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数字简评 -- 不远攸高

共:💬128 🌺93 🌵1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文革重灾区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

文革期间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

下面的资料摘自孙怀仁主编的《上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简史(1949——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 472到489页。资料表明,革命左派掌控的所谓文革“重灾区”——上海,文革期间其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三五”期间(1966—1970年),上海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四五”期间(1971—1975年),上海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41.9%,平均每年增长7.38%。

原作者: 孙怀仁

  1966年,上海国民经济取得较大进展的。这一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比1965年增长15.7%,其中工业增长16.2%,农业增长1.7%,主要工农业产品绝大部分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计划。全年新增固定资产3.59亿元。上钢五厂500、1250轧钢工程、闸北电厂5万千瓦和吴泾热电厂10万千瓦电站工程、上海焦化厂年产45万吨炼焦工程等重要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多种难熔金属和高温合金的冶炼技术得到了突破,第一座纯氧顶吹转炉炼钢车间建成,合成苯和石油发酵脱蜡也都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这一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0.95亿元,比上年增长6.4%;调往各地工业品53.40亿元,比上年增长 12.8%,出口商品总值8.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2%。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7,959元,比上年增长 12.2%,地方财政收入7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极度动乱的政治局面造成了1967年上海国民经济有所下降。与1966年相比较,工农业总产值下降9.4%,其中工业总产值下降9.7%,铁路货运量下降28.9%,水上货运量下降13.1%,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下降42.3%,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下降12.4%,地方财政收入下降 20.9%。(摘录者按:当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上海的当权走资派操纵保守派工人,在上海全面实行停水、停电、停交通的“三停”,掀起经济主义的阵阵妖风)

  1968-1970年是"三五”计划的后3年,在这3年中,上海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68年,张春桥出于捞取篡党夺权资本的反革命目的,在上海提出了“六八超六六“的口号,促使1968年上海工业生产有所回升并超过了1966年的生产水平。1969年和1970年,全国政治局面开始趋于稳定,武斗之风逐渐平息,工农业生产逐步回升。同时,这时期由于突出备战,加快三线建设和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1970年的基本建设规模也随之扩大。上海作为我国装备性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由于生产任务和建设投资的增加,工业生产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2年,上海工业总产值比上年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7.3%,和14.8%,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分别为5.3亿元和7.7亿元。这一时期,上海在搬迁工厂、为大三线提供工业装备的同时,本身也进行了基础工业的改造和原材料基地的建设。此外,还根据备战要求,在民用工业中,建立了军工动员线,扩大了常规武器的生产能力。

第三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三五”期间,上海国民经济计划从产值、产量来看大部分完成。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其中工业为10.2%,农业为3.9%。在20 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完成和超额完成“三五”指标的有钢、钢材、发电量、水泥、电石、烧碱、农药、塑料、金属切削机床、大型拖拉机、发电设备、棉纱、棉布、化纤等141种,没有完成的有硫酸、合成氨、氮肥、汽车、机制纸和铜等6种。“三五”计划期间,冶金、化工等原材料工业和机电仪表电讯等装备性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机械工业已能生产120吨纯氧顶吹转炉、5吨真空电炉、12.5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组、4,000吨卧式压铸机、各种程序控制机床、回旋钢锭细纱机、喷气织机、32吨载重汽车等装备性产品,以及能为年产50万吨钢的联合企业和年处理100万吨原油的石油化工企业提供成套设备(其中钢铁联合企业设备的配套率是80%)。

  1971年全国的国民经济中出现了“三个突破’,即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突破了5,000万人,达5,318万人;工资总额突破了300亿元,达302亿元;粮食销售量突破了4,000万吨,达4,275万吨。1972年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粮食销售量继续突破计划。

  1970年制定“四五”计划时,中央从战备考虑,把建立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自为战、大力协同的经济协作区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首先是协作区,然后是各省、市都要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这就势必要求变更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地方经济管理权限。这主要有下列内容;一是再次下放一部分中央企业。1965年中央各部在沪企业共有335家,经过“三五”、“四五”期间陆续下放,到1976年已减为85家,上海机床厂、上海柴油机厂、上海石油机械厂、五七O三厂、耀华玻璃厂和华东市政工程设计院、上海轻工业设计院、上海食品工业设计院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重要的科研设计单位都是在1970年前后下放的。1965年中央各部在沪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工19.2%,1976年已降为3.3%。

  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上海的经济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头2年和后3年这两个小阶段。

  1971年和1972年,上海的经济继续发展。工业平均每年增长8.1%,其中重工业增长13.1%。以1972年与1970年相比;钢产量从 301.42万吨增加到388.71万吨,原油加工从231.57万吨增加到336.84万吨;矿山设备从15,106吨增加到22,440吨。随着大三线建设的展开,上海机电、仪表等工业继续为攀枝花钢铁厂(四川)、昆明钢厂(云南)、第二汽车制造厂(湖北)等国家重点建设单位提供配套装备。在原材料基地建设方面,除“三五”期间已经开始建设的梅山(江苏)、张家洼(山东)、大屯(江苏)等3个煤铁基地外,为了解决硫铁矿供应问题,1972年又增加了对新桥硫铁矿基地(安徽)的开发。根据毛泽东、周恩来批准的国家计委关于引进一批化肥、化纤成套设备的报告,上海从1972年6月开始筹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第一期工程。在1971和1972两年中,全市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3.8亿元。在对外贸易方面,1972年上海口岸的外贸出口总额为13.3亿美元,比 1970年增加53.4%,平均每年增加23.9%。集中。1971年和1972年全市重工业投资分别占当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60.5%和66.4%,同时,生产性投资又分别占当年基建投资总额的92.8%和88。2%。上述比重都是上海解放以来最高的年份。

  在“四五”时期的后3年中,由于国家给上海下达的任务、投资和原料、燃料是逐年增加的,因而上海的工业生产水平继续得到了提高。这一时期,国家的投资重点已从建设三线逐步转向从国外引进成套设备的大中型项目。上海除了有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的建设任务外,还承担一部分其它引进项目的国内配套任务。此外,1973年前后,是我国对外援助最多的时期,上海承担的援建项目也较多。这一时期,通过承担支援国防军工、支援农业、支援基础工业、重点项目配套和援外设备制造等任务,上海工业的产品面貌和配套能力有了变化,已经能制造年产150万吨钢的120吨纯氧顶吹转炉设备,3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年产15 万吨的化肥设备、年产75万吨的煤矿设备和每秒钟运算100万次的电子计算机、高精度机床、数控机床等大型产品和精密产品。从1973—1975年,上海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6.6%,其中工业为6.8%,农业为1.7%。1975年上海铁路局有12项经济技术指标超过了1974年,客运和货运分别提前26天和11天完成了全年计划。上海的工业生产,在2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种产品的产量比1974年增长,其中钢产量增长6.1%,发电量增长10%,水泥增长15%,手表增长11.4%。

  上海1976年的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2.14%。

第四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四五”期间,上海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41.9%,平均每年增长7.38%。其中,工业增长42.4%,平均每年增长7.48%。财政收入增长 36.3%,平均每年增长6.26%。这一时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55.3亿元,比“三五”时期增加1倍多。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以1975年与1970年相比,钢从301.42万吨增加到398万吨,增加了近100万吨,原油加工从231.37万吨增加到 362.01万吨,增加了60多万吨;发电设备从83.4万千瓦增加到171万千瓦,民用钢质船舶从15.15万吨增加到33.1万吨,都增加了1倍多。在国家计委确定1975年产量指标的33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完成情况下图。

  (摘自孙怀仁主编《上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简史(1949——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 472到489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