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嘉木读诗--甘棠 -- 南方有嘉木

共:💬10 🌺1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嘉木读诗--甘棠

《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召伯名叫姬奭,一看姓就知道是周朝的纯种皇族了,不过呢他没有架子,喜欢下乡体察民情,三不五时地跑到地方上,在村口的甘棠树下坐着和老百姓唠嗑,并决断家长里短等纠纷。应该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首创者。

老百姓喜欢他,怀念他,因此恨不得把荫庇过他的甘棠树都供起来。这棵树从此不能砍,不能伐,连根小树枝都不能折断,否则,咔嚓。当然,估计当时的老百姓也不想咔嚓的,但是后世对个人崇拜的发展,就是对伟人所涉及的任何物事稍有不敬,立即咔嚓。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见得太多了,所以我觉得《甘棠》不是好诗,一个人再好,也不用歌功颂德成这样,也不用延及外物。

检索看到的:从古至今,只有蓝菊荪的《诗经国风今译》认为《甘棠》是讽刺召伯之作,我觉得他说得对。我读《甘棠》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了婺源江湾村里的那条板凳,当年江泽民访祖,坐在那条板凳上,也许喝了杯茶,很和蔼地和江湾老百姓唠了唠嗑,总之,那条板凳给伟大领袖坐过了,于是它不再是普通的板凳,它成了一条可以赚钱的板凳。寻常老百姓是再也不能坐了,坐一下得交一元钱,坐一下照一张像得再交一元钱。这就是《甘棠》真实的意思,作者实在不好直接说破,道路以目的紧张气氛估计也不仅仅是末世才有,所以采用了这样的曲笔。如果是这样的话,《甘棠》则还是有点意义的。

设想一下,这个事件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召伯来了,做了好事,召伯走了,挥挥手没有留下一片云彩,老百姓想有个纪念物,于是就跑到甘棠树下折个树枝,捡几片叶子放在家里。这个人之常情是不是?也许村里的某个机构在这里看出了商机,他们籍保护大树尊敬召伯的名义,设置了不能砍折或特殊情况下予以砍折的规则。于是这个机构就获得了审批权、收费权以及惩罚权,而且还那么地冠冕堂皇。

可惜,正统的对《甘棠》的理解都是说要感恩而惠及其他,嘉木认为该种思想之发展助长了某些特殊团体的道德优越感或贵族意识:树犹如此,况且子孙?举个例子,

《世说新语》载,“桓玄欲以谢太傅宅为营,谢混曰:「召伯之仁,犹惠及甘棠;文靖之德,更不保五亩之宅?」玄惭而止。”先不论“为营”之事的合法性或合理性,桓玄的惭愧恰恰说明甘棠思想之遗毒正是主流。不过这则笔记也说明中国官员的道德其实是和利益挂钩,标榜道德的高尚能够作为维护经济利益的理由,并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颂。在这样的哲学观念之下,无法推行以可测度的标准作为考量政绩及报酬的机制,便非常自然了。

若要我说,召伯等有才能,就升他官,多给他工资;村口的甘棠树,还是留给大家使用好了,小孩子想爬到树上去折根树枝来打架也没有关系,甘棠哪里就是召伯呢?

好友读后附记

说起来,在江湾是我表舅家的房子最漂亮,从江湾小学出来,江泽民就去了我表舅家,据说当时行程里面并没有安排,是他自己走进去的。 这以后,表舅家就成了旅游景点。客厅的大桌子,就成了众官员照相的地方。一般是领导坐江泽民坐过的地方,财务坐财政部长坐过的地方,出纳坐央行行长坐过的地方。。。 当时表舅家一男一女被他抱了,后来就被送到弋阳去读书,学杂费都免了。更恐怖的是,江湾登记了人头,财政专门按人头拨款补贴。 这些也都还好,最要命的是江湾修建了一个萧江祠堂,弄得很有历史的那种。其实婺源主要的历史不在江湾。

另注:

马锡五审批方式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事诉讼模式。其主要特征是:1、非形式主义的常识化运作;2、与其他社会规范相配合的个别主义的解纷方式;3、人格化的家长式的法官外链出处

关键词(Tags): #嘉木读诗#诗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