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宦官之权 -- 沉睡的天空

共:💬10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宦官之权

  宦官,又称太监(明朝后的称谓),一般指皇帝身边的被阉割过的男性侍从。在此应该注意到两点,一个是一定要是被阉割过的,假如未被阉割,那怎么都不能称为宦官,象秦代的???保?那是绝对的假宦官;第二,宦官是侍侯皇帝或王这些统治者的,当然世上有些人是阉割过的,或自宫或被迫,但是他们不是侍侯皇帝或王,那就不能被称为宦官。虽然这两点是很简单的,读者大都知道,但是这两点对于我后面说的是很关键的。

  为什么有宦官这种异类,这主要是因为统治者为了保证自己的血统的纯洁性而做的,古代又没有什么DNA亲子鉴定,为了保证自己的血统的纯洁性,为了死后权力不落入外姓手中,更为了自己不带绿帽子,统治者就把一些人(起初主要是年少的战俘)阉割,来当自己的侍从,一来保证自己不带绿帽子,血统可以纯洁,二来一些不适合女性的劳动也可以由身为男性的宦官来做。

  宦官并非是中国独有,埃及,罗马,波斯,朝鲜都有宦官,当然他们的宦官历史都没有中国长久,宦官一直伴随着中国的王朝,直到中国皇朝覆灭,宦官这种产物才从中国消失,当然这指的是宦官的形式不再存在,假如说从宦官从肉体上也消失,那要等到1996年晚清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的去世。

  在此并不想研究为什么中国的宦官制度能保持这么长时间,在我看来,古代社会只要存在一个强大的专制皇朝,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洁,宦官制度就一直会产生并保持,不分中外。毕竟在专制帝君的眼中,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洁,多几个宦官又算什么呢,更何况这些宦官并不一定是自己的臣民(明朝初年年就常要求朝鲜进贡宦官)。

  虽然宦官不是中国的独有,但是宦官对中国历代的影响确实很大,把持朝政,培植党羽,陷害忠良,甚或控制皇帝废立,宦官之权,可以说强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为什么会如此?这才是本文想探讨的。

  首先,我想说明,宦官也是人,古代文人因为宦官的缺陷而把宦官当作洪水猛兽,仿佛宦官就代表着下贱和作恶,这并不是公允的做法,毕竟宦官也有好坏,正如人有好坏一样,其次,宦官因为特有的胜利缺陷,而与常人的心理不同,这也是要正视的。

  宦官在古代一般由两种方式产生,一种是被迫的,主要指一些被俘被罚的人,强迫其成为宦官,被俘主要是指战争中抓获的战俘选年幼的阉割,被罚的是一些触犯刑法的人被强迫阉割,比如汉代的宫刑,太史公就受过,但是考虑到安全问题,一般这种情况都是选年幼的送入宫中成为宦官,此外外国也进贡宦官,比如明太祖就时常要朝鲜进献宦官(朱元璋一向节俭,也不喜宦官,大概觉得选择国内的男子为宦官不利国家休养生息,就占外国便宜了),气得朝鲜说,此物又不是天生的,你年年要这么多,我怎么给你啊。(朝鲜仿汉制,也设宦官)。还有宫内宦官有时也会收养一些幼儿,在年少时就将其阉割。再一种就是自愿入宫的,因为宫廷有时觉得宦官太少了,就会去民间招募,而有些生活贫穷的就自宫报名,也有些不等招募自宫上门的。明末据传有万余人自宫而求宦官而不得,真不知是说什么才好。

  先说被迫的,那些年少就被迫净身的宦官失去了性能力,自然是百般不愿,但是又无可奈何,外加世人的歧视,所以心理上总是有些不平衡,当然没权力时他们只好憋着,当有权有势那大可宣泄一番。

