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阅读《21世纪经济报道》 -- 阅读者

共:💬42 🌺3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阅读《21世纪经济报道》(2)

陈志武:次债危机启示:金融创新并非刀刃之舞 对照王江那篇文章来看,很有意思。两个人的视角不同,似乎观点上形成了交锋,但是也许没有,只是视角不同而已。文中两个观点很有意思:1、

对这次危机的解读已经很多,但在本质上,其起因跟中国很多国有企业失败的原因很相似,就是当委托代理关系链太长或被扭曲之后,没有人会在乎交易的最终损失,时间久了问题就要酿成危机。

与王江的“金融监管制度的滞后与经济基本面耦合起来导致危机”不同,陈志武强调了金融制度。2、

流动性相对于GDP或任何产出指标的比例上升,本身并不能说明流动性“过剩”。
陈志武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市场化,以及原来隐性的市场活动显现出来,流动性指标本来就应该相对GDP上升。

对我来说,他们的观点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很有逻辑性。只是对宏观经济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运行,他们的逻辑是否言之成立,还需要“系统”的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

唐学鹏:控制通胀才能确保经济增长唐学鹏是个“反通涨斗士”,主张用加息来尽早遏制通涨。文采很好:

更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外部世界现在都在忍受通胀的困扰,很多明智的西方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大力对付通胀,压缩国内需求,他们特别希望其他国家不要过度压缩需求,因为这将降低调整国的外部需求拉动力,他们更渴望某个国家既在国内保持低利率的投资拉动状态,同时将该国的汇率迅猛上升(扩大了该国的外部购买力),因为这就意味着该国可以分担调整国的内部调整成本(保持比较旺盛的外部需求),毫无疑问,整个世界都希望中国成为这个“倒霉”的角色。美国是通过“美元贬值”的方式来“赖掉”其责任,而中国则需要“硬挺”的方式来承担国际调整的成本,这是一个奇特的对比。

与下面王庆的文章可以呼应。

王庆:全球央行大博弈

通涨真是很难说清楚的问题。

佩鲁诺:重历30年代?抑或70年代

文章来源于LATWP,作者Tom Petruno,是洛杉矶时报的专栏作者

即使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经济学或者说经济学家还不能为我们预先指点迷津,但是,即使作为时候检讨理论、总结现象和书写历史的学科,它同样是弥足珍贵。我们必须对我们和我们的群体的行为进行认知。现阶段,我们的历史和经济乃至政治,运行到了什么阶段?现时刻,我们的态势(通涨、全球化等等)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局面?与历史有何相似?我们的未来指向哪里?我们工作和投资着的国家行业企业会沿着怎样的轨迹前进?既然,经济活动已经演变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经济规律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决定力量。那么,所有的问题都需要经济学来回答。

王庆:“热钱”可控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

外资机构中的经济学家已经被舆论普遍妖魔化,认为他们是屁股决定脑袋,使得我的阅读中,很难取舍甄别。这篇我作为一个简单的教程,教我如何计算热钱,告诉我央行将如何应对热钱。题外话: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模拟:王庆是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他们早已经在中国埋伏了很多热钱和投资,人民币升值对他们很有利,所以他们鼓吹升值并驳斥热钱论,所以,即使他用的论据都是正确的,论点也部分正确,但也是有利益倾向的,至少没有完整的评估热钱的危害,即使是有限规模的热钱。

形势真复杂,彻底看不懂。现在的问题似乎是“通涨”,前段时间学习到:通涨是经济体运行进入不稳定状态,各产业和企业在相互博奕,定价权强的行业不受影响,定价权弱的行业利润收到侵害,最终造成经济的减速,强势部门最后也身受其害。比如,这次的通涨,就是美元的贬值引起了不稳定的加剧。现在看来,通涨的成因还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经济体不是那么容易进入不稳定状态。想起前半年,高善文的“下半场”论很受关注,现在,则至少暂时落空,熊市几乎会成为事实。我就想:高善文也遗漏了什么?导致判断失误?下半场还会来临吗?他对通涨疏于警觉?于是,找来他关于通涨的分析:

