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红衣大炮---曾经战争之神 -- 九合诸侯

共:💬85 🌺6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红衣大炮---曾经战争之神

红衣大炮,本名红夷大炮,本为舰载加农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因满清厌恶“夷”字,以其谐音命名为红衣大炮。“红夷”者,荷兰人之谓也。时明军与荷兰人作战,缴其重炮,遂以“红夷”称呼此炮。

但有明之际,从荷兰输入中国的火炮数量极少,而从澳门输入内地的英国炮极多。盖因明政府与荷兰人交恶,而与葡萄牙人关系良好。明军对红夷大炮需求量极大,葡萄牙人遂将英国炮舶来贩卖,充当中间商。以后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极大重视,除了大力进口以外更是招徕葡萄牙工程师,在国内仿制,并由葡人训练炮手和工匠。

红夷大炮原为舰载武器,一旦到了岸上就成为一种恐怖的武器。其设计相当成功,炮管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可以承受较大膛压;身管长,一般为20-40口径,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大,一般为110-130毫米;射程远,可以准确射击4公里以内目标,最大射程在5公里以上。此外,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装有炮耳,可以以此为轴调节射角,配合装药量改变射程,并可装载在炮车之上,成为牵引火炮。当然该炮也有一些缺点,最大的缺点是重量大和射速慢。不过,明朝一般配合使用佛郎机这种速射炮,故射速不是问题。

葡国人员以伽利略之《弹道学》为基础,制定“炮表”以及操典来训练明军炮手。这使得明军可以以抛物线来计算弹道,依照照门、准星,精确射击目标,使得明军的火器施放由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操作也逐渐正规化、程序化。

天启五年(1625年),明军从搁浅的英国巡洋舰上打捞出舰炮30门,其中十门拨给了宁远城。这些大炮在天启六年的宁远之战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明军待八旗军进入火炮射程后,使用开花弹集体射击。是役,鞑子血肉横飞,尸积如山,敌虏作鸟兽散,是为野猪皮造反以来的首次大败。野猪皮的大帐被炮火击毁,其本人也可能为炮火所击伤,以致郁闷而死。

老子吃了大亏,皇太极即位后,便千方百计地寻求购买、制造红夷大炮的方法。但该炮制作不易,其铸造极为复杂,有科学的工序和工艺要求,并需要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冶金技术落后的后金根本无法仿制。直到1631年,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才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虽然制作粗糙,而且不能制造开花弹,但毕竟解决了有无问题。有了物质基础后,皇太极便设置了新军“乌真超哈”(重军),由汉奸佟养性任总兵官,汉奸曹振彦任教官,开始运用炮兵战术。

1639一1642年,明清双方展开松锦大战,双方均大量使用了红夷大炮。不过清军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如炮手素质低下(不懂弹道学),不能制造开花弹等,更倾向于把大炮作为一种攻城器材。依靠红衣大炮的巨大威力,清军得以轻易炸毁城墙,取得了松锦大战的胜利。

松锦大战后,明军关外的火炮、炮手、工匠大多落入清军之手,只有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尚存有十多门红夷大炮,而此时屯兵锦州的清军已缴获、制造了近百门红夷大炮。而且俘虏的锦州工匠曾经过葡国工程师的培训,技术高超。他们铸成的35门铁心铜体的“神威大将军”炮,其品质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令人费解的是此时清军仍然没有掌握开花弹的技术。

此后二百余年,清朝进行了大量的仿制,红夷大炮成为了军队的制式制式火炮。但和西方不同,清朝的制炮工艺基本上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他们并不了解身管和口径的关系,也不了解炮膛对弹道的影响(这点还不如明朝)。这就决定了清朝对红夷大炮无法进行过任何技术革新,只能一味加大重量,延长身管,以求增加射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缴获了大量明朝自制的火炮。英法联军惊奇地发现清朝当时的火炮工艺竟比不上二百年前。此时清军的大炮内膛粗糙、弹道紊乱、炸膛频频,准心照门不复存在,开花弹也不会制造,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明朝!

反观西方,自十七世纪以来,一直利用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指导武器制造。十八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更使得战略战术、武器装备不断进步。虽然英国的舰炮样式上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但不论是射程、威力、精度都已经和清朝不在一个档次上了。更无论炮手的素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