  再说自愿的,被迫的是怨天尤人,抱怨老天不公平,而自愿的那可没办法抱怨,中国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连头发都不能顺意损伤的,而何况性器官,须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连最重视的孝都不要了,那不能不说那些自愿入宫做宦官的人已经豁出去了,诚然很多自愿为宦官的人是生活所迫,但是也不乏为了宦官的权势而去的,假如这些视富贵权势高于尊严的人一旦得势,他为了得到失去的东西,所作所为可想而知了。

  历朝的权臣奸雄获得了权势,是准备传给子孙后代的,所以他们就算篡位,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是希望将对国家的损害降到最低,而宦官不同,因为没有子孙可传,自然没兴趣做什么皇帝,虽然没篡位的可能,但是也没什么顾虑,在位一日,便享乐一天,浑不在乎死后国家残败成什么样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也不可能是子孙的,便不珍惜,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宦官是人,也不例外,所以所谓的“阉祸”一旦出现甚于其他奸臣当道,就是宦官心理和生理缺陷所造成的。

  当然这样说宦官也太过简单,宦官中也有好人,这是前面也提到的,比如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再如吊死煤山的崇祯皇帝,陪他殉国的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清末慈禧当政时太监寇连才奋不顾身上书切谏朝廷种种弊政,被杖死,后被梁启超誉为“列宦”,再看张居正,假若没有冯保的支持,他的改革也很难进行下去。即便我们所知道的那位挑拨李白和唐玄宗关系的高力士,也是一心忠于唐玄宗。(据说魏忠贤虽然坏,但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对家乡还颇照顾,还喜结交史家,所以说太监也是人,都想要个好名声)

  事实上,各代的宦官大都受到忠君思想的教育,他们大多数的价值观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忠君,要点权力,发点小财,这和大多数人的思想是一样的。士大夫中有好人坏人,宦官中有好人坏人也是很正常的了。

  但是,如何保证宦官中的坏人不为祸,这就是皇朝至尊――皇帝的事了。

  皇朝名义上和大部分情况权力最大的人是皇帝,朝中大多数的权力都需要皇帝通过各种方式如诏书,法令的形式授予各级官僚和利益集团,其中自然包括宦官,而且和其他利益集团不同,宦官是依附于皇帝的,其他的利益集团没了皇帝可以造反自立为王为皇,但是宦官不行,没有了皇帝或皇帝威信扫地,宦官的权力就将彻底消失。(如战乱时期,中央政权失去威信,就不可能出现宦官当政的情况)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宦官的地位就岌岌可危。(最典型的例子是明代,阉祸最重,但是一旦当权的宦官失宠,下场就往往是身死。)所以说皇帝才是宦官当政的根源所在。

  一旦当权,就自然而然想保证自己的权力,而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就要排除异己,党同伐异,这是身为正常人的那些大臣也免不了的情况,更别提并非正常人的宦官了,一旦拥有了权力,因为前文所说的宦官扭曲的心理。常常造成比权臣要严重的危害。

  当然,危害什么也不必说的太多,毕竟一些生理正常的人造成的危害不比他们小,而且宦官很多的危害是因为士人的歧视造成或捏造出来的。下文想研究的是为什么宦官能从皇帝手中获得如此大的权力。

  宦官,我们知道是皇帝身边的侍从,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天天在皇帝身边,可以说是最亲近的人,尤其是年幼入宫的皇帝,和宦官天天生活在一起,比起高高在上的父皇母后,任自己差遣,陪伴自己左右的宦官要亲密的多了。开国皇帝因为是自己打下的江山,富有统治经验,明晓历史,深知宦官之祸,而且宫廷里的宦官在这些枭雄看来只是奴婢而已,谈不上什么感情,而后世皇帝则不同,成长于宫中,最亲密的伙伴是宦官,最值得信任的也是宦官。须知,皇帝也是普通人,总有亲疏之别,当大臣和宦官相争时,只要宦官不是犯了罪又被大臣抓住证据,在摸棱两可之间,皇帝总是倾向于和自己相识十几年几十年的宦官而不是才认识几年几月甚或第一次见面的大臣,一般人大都会这样选择,皇帝也不例外,毕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所以即便宦官获罪证据确凿,不过只要不是什么天大的罪,那些宦官苦苦哀求,追忆自己和皇帝度过的无数日子,皇帝只要心一软,也就手下留情了。而且皇帝也有正常人的毛病,喜欢玩乐,喜欢听好听的话,奉承话,不喜从事每日繁重的政务。而总会一些喜欢察言观色的宦官投其所好,并从中谋取权力。就算有些忠于皇帝,忠于国家的宦官出面反对,但是遭到冷遇,斥骂,被处斩的遭遇,那以后就没人再敢于说真话了。

