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庖丁解字之双管齐下 窥天指地:古文字中的聿形 上 -- 丁坎

共:💬11 🌺2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庖丁解字之双管齐下 窥天指地:古文字中的聿形 中:毛笔的

(本来没打算写中的,九兄提问后发现,必要的工作的逃不掉,想偷懒必要付出更多劳动,惨痛教训啊。)

长期以来在古籍和传说中都存有 蒙恬造笔 的说法,大家心目中毛笔问世的时间应当定在战国末期。在甲骨文出土后,大量龟甲兽骨上的契刻痕迹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商周青铜器铭文中不乏宛转流利的线条和肥厚圆润的点画,如下图所示大盂鼎铭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种线条和点画很难让人相信是用刀具直接在青铜器或者其泥范上刻划出来的,这就让人猜测,或许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有了毛笔。当然,这种猜测还比较间接,有没有直接点的证据呢?

有的,如下图所示台湾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所藏的一片卜辞残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可以看见,残片上业已写好而尚未契刻的几个残字,大约是贞今夕其?,按照卜辞惯例,?代表的缺字应该是雨,即贞问今晚是否下雨。这片商代晚期的卜辞残片证明了,最晚到此时,甲文是先书写后契刻的。然而,究竟当时的书写工具是什么样子,由于缺乏出土的实物,就不大清楚了。不过,长沙战国墓出土的一只毛笔,又给我们提供了一点线索:

公元1954年,湖南长沙战国墓中出土了一支迄今所见最早的毛笔──楚国笔。这支笔用兔毛做笔头,笔管用竹制,笔头紧紧地扎缚在笔管的一端。这种笔,适于在竹木上书写,不便于像今人用毛笔写字那样挥洒。这一时代毛笔制做方法基本特点是:将笔杆的一头分成几片,笔的毛夹在它的中间,然后用细线缠住,再在笔杆的外面涂上一层漆。这支埋入地下两千多年的战国毛笔,被认为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它称为“战国笔”。由于长沙古属楚国,这支世界上最古老的毛笔,还被称为“楚笔”。

外链出处

好了,有了上面这些铺垫,现在就可以来分析笔字的字形以回答九兄的疑问。

昨天为了省事,直接引了汉典网站提供的字形,事实上并不完全。

下图分别是甲骨文编和金文编中所收的聿字字形。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可见,聿字字形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的以手握管,没有别的枝节。另一种也是以手握管,所握管状物近末端有枝,形似九兄猜测的有叉的树枝,当然,有了对楚笔特征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那不是树枝,而是夹在笔头间的毛。这两种字形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后者更写实,而前者为了省事而没把笔端的毛画出来而已。这可能又扯出另一个问题:这样的笔是可以不用管的,把实心棍状物末端劈开,把毛夹进去就可以了。的确,单纯的竖画表达不出来是中空的管或是实心的棍,但是,由于竹在中国的普遍使用和它相对于别的材料的优越性,估计用竹管的可能性还是大过其他----与树枝比,它光滑无须进一步加工。

当然,这已经无关宏旨了,我们采用握管的说法,除了以上理由外,还因为下文要讲的是毫无疑问的空心物

管,彼管此管----双管齐下,也有点修辞上的考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