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对这次国际救援和救灾反应的感触 -- 旺旺的考拉熊

共:💬24 🌺5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讨论】对这次国际救援和救灾反应的感触

关于Katrina飓风,我查到的国外救援资料是这样的:外链出处

据新华社电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科马克1日在华盛顿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国务卿赖斯在与白宫协商后表示,美国愿意接受外国因“卡特里娜”飓风而提供的任何援助。

  麦科马克说,在美国南部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并造成重大损失之后,许多国家和组织都表示愿向美国提供援助。这些国家和组织包括中国、俄罗斯、以色列、日本、加拿大、韩国、美洲国家组织和北约等,而且还在不断增多。

  9月2日,日本官房长官细田博之宣布,日本政府决定向在灾区开展援助活动的美国红十字会提供20万美元的资金援助。此外,如果美国要求日本支援,日本政府打算从设在佛罗里达州的仓库的储备中提供总值30万美元的物资。

面对飓风过后,有如遭受核爆摧毁的满目疮痍,美国国务院一改前一天在接受国际援助问题的暧昧态度,对外宣布,美国将接受国际社会任何形式的援助。在新闻发布会上的一个细节值得玩味:发言人称这一决定是国务院与白宫磋商之后作出的。

当然,这些救援队伍也许不仅仅或者根本不是紧急搜救队伍,而仅仅是协助而已。不过也要看到那个飓风和地震根本不是一样的灾害,那次的灾祸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完全是布什政府组织不力,救援速度缓慢造成的。如果政府本身行动不力,国外救援确实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而美国接受救援的举动,更多的其实也是一种国内国际压力下的姿态,从之前的拒绝接受,转眼间变为全面接受。主要是平息舆论攻击。

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确是拒绝了外国的救援,冰冷雨天在他的博客里面对此以及其后果有更清楚的论述:

外链出处

有好几位朋友问起日本在阪神大震灾以后拒绝外国的救助人员参加救助的事情,确有此事。在这里顺便说一下,老冰倒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忌讳,因为接受有接受的理由,拒绝也有拒绝的原因,很难说是对是错。

阪神大震灾发生以后最早提出派救助队的是英国政府,在电视新闻报道10分钟以后,英国的FAX就到了日本外务省,但最后英国救助队到达现场是在救助活动已经停止了了的一星期以后,驻横须贺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也提出派军舰到神户用直升飞机帮助运伤员,也被日本政府以政治上不方便,码头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等加以拒绝,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捐助的价值数百万美元的100吨救灾物品也被日本政府怀疑是民间企业的商业广告操作行为而加以拒绝。

这种拒绝外国救助人员参加救援的举动经常可以看到,其实不带单纯感情因素来看这件事,除了确实有一些衙门的官僚习惯以外,有些东西不是不可理解。老冰来解释一下这件事,救助队是职业救援者,确实是专家,老冰见过他们表演。他们能以令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在一座全垮了的废墟下面把人弄出来,就算那是表演,你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训练有素。

但是,那只是在他们国家,在他们熟悉的国土,熟悉的建筑方式,熟悉的建筑材料,熟悉的建筑构造,熟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面才行。换了一个环境,在一个建筑方式完全两样,人们的活动习惯和思维方式不一样的地方,对着一堆瓦砾,他首先就无法本能地反应出最有可能有生存者的地方,建筑材料的不同,就算采用同样的建筑机械,他们也无法同样得心应手地搬走障碍物,更不要说仪器和小型工具可以随身携带,大型建筑机械只能使用当地的,无法得心应手了。语言的障碍也妨碍和现场指挥系统的沟通,当然可以配翻译,但有几个懂工程和救援的翻译?将心比心,老冰要是现场指挥,也会对外国救助队伍皱眉头的。德国和奥地利,美国和澳大利亚之间或许没有这些问题,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确实比人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日本当时拒绝外国援救人员主要还是出于这些考虑。

但是“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总是主流共识,所以事后日本政府遭到了巨大批判。作为事后的反思,日本采取的方法是学习各国的救援经验。当时拒绝国外灾害救助犬的理由是救助犬主要是用在雪难事故中,地震不一定有用。当然在口头上还是“决不认错”,但实际上“偷偷改正”,派人去欧美学习灾害救助犬的训练和使用方法,在后来的几次地震中救助了好些人命,起了很大作用。

我想中国之所以在一开始拒绝救援,以上提到的各种考虑因素,包括国家体面,协调不便,经验不同等等可能是兼而有之。而现在之所以接受救援。舆论压力的因素可能更大一些。

我觉得第一时间没有接受外国救援,不论是出于什么考虑,从实际效果和历史经验来看,确实算不得什么错误。而后来接受外国救援,不论是平息国内国外舆论压力角度,还是从国外救援队伍学习可能的先进经验角度,都是值得赞赏的。

而这次的救灾给我最大的感触,其实不是感人的事迹。这样的行为其实中国人从来不少。我看到的是政府在大灾难面前的反应速度。不论是温总理地震四个半小时后抵达成都,还是军队的动员速度,都让人吃惊。而更令人吃惊的,是政府对一些可能引起争议话题的反应速度,对奥运圣火传递的迅速降格,狠狠的给试图看中国笑话的纽约时报一记耳光链接出处。而地震三天不到,就宣布接受外国救援队伍,迅速消除了国内国际一个攻击中国政府的借口。地震之后,电视网络新闻的及时跟踪,让攻击中国一向不透明新闻制度的人失去了着力点。甚至网上一则消息,可以被军方指挥部注意并询问外链出处。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这次震后中国政府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如果这种反应速度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我相信真的没有什么能挡住中国前进的脚步。

关键词(Tags): #地震#国际救援#反应速度#汶川地震(喜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