  以上是从一般人的心理而言,皇帝对亲近的人总会给予特殊的权力。

  但是,单纯亲近还不能让宦官获得如此大的权力,不然中国各代都是宦官当政了,宦官获权要有特别的机遇,以下就以中国历代皇朝的实例要探讨这个问题。

  秦朝:中国第一个一统皇朝就有一个大宦官赵高,而且直接与秦朝的覆灭有关。赵高夺权很大的缘故是因为机遇所致,假如没有秦始皇的暴死,假如李斯不和赵高合谋,假如秦二世不是如此的昏庸,赵高根本不能获得如此大的权力,之所以变成赵高权倾朝野,很大程度是机遇还有赵高本人的能力,当然,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秦始皇和秦二世对宦官赵高的信任。

  西汉:在西汉,宦官之祸并不严重,但是成为一个群体的宦官集团已经形成,代表人物是宣帝时掌握实权并形成了宦官集团的石显,弘恭。但是此时的宦官主要在宫廷内部活动,权势还未达到可操纵国政的地步,

  东汉:是三个宦官为祸严重的朝代(东汉,唐,明)中的第一个,其获得的权力方式很有代表性。汉和帝之后,外戚掌权,常拥立幼帝,方便把持朝政,但是皇帝长大后为了夺权,不得不组建自己的势力,而天天在皇帝身边,和皇帝最亲近的宦官自然而然就是最佳或者说最安全唯一的势力集团。其他的势力夺权后有可能危害朝政,对皇帝再造成危险,但是,宦官不可能有子嗣,不可能做皇帝,当然不会对皇帝的统治有威胁,所以他们是最安全的势力,所以借着与外戚的争权,宦官开始掌握大权,其中以汉桓帝,灵帝两代为巨,当然灵帝末年就是黄巾之乱,少帝死后外戚和宦官相互争斗,后来袁绍大杀宦官,东汉的宦官集团就消失了,而之后进入了我们熟悉的三国时代。这里注意一点,东汉年间,宦官有特别的权力机关直接听命于皇帝,即西园八校尉军,不过实权掌握在宦官手中,这对宦官掌权是很重要的一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期间,除了短暂的西晋一统天下,大部分处于分裂状态下,各大势力关注的是相互之间的战争,而内部的势力斗争降低到其次,内部斗争也是以士族,权臣,皇族之间的斗争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宦官专权的可能性降低,为祸范围不广,时间也不长,这期间宦官比较出名的几个事例就是蜀汉后主时期宦官黄皓得势,再就是北魏太武帝被宦官宗爱所杀,象东汉那样的宦官当政实在是少之又少。这期间引起后世皇帝注意的是,大多数皇帝任用权臣大将皇族最终被杀被篡位。这段历史对他们不能不带来的影响是:宁用宦官,不用权臣。

  隋唐:隋朝太短,但是唐朝却是又一个宦官当政的时期,虽然常说“阉祸”最烈为明朝,但是在我看来,唐朝丝毫不亚于明朝,明朝宦官权势再大,其命运也系于皇帝之手,刘谨魏忠贤势力遍于朝野,皇帝一下令,就只有落得抄家斩首的下场,而唐穆宗后宦官竟然能拥立皇帝废立,皇帝对宦官当权的情况只能用一个宦官代替另一个宦官这种方式解决,而朝廷中大臣也纷纷巴结宦官,此时的宦官之权比起明朝不虞多让。

