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美国大选手记六十四】向大选日冲刺(上) -- 尼伯龙根·蜗藤

共:💬232 🌺568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龚小夏博客另一篇好文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1020111&PostID=14581611

关于选举与战争的思考

这是我给一位朋友的回信。这位朋友指出,奥巴马与希拉里的政策一致,而麦凯恩则是一位战争主义者,因此我应该支持奥巴马。

  

  ===========

  

  XX:

  昏头昏脑地忙了好几天,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好好给你回信了。周末给我们本地的一位众议员主持一个募捐会,钱募到不少,但真是忙了个古人说的“发昏章第十一”。

  你在来信中说,奥巴马和希拉里的政策是一样的,希望我不要因为次要的原因而不支持奥巴马。从我的立场上看,问题是倒过来的:我一直在说服自己不要因为次要的原因而反对麦凯恩。我对麦凯恩的不支持,基本上是政策的而非原则与人格的,而对奥巴马的不支持,则要出于更深层的哲学与历史的起因。

  在整个二十世纪中,人类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科学技术进步,却也经历了最血腥、最黑暗的战争和专制。形形色色的“主义”和“理想”,在最华丽的语言包装下吸引了亿万年轻或者不那么年轻的人,给人类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灾祸。所有这些灾难性的意识形态,有极左的,也有极右的,但是其核心的哲学都是一个:对任何异端于己的思想的不容忍。这种不容忍的种籽,包含在所有带极端色彩的政治运动之中,无论其倾向是左还是右。

  自从文革的年代起,我就成了个怀疑主义者。对于无论是来自左翼还是来自右翼的各种堂皇的宣言,我永远是抱着挑剔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这个无可救药的怀疑主义者也就成了个无可救药的中间派。我非常不喜欢极右翼势力横行的布什政府,也不喜欢极左翼势力占上风的奥巴马运动。在受够了白宫八年的右翼势力之后,我很不愿意再忍受八年的左翼势力的统治。尤其是奥巴马的整个运动,充满了不容忍的气氛。质疑他的人被扣上各种各样的大帽子,如“种族主义”、“教育水平低”、“反对进步”等等,让我非常受不了。

  固然,奥巴马本人内心深处不见得那么左,因为人们能掌握到的事实根据只有他一贯的左翼立场的投票记录。他到底相信什么选民也并不知道,因为讲话稿都是根据政治需要写好的。一个人讲上一百次预备好的讲话,绝对不如当众发一次脾气那样能够揭示他的内心世界,而奥巴马却小心到连脾气都不向外透露。然而问题也正在于此。这个没有经验、只是按照左翼立场去投票的人,在各种决策——特别是对外政策——上会非常依赖他身边的顾问,而这些顾问中,却有大批学术界出身的左派。套一句文革中的用语,学术界这些“三门干部”对于现实世界多缺乏深入的理解。虽然会写出一些漂亮的文字,实际上却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书生误国”,很多事情就是被他们搞砸的。

  拿伊拉克战争来作例子。布什政府里面最热衷于打仗的沃尔福威茨,就是个书生误国的典型。他对于人际关系、人性、官僚机构、治国方略这些非常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多少理解,思想总是停留在历史理论的层次。不着边际的“民主”、“自由”的口号就能让他想入非非,以至于将美国推进了一场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战争。

  左派的空想主义者也会做类似的事情。美国左派的偶像肯尼迪以及他手下那批哈佛出身的精英顾问班子,就是这样将美国拖入了越南战争的。David Halberstam的名著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中文好像译作《出类拔萃之辈》)就详细地记载了这中间的过程。

  奥巴马身边也有一大批类似的左翼精英。他们今天可能高叫撤军,给美军定下撤退的时间表,可是如果到时候撤不了怎么办?如果恐怖活动再次猖獗又怎么办?不管不顾地让伊拉克平民去送死?另外,如果再次出现对美国的恐怖袭击,无论是奥巴马本人还是他那些原本在书斋里的顾问,又会为了表示他们在保护美国的利益而作出超常的强硬反应,那才真是要命。这是当初肯尼迪的班子干过的事情。

   曾经上过战场出生入死的人并不见得热爱战争。伊拉克战争就是布什政府中那批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人搞出来的。天天叫喊要打仗的切尼、拉姆斯菲尔德、沃尔福威茨等,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政客或者书生,唯有身经百战的鲍威尔不愿意打。谁都知道,战争中首先死去的是军人,军人知道战争有多么残酷,不是纸上谈兵。麦凯恩的儿子就在伊拉克战场上,我相信他并不希望让自己的儿子送命。但是,正如老罗斯福总统爱说的那样,说话要和气,但是随身要带一根大棒子(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奥巴马和麦凯恩的伊拉克政策的区别就在于,奥巴马要制定一个放下棒子的时间表(十六个月),而麦凯恩则说,不到感觉安全的时候,这根棒子不能放下。

  不幸的是,避免战争往往需要采取强硬立场。当初,美苏之间核武器竞赛,最后搞成了一个“相互确保摧毁”系统(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可笑的是,英文的简写成了“MAD”),也就是双方都大规模地发展核武器,以至于能够在“第一次打击”之后还能够有足够的武器摧毁对方。没有了这点保证,冷战就有可能变成热战。

  过去我总是希望,人类在经过了血腥的二十世纪之后,能够接受一点过去的教训。然而冷战结束之后这些年的历史显示,人类行为的深层动力更多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也就是当初休谟谈到的reason和passion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也非常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以及互联网革命之后出现的高薪白领人士对奥巴马如此狂热。在美国这个物质如此丰富的社会,精神贫困依旧是令人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政治狂热和爱情一样,是一种甜蜜的疾病。少了这一场经历,人生就有缺憾。这点我是以有了免疫力的过来人身份说的。

  愿我们能更多地相互理解、交流。祝

  撰安!

  小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