高善文:克服通胀的明智选择

高善文在这篇报告里,深入分析了2007以来通涨与2003年通涨的成因的不同,并指出如何克服此次通涨。他的观点明显不是货币派(我理解的货币派,至少我没看到货币派给出如此翔实的分析)那么简单——钱多了,投资过热,需求导致通涨。总结一下他的观点:1、中国的PPI指数与美国的基本同步,因为工业品以及原材料是世界定价。这次通涨,没有观察到PPI指数的同步大幅上扬。2、中国食品类价格与GDP缩减指数大体同步波动,内在逻辑是:GDP缩减指数(通涨指数)决定了农户的积极性和成本,进而影响食品类价格,食品类价格并非由农作物的丰欠收决定。3、劳动力工资加速上升,超过了第三次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进步,是2007年以来通胀压力快速上升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劳动力工资的加速上升,并未超过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以第二产业的盈利依然在增加。进口品价格上涨会导致通涨,但是,部分由于成品油价格管制,部分由于CPI构成的原因,石油涨价对2007年中国通胀的影响并不大,工业部门总体上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吸收了这一影响。4、94年和04年的通涨:由于总需求上升等原因,存量资本会出现短缺,从而形成资本要素价格的上升,推动通胀的发展。存量资本短缺会表现为经济的供应瓶颈(例如煤电油运的紧张),表现为产品价格和企业利润的大幅度上升,所以在随后加快投资之后,通涨会迅速消失。5、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是天花板,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是地板,现在工资水平提升到了地板与天花板之间,需要对第三产业进行紧缩或调整,或从其他产业释放劳动力到第三产业,降低工资增速。6、汇率和利率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是不同的:汇率升值主要淘汰出口企业,并将资源转入非贸易的生产部门;利率调整会淘汰各行业中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从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加快汇率升值可能是最明智的措施,这既能够缓解对外失衡,也有助于降低通胀压力;利率政策和信贷控制的手段顶多只能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7、2007年的通涨存在非正常扰动因素,例如猪肉,扰动因素会很快消失。8、理论上,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如果工资的增速处在高于地板、低于天花板的位置,那么高效率生产部门的价格将下降、低效率生产部门的价格将上升,经济总体的通胀仍然可以很稳定。在现实条件下,高效率生产部门的价格在国际范围内被决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主要结果是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扩大,这样系统性的通胀压力就取决于低效率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进步速度。克服这一约束的办法是加快汇率升值,或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这时,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将推高汇率,降低进口品的成本和可贸易品的价格,从而抵消低效率生产部门价格上升的影响。美国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强势美元政策促进了经济增速的上升,并稳定了美国的通胀压力,原因应该在此。当时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快速进步提高了投资回报率,最终带动了劳动力工资的快速上升,并支持了强势美元汇率;强势美元降低了石油和其他制造品的进口成本,从而稳定了美国的通胀水平。

我的看法:

1、无论结论如何,他的几个观察很有意思,比如1、2、3、4、5、7。

2、6和8,他认为汇率浮动会降低进口品价格,从而第二产业的产品价格下降,抵消第三产业产品的价格上升,从而通涨总体稳定,而且汇率浮动,淘汰出口企业中的低劳动生产率部分,释放人力资源给第三产业。这个暗合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但是由此造成的结果有点过于想当然?

3、中国第二产业的高劳动生产率从何而来?是盯住美元?人工便宜?还是企业技术提升?

4、无论如何,他的这个分析已经是一段时间之前的形势,现在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他在后面的文章中也提到这一点,相应于他这里说的天花板掉下来了。

高善文:牛市有没有下半场?

1、牛市下半场的逻辑:一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带来的牛市上半场,比较容易理解。他这里所说的“牛市下半场”的逻辑是:在牛市上半场结束后,贸易顺差连续下降之后,信贷创造过程变得异常活跃,支持了资产重估的延续,台湾和德国都观察到了类似的过程。牛市下半场一般会持续2~3年时间,而信贷紧缩不太可能持续如此长时间,所以牛市下半场还是大概率事件。

2、资金面与基本面,那个决定整体上涨?