  唐朝的宦官当政始于安史之乱,之前就算高力士这类被宠信的宦官的权势也有限制,干涉不了太多的朝政,且高力士其人还算对国对君忠诚。而安史之乱后,肃宗为平乱不得不任用李,郭等大将带兵,但是对他们极不信任,毕竟前例尤在,生怕大将夺权篡位,人之常情,也算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过唐朝最终还是毁在掌军大将的手中。)于是开始任用认为对自己忠心而且不可能造反的宦官,或为监军,或直接掌兵,李辅国,鱼朝恩开始掌握着军权,鱼朝恩在安史之乱后执掌禁军神策军,而德宗之后更是专以宦官执掌神策军,这时的禁军成了宦官的特别权力机关,相当于东汉的西园八校尉军。掌握了军权,就等于掌握了中央,(唐朝虽说藩镇割据,但是藩镇之间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中央又几次动兵镇压几个犯上者,所以说唐朝虽有藩镇,但是中央之权还是稳固的,不至于东汉末年那般,这除了忠心朝廷的一些大将,神策军也屡立奇功,如公元783年剿灭泾原叛兵一役,不过也就是那之后神策军兵权落入宦官之手)朝中的大臣也多与宦官勾结。

  这里要注意的有三点,一是唐朝宦官的名声似乎不算很糟糕,宦官可以掌兵权,也不是很受反对,大臣也不以与宦官结交为耻,朋党之争时双方更是争相巴结宦官,永贞革新和甘露之变时王叔文和李训那些人想除掉宦官,但是也有很多的大臣站在宦官这边,这一方面是因为宦官权势太盛,另一方面,当时的世人还未形成对宦官的极端仇视也是有关系的,在当时人看来,宦官只是一种势力集团而已。二是唐朝宦官和朝臣之间的关系,唐朝宦官掌权虽大,但是有限制的,很多情况下需要朝臣的协助,其中也不乏有才能的大臣,甚至宦官通过大臣向皇帝施加影响。三是宦官此时形成了真正的集团,通过神策军那样的实权机构不断更替,世代把握朝政,连皇帝也无法干涉,只能用扶持宦官中的新兴势力打击旧势力这种办法来解决。

  五代:战乱时期,宦官很难发挥,唯一在此时期可以看到的也就是张承业这位世上称为良将名臣的宦官了。这一方面证明宦官也有好人,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五代时期对宦官并无太大的歧视。

  宋:终宋一代,宦官一直没有为患(徽宗时期童贯,梁师成除外,但是比起东汉,唐明要轻的多了),而且宋朝并不乏宦官掌权者,如李祥做过泾原仪渭同巡检,阶州防御使,李继和任宣庆使、文州团练使,平定保州,贝州,环州兵变;程?P任河北屯田都监,宫苑副使,兼外都水丞,累迁达州团练使,制置河北河防水利,以水利能力为王安石所用;高居简以文思使领忠州刺史;苏利涉任达州刺史,历内侍押班、副都知,转海州团练使,再如童贯更是北宋末年的统兵大将,西征羌族,南平方腊(不过史书上说童贯有须,确实是宦官中的异类。)但是这些掌权的宦官与唐朝比起来差得太多。而南宋一代宦官当政的更少,除了高宗初期蓝圭、康履引发苗刘之变外,甚少宦官乱政。到是出了几个权相。

  究其原因,宋史将其归类为皇帝和大臣监督有效。“宋世待宦者甚严。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许养子为后。又诏臣僚家毋私蓄阉人,民间有阉童孺为货鬻者论死。去唐未远,有所惩也。厥后,太宗却宰相之请,不授王继恩宣徽;真宗欲以刘承规为节度使,宰相持不可而止。中更主幼母后听政者凡三朝,在于前代,岂非宦者用事之秋乎!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貂??有怀奸慝,旋踵屏除,君臣相与防微杜渐之虑深矣。”(摘自宋史宦者列传)

