德必然开战,6月22日战争爆发,国际上一度猜测日本将重拾"北进"战略,但此时的日本已经在南进的路上走的太远,7月就明确向德国方面否定了对苏开战的可能性.日本此时的主要问题,第一是陆军缺乏,第二是资源不足,"北进"只能加剧这方面情况的恶化,尽管"南进"意味着四面树敌.日本战后对其在二战中的反省,认为二战中日本的打法为资源匮乏-战争掠夺-资源消耗再度引发资源匮乏-再度引发战争的恶性循环,最终以多米诺骨牌方式偷袭了珍珠港.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