在与市场参与者沟通的时候,我体会到,分析师非常重视公司利润的增长趋势,即基本面因素。他们通常指出,即使在熊市的条件下,单个公司利润超预期的持续增长也会刺激股价不断上升,这无疑是极端正确的。我所怀疑的是,对于市场的总体上涨来说,流动性和盈利到底哪个更重要?

在牛市的下半场,经济增速处在波动探底的趋势中,上市公司的总体盈利增长率也可能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因此,习惯于分析公司的分析师很难认同市场还会大幅度上涨的想法。实际上,我们在2006年3月提出资产重估的推论时,机构投资人之所以存在普遍的怀疑,是因为其中缺乏对利润的分析,他们认为离开利润的增长,市场的大幅度上升难以想象,但实际上,过去两年,估值上升对市场的影响显然更大。容易指出的事实是,在1999-2001年中国内地上轮牛市的下半场、中国台湾牛市的下半场等案例中,经济增速的方向是在下降,上市公司利润增长并不惊人。

总结过去几年的经验教训,我的体会是,我对利润增长的重视程度不是太低了,而是太高了,以至于在实体经济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短缺的时候,仍然指望通过利润增长来支持股价。实际发生的情况是,在流动性短缺出现的局面下,市场基本忽视利润的增长格局和趋势,忽视仍然存在的积极的基本面因素,直接对估值水平进行向下的修复。

高善文:当前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现状和趋势

延续他的第一篇文章的观点,分析了此次通涨与04年通涨的不同,并指出: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中国以外的原因,尽管这些原因迄今为止我们并不是很清楚,但是中国体系之外的原因国际基础商品和能源出现了非常大的上升。这些对中国的能源企业、经济增长来讲的话构成了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形成了成本的上升。

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国际贸易条件的恶化,如果没有国际基础商品价格上升的话,我们认为经济增长率仍然处于减速的轨道上,但是幅度是轻微的,远远没有现在的幅度大。贸易条件的恶化几乎是这轮经济增长减速最主要的原因

大豆和有色金属矿的影响相对于来小一些,铁矿石和原油影响相对于来大一些。今年特别是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这些对解释中国贸易的顺差,中国企业的盈利下降等等都有非常强的解释能力。

因为贸易条件恶化,很多行业的盈利受到了影响,但是有一些关键的行业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识别到盈利增长放慢的影响。比如说煤炭,

一方面煤炭产能在放慢,一方面企业能力在上升,并且可以清楚地说明。对煤炭行业盈利来讲,媒体行业上升来讲,更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产能增长的放慢。产能增长放慢的话来自于两个原因,一个是过去几年煤炭的投资在放慢,另外一方面是环境污染等原因的程度来讲小煤窑在关闭,一定程度上产能在消失。

他分析了几个行业在贸易条件恶化下的不同表现,例如石油、钢铁和煤炭,来说明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贸易条件恶化带来冲击的传导的复杂性.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宏观经济形势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除了盈利层面有影响外,另外的影响是在流动性的影响上。

这个也比较复杂,复杂的模型容易失败,或者说,复杂的模型发生后,往往令人意外.看看他的预测能否实现?

高善文:通胀将继续压制企业业绩

最新的言论:

高善文:现在看来,出现了一些对于经济不利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此前市场没有预料到的。整个需求可能有减速势头,国内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出口都有比较明显的减速迹象。尽管迄今为止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还比较强劲,但是对其可持续性增长的信心已在减弱。这种形式带给企业的影响在于:一方面成本压力在上升,另一方面需求又在下降,对于企业盈利的压力比较大。

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只有需求的减速,才能使整个通胀压力得到有效解除,这也是克服通胀不可避免的代价。

而这种情况在去年底已经能预估到,但是有两个情况出乎预料,一是在需求减速的背景下,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使得情况变得复杂和困难;二是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压力比预期的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