  确实,宋朝历代对内宫的控制较严,宋代的皇帝大都成年后执政,少数几位年幼登基的皇帝如哲宗也有太后听政,大臣辅佐,北宋的皇帝大都英明仁爱,和大臣关系也不错(除了徽宗外,我觉得北宋的几位皇帝都是不错的皇帝,执政期间政治大都清明,对大臣也仁爱有加,太祖说的不可擅杀士大夫还是很有用的,比起清代的那几位,也就是武功稍差,但是文治则远远超出,假若让老百姓士大夫选择生活的朝代,必定选择宋而不选清)在这种情况下,宦官也没办法有夺权的可能性。至于南宋自从高宗因宦官发生了苗刘之变后,历代皇帝也对宦官刻意打压,象北宋那样的掌握实权的宦官再也没有出现。倒是权臣出现了不少。

  不过在我看来,宋代没有发生前代的宦官之乱,主要原因有三1.前唐之例尤在,皇帝提防宦官之乱,虽然用之,但是都是个人使用,没有让他们形成真正的集团整体,掌握象唐朝那般专为宦官所控制的机构如神策军,没有这类机构,即便有一宦官权势大,也就是一时而已,不象唐代那般宦官当权形成了传统。2.君臣相敬,宋代重文轻武,对武将待遇确实不好,但是却重用文臣,象神宗与王安石那般相知的君臣关系确实为历代罕见。皇帝通过文臣和武将的矛盾,文臣之间的矛盾,一直控制着权力,这样就没有必要借助宦官之力了。(都说明朝之后皇权加重,但是其实这从宋代重文轻武的时候就开始了,除了南宋初年,其他的时期皇帝大都掌握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毕竟控制只会握笔杆子的文人要比掌握兵器的武人容易的多)。3.运气时势。虽然有前面的原因,但是宦官,尤其在北宋年间的宦官还是掌握着一定权力的,假若皇帝或执政的太后不理朝政,宠信宦官,还真的很难说宦官会不会通过某种方式建立起固定的权力机构掌握朝政,事实上徽宗时期已经有了影子,童贯,梁师成已经权倾朝野,不亚于蔡京,童贯更是执掌大军,倒似唐朝的鱼朝恩,假若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只是金兵入侵打断了这种可能,南宋也吸取教训不再重新宦官。

  元:元朝的政治可说是一塌糊涂,大臣之间,帝后之间,民族之间,矛盾重重,宫廷内部争斗频繁,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宦官,如朴不花就插手废顺帝立太子为帝的阴谋。但是元朝历时太短,权力斗争太过于频繁。而元朝的制度很多有蒙古族的习惯,不是宦官所能控制的。以后的清和元相同,亲族关系相当浓厚,皇帝相信族人远甚宦官。

  明:有明一代,“阉祸”极重,虽然权力还没象唐代那样达到可以拥立皇帝的地步,但是也相差不远,尤其以刘谨,魏忠贤为最。尤其是刘谨想谋反,魏忠贤号称“九千岁”,真是宦官中的极品。

  明朝宦官为何如此猖獗,全要拜明成祖朱棣所赐,本来明太祖朱元璋明令不得起用宦官,但是靖难之役后,鉴于文臣心向建文帝,而太监却支持明成祖(有几个太监偷偷逃出南京密告朱棣南京兵力不足,立下大功,估计是建文帝谨受祖训不用太监的缘故)。反正在明成祖之后就大肆重用太监,把太祖的遗训忘记脑后了(从这点看朱棣还真是不孝顺的人),比如三宝太监郑和,还有

