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原创】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科学体系 -- 涉雪之狐

共:💬37 🌺5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古语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我不认为从认识论出发,可以探讨中西方的科学传统的差异。因为科学必须有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为基础。而世界是可认识的,却并不一定会引出科学。因为科学还需要其他的要素,比如说还原论。

中国和世界各地一样,在认识论层面上,都有怀疑论,不可知论,可知论的对立;也存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以我们所知的最早的历史资料来看,春秋时期,这些对立已经非常明晰了。

你只拿老庄当作例子,老庄当然是唯心主义的神秘论信徒。但是在当时,老子的观念,并没有占到绝对的强势地位,他的生而知之的理论,就被墨家所强烈的反对。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论论述,实际上已经滑向了不可知论。而不可知论,的确是与科学背道而驰的。

而墨家的关于判断言论是非真伪的"三法"。(古者圣王之事"即历史经验、"百姓耳目之实"即众人的直接经验和"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社会政治的实际效果,)实际上有着唯物认识论的影子,但是他过于相信经验论,又使得他成为了形而上的机械化辩证论的信徒。缺乏了理性思维的认知,对于鬼神之事的夸大性,最终使墨家又滑向了迷信的泥沼。

再往后,儒法兼蓄的荀况,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的认识论思想,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系。荀况已经认识到"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另一方面又指出"心有征知","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在知行关系上,荀况认为"行"比"知"更重要,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他把"行"看作是认识的最后归宿,认为只有行之有效的认识才是可靠的,把"辨合"、"符验"作为认识的真理性标准。荀况还比较正确地阐发了主体的能动性。他认为,人不能仅有"化性起伪"的自我改造能力,而且可以"知道"、"制天命而用之",即具有认识、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所以说,单纯的天人合一,在认知发展的早期,并没有占到主要的地位。而只是众多的选择中的一个。

老子的观点,包括庄子的观点,在我看来,固然有原始的辩证法的影子在里面,但是更多的,是不可知论在起作用。而且,以为语言因为其指代的不确定性,就没有资格来进行思维验证。这是逻辑上的以偏概全的偷换概念。所以,你以此为例,是不恰当的。

回头再说中国难以出现逻辑推理思维这个问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