  再就是设立东厂,本来太祖设有锦衣卫这一特务机关,不过后来年纪大了估计心态也平和了就撤了,朱棣当政后不但恢复加强,还在此之上又设立了东厂,由宦官提督担任,宦官不但拥有了自己特有的权力机构,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和日后主要敌手――大臣交锋的本钱。日后又有了西厂,内厂,分别为宪宗时大太监汪直和武宗大太监刘谨设立,不过这主要是太监集团内部的利益重组和加强,功能类似东厂,而且在汪直刘谨倒台后被撤,不必多说,毕竟有了东厂这一个太监专用机构已经够了。

  此外,明朝宦官还有一大权力,即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掌印太监比秉笔太监权位要高些,),有权翻阅奏章,有权“批红”,为皇帝代写诏书,(明朝后期几位皇帝都是懒到家的)这是了不得的权力,可以说他们就是皇帝的眼睛御笔,在实权上可以说凌驾于内阁首辅。

  拥有了自己的特务机关和皇帝的眼睛御笔,一切的权力要素都成型了,唯一剩下的就是皇帝这关了。在英宗之前,太监在皇帝的压制下,还不敢过于放肆,宣宗时有太监不法,干涉政务都是被处斩的下场。到了英宗即位,年幼无知,在几位首辅和太后或死或老病后,就开始依赖大太监王振,也就是明代第一个掌握大权的太监。要说王振其人,作恶倒是不如魏忠贤刘谨那般,不过对明朝的毁害却丝毫不亚于魏忠贤刘谨,土木堡之变京营精锐五十万大军就这样白白葬送(那可是明成祖留下来的国内超级精兵啊,就这样毁了,之后也没力量重建),可称之为古今瞎指挥的第一人,当然自己的性命也丢了,英宗也落了被俘的下场,位子落到了景泰帝手中。之后英宗复辟,居然对这位王振先生(英宗称王振为先生)念念不忘,(两人的感情端是好的很,)而英宗复辟也是有太监曹吉祥的支持,这位太监虽有复辟之功,但是权势远未达到王振的地位,而且日后失宠,不过他的养子曾试图仿效曹魏之事,谋反未遂,最后都被杀。(英宗其人,说实在话,还是一个很有感情的人,虽然复辟后杀于谦是千古奇冤,但是复辟后朝政还算清明,尤其废除宫妃殉葬,很是有人情味,想念王振也可以算是有人情味的表现,但是有人情味不一定是好皇帝。)

  英宗之子宪宗,他人也不错,平反了于谦冤案,恢复景泰帝号,执政呢,也就是平庸,不算太好,也不太坏,当然这对老百姓说已经是不错的太平日子,边境对北元也拥有了优势,只是宪宗有怪癖,喜欢道术,常不上朝,(明朝皇帝都喜欢不上朝)还喜欢比自己大17岁的万贵妃,而这个万贵妃性妒,自己的孩子死了就害其他的妃子和皇子,差点使得以后的孝宗没活下来。此时有大太监汪直得宠,设立西厂,专权,屡兴大狱,引起众愤,西厂被撤除,后再建,被起用,大狱少了,但是和朝臣争斗日久,汪直的权势也受到被宪宗宠信的万贵妃嫉恨,最后万贵妃吹了点枕边风,汪直下台,西厂被撤。(可见万贵妃的强势)汪直其人,说实在的,和刘谨,魏忠贤,王振比起来算不上什么祸害,他是被俘的瑶族儿童,在介绍太监来源时,曾说过战俘子弟,汪直就是一个例子,他是因为覃力朋之案被宪宗赏识重用,设立西厂也是想用他的铁腕手段对付那些有罪之人,公允的说,所兴的大狱倒是抓的都是有罪之人,只是刑罚太甚,权势过重,自己又是宦官,大臣不免嫉恨,迫使他倒台,重新上台后自然和众臣势不两立,他还喜兵,重用王越等名将,对北元用兵也算不错。其人算不上坏宦官,倒台也是因为权势过甚之故。此外宪宗朝还有两位内廷宦官怀恩、覃吉(两人后也在孝宗在位时做了不少事),倒是有敢谏的美誉,所以说并非权宦都是为恶。

  孝宗在位时,倒是有仁治之称,不过其实他本人也象父亲一样喜好方术,不爱上朝。但是手下的几位大臣宦官倒是不错,后来怀恩死后,继任的宦官作恶,不过大都惩处。

  之后是武宗,武宗是很有个性的皇帝,生性风流,还喜欢打仗,自己把自己封了一个大将军的号,让大臣真是苦笑不得,有这样的皇帝,也出现了一个想做皇帝的大太监刘谨,刘谨原来是混混,后来混不下去,(估计欠债太多)自阉进宫认刘姓太监为父,自己也成了太监,武宗喜欢玩乐,刘谨等八个太监(八虎)就想办法搞新花样让他玩乐,让他开心,皇帝荒废朝政,刘谨就有了掌握朝政的权力,本来武宗初年元老大臣刘健和原司礼监太监王岳联名请诛刘谨,但是内阁中刘谨党羽焦芳告密,刘谨向武宗哭诉,武宗心软了。心里想想你们这么多年伺候我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被深知武宗心理的刘谨一番挑拨,说什么老臣倚老卖老,王岳这些老太监是嫉妒我们新人。结果形势逆转,刘健等老臣心灰退休,王岳被罢免,刘谨控制了司礼监,党羽控制了东西厂(西厂被他恢复),自己设立内厂,提督禁军。党羽主理内阁,加上武宗不理政事,权势大到被人称为“立皇帝”的地步。其后他排除异己,(东厂西厂内厂都控制在手里嘛)陷害忠良,(他有一大爱好,自己召集百官进宫,对百官指手画脚,还要大臣跪着听他说话。有次在烈日下跪了一整天,大臣中就有人死去)贪污受贿,(不过他也打击过贪污受贿的人,有段时间为了好名声还不受贿了,真叫人苦笑不得)但是最终因为树敌过多,尤其和内廷自己的伙伴太监们关系不好(他和焦芳等亲信大臣关系不错,估计还是以身为太监为耻,不过身为掌权太监不能控制团结自己的群体是一大失策)最终被原来八虎之一后结仇的张永告发,下狱,此时武宗念旧情还不欲杀之,但是没想到抄家搜出了家财万贯,更重要的是搜到了玉玺,玉带。最终激怒武宗被杀。(刘谨倒是第一个想做皇帝的太监,看来他真是以太监之身为耻,有了权力就想要钱,有了钱就要名,最终想做皇帝,刘谨还真是万古第一人也。刘谨死后,武宗仍重用宦官。

  世宗即位,虽然他喜好方术,后期也不理朝政,但是他吸取武宗的经验,御近侍甚严,监督东厂,撤除在外镇守的内臣,之后40年,宦官不得大权,倒是大臣严嵩得到了权力。

  穆宗在位六年,甚有政绩,宦官也不见大权大祸。

  神宗时期,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司礼监太监冯保,他与张居正和太后合作,控制朝政,为张居正的变法立下了大功,而且他待神宗甚严,神宗称之为“大伴”,日后张居正死,他自己掌权后对冯保也畏惧三分(神宗性格其实又软弱又贪财,可以想象,假如张居正一直不死,他永远不敢向张居正要权)不过冯保性贪,贪污赢得家财万贯(神宗这点也学到了)二是神宗贪财,设立税监矿监,直接为祸百姓。

  光宗在位一月,而熹宗喜欢做木工,宠信客氏,权力渐渐转到魏忠贤手中。魏忠贤,和刘谨一样,市井无赖,自宫进宫,后来和客氏是“对食”,客氏为魏忠贤说好话,魏忠贤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可叹魏忠贤是文盲)掌东厂,而原来宫内的皇后太监性格软弱,宫内权力已经被魏忠贤控制,他要对付的是朝臣,更准确的说是东林党人。明朝太监虽然权位极重,但是也不能随便控制朝政,需要有大臣的支持,比如刘谨就需要内阁中焦芳的支持,于是魏忠贤也开始在朝中培植势力,形成阉党这样的集团,而东林党人当时控制了部分朝政,不满魏忠贤骄横,两者对抗的结果是东林党魁左光斗和杨涟,阉党一统天下,魏忠贤也开始被人称为“九千岁”势力遍天下。但是不久熹宗死,崇祯帝即位,魏忠贤当时虽然权势大,但是终被剥夺权力,自杀而死。魏忠贤权势之大令人吃惊,这其中与之勾结的朝臣起了很大作用,自此风气败坏,而且阉党和东林党争不断,朝政荒废,人人争内斗而不理朝务,明朝灭亡很大程度在于此。究此原因,魏忠贤其罪莫大。

  崇祯虽诛杀魏忠贤,但是朝臣党争不断,内忧外患,最后还是起用了相当多的太监,如北京城防就是由太监控制,作战时一些太监乱中被杀(也算为大明尽忠了)崇祯死后,陪伴而去的只有太监王承恩。

  终明一朝,太监为患甚深,很大的缘故是因为皇帝不理朝政,和司礼监东厂这两大宦官专用权力机构的关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司礼监东厂权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坏太监,也有相当数量的忠心皇帝的太监(毕竟两者相处日久,所谓的皇恩直接感觉的到,太监依附于皇帝。),而且太监之权对比唐朝有废立皇帝这种情况,还是收敛许多,往往是失宠或换了皇帝,太监的权力就被立即剥夺,基本上无还手之力。这主要原因是太监虽然控制了东厂这些特务机关,但是甚少直接掌兵权的,王振是依靠皇帝亲征通过英宗直接下令,汪直喜兵和边将结交,马上被宪宗感觉到,剥夺权力,刘谨虽然说提督禁军东西内三厂,但是因为太监内部矛盾重重,不能完全控制,(这也是皇帝刻意的结果,皇帝大都对太监既利用又提防)魏忠贤虽然控制了部分兵权,但是面对皇权投鼠忌器,也是因为他不能真正的保证要涉及谋反废立的情况下,军队能不能站在自己这边。何况锦衣卫不属太监管辖,也是一种制约。再就是明朝的制度完善,宦官不能随心所欲,有些情况下只能通过朝中的党羽控制才行。但是正是因为阉祸太甚,使得国家真正的支柱朝臣武将或灰心意冷,或遭受陷害,更陷于党争。其祸不可不谓之大也。

  (明朝是个有趣的朝代,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么多,以后开专文论述之)

  清,清朝宦官为祸甚轻,直到清末才有李莲英之流,但是和前代比差的太远,主要原因有三

  1.他们吸取前朝教训,明令宦官不得干政(当然明朝也有,只是因为明成祖而变)也没什么宦官专用的权力机构

  2.清朝的皇帝大多成年当政,也都算聪明皇帝,几个年少当政的皇帝也有太后辅政。太监很难专权

  3.清朝有满族族内用人的习惯,辅佐或顾命的亲信宠臣首选满族人,不太会选多为汉族的太监。

  综观中国皇朝历史,宦官当政要有以下条件。

  1.皇帝宠信,这和宦官和皇帝的亲密程度有关,毕竟皇帝是一国之君,得到皇帝宠信就有权力,当然假如宦官集团掌握了相当的实权(如唐朝)使得皇帝也畏惧三分例外,不过赢得皇帝宠信总是比威吓皇帝好。

  2.宦官专用机构,这是宦官获得权力的合法途径,如汉西园八校尉军,唐神策军,明司礼监东厂。没有这些得到法律和事实认可的实权机构,宦官即便赢得宠信也是一时,不能长久。

  3.皇帝年少无人辅佐指导或昏庸不理朝政,皇帝宠信还不够,有些皇帝是宠信宦官,但是勤政,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太监也无法从中获利,这样就算坏太监想作恶也不行。

  有了这三大条件,宦官才能形成东汉,唐,明那般的大权。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