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戊戌变法与8#8——康梁怎不殉道 -- 不打不相识

共:💬71 🌺7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戊戌变法与8#8——康梁怎不殉道

谈及8#8那场悲剧,常有人用戊戌政变来做比。其实很不恰当。

其一、戊戌政变是守旧派在利益受损后的反扑,杀谭嗣同等六君子废新政,慈禧已归政光绪,新政名正言顺,戊戌政变无论在君权时代还是当代历史上都是反动的。学潮一代有变革的想法可是无组织、无纪律、无政策,被内外别有用心的组织利用。TG则一直自以为人民的代表,奇怪老百姓为什么“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发生事变不知所措,处置拙劣,以流血终。但其意不在杀人而在恢复秩序,否则高度集权的国家抓几个所谓的“领袖”岂不如苍鹰博瘸兔,往哪里跑?柴放出国去,王坐几年牢也出国去了。

其二、康梁公车上书得大名,有著述有信徒,甚至权相李鸿章都想加入“强学会”,而竟被拒,可见势力之大,虽然在变法中康梁始终是个小京官,但却是实至名归的思想领袖,而所谓戊戌六君子,除了谭嗣同明白,其死的稀里糊涂如康广仁的也有。王柴吾等几人籍籍无名,上电视和李相对话才为人所知,不过是发言者而已,而学生们对他们几个也不信任,王等与李铁映对话时,因为没有电视实况转播,学生怕被他们出卖,竟然冲到会场打断对话,可见王柴吾地位。

论者以为有谭嗣同慷慨之血后世便无人“质疑他们的用心”。当时参与学潮的一代如yaodong兄等,扪心自问除了少数野心家当日有几多人想推翻政府?还有那支持学潮的各部委人员呢?他们是体制中人,大洗牌有他们什么好处?他们不过想有所变革,希望于国于民有利。当然大潮涌起泥沙俱下,什么革命中没有叛徒,TG创党13人中还出了陈公博这个叛徒汉奸,而玲柴不肯自己死,坐牢也不肯,还要鼓动别人去死,十足败类。但说学潮一代跟错了人,“卖相十足,退得没他快,只是被他卖”。那我倒要问问,康有为梁启超哪里去了?他们怎么没有以死殉道?他们虽然没死,谭嗣同的死使“民众是可以感动的。史书亦会感动,同时,亦被照亮”,如果比玲柴同比分量更重的康梁逃亡(且不说康有为他卖友卖弟)都不影响戊戌变法的积极历史意义,即使学潮一代幼稚可笑,出来几个败类,难道大部分人的用心只是图个好“卖相”? 这对学潮一代何其凉薄?

说到康梁,我倒想起了有一个人——高阳,他不仅是《胡雪岩》的作者,而且是一位对清史研究颇深的学者,自号“野翰林”,善于抽丝剥茧破悬辩诬。关于戊戌政变,他写有《康有为“十疑”诗注》、《慈禧太后与伊藤博文——戊戌政变真相之揭发》。他文中论点是:康有为卖弟卖友,刚毅罗织袁世凯蒙骗慈禧矫诏杀人。我学力微薄,确实没有能力和时间来分辨其中真伪,录入一部分,也算一家之言。让我们看看那个烛照“青”史的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康有为的脸谱吧。

—————————————眼酸手疼的分界线———————————————————————————

《康有为“十疑”诗注》(部分) 高阳

朝衣虽染御炉香,官秩依然簪笔郎。

应诏陈严循故事,小臣奏章必呈堂。(其二)

康谱言德宗曾有命“康有为折,可令其直递来”,而按诸实际,康有为并无上“封奏”的特权,戊戌年四月廿八日,康有为在召见后,不过派为总理衙门章京,本职仍为工部主事。部院司官,应诏陈事,皆须露章呈交堂官审阅后转递,……康有为多方觅御史出面建言,更为本人不得封奏的反证。

初三誓死救皇上,初五飘然已出京。

自道保全恩独厚,此恩纵有亦无名。(其三)

戊戌八月初三,“奉密诏”后,“誓死救皇上”,为康谱中语。而初五“竟天未明出京”。又言:下“密诏”乃因“杨崇伊于初二日至颐和园遽请训政,西后意定,上欲保全我,故促我出京。”果然如此,德宗身处危地,不亟亟谋自保,而独为一小臣安危萦怀?且付以“密诏”等于以社稷相托。中国历史上哪里有这种“养媳妇做媒”的皇帝。

不幸有兄如此人,无端诛戮忽临身。

有兄亦幸能如此,后世方知康广仁。(其四)

八月初五天未明,康有为携仆出京。其时已有人告诉他,太后是否复出训政,已至决定性时刻。倘复出,必不免,否则无碍。因此康谱中谓“令幼博带行李,迟日乃出。”幼博即其弟康广仁。这就是说,如果有政变,他本人将有杀身之祸,是则其弟必受株连;同党如谭嗣同等人的命运,亦就可想而知,乃竟忍心一走了之。康有为卖友卖弟之罪何所逃于天地之间?康广仁死的极其窝囊,狱中痛哭,临刑痛哭,时人皆有记载。虽然,倘非枉死,后世孰知有此为长兄出卖的可怜虫?

老袁竟是天全翁,夸夸其言语语空。

扶上午门除旧党,莫非皇上在南宫。(其六)

康谱记八月初三,“嘱谭复生入袁世凯所寓,说袁勤王,率死士数百,扶上午门而杀荣禄,除旧党。”语同梦呓,康有为……欺旅日华侨,不明了京中情形,信口开河。德宗深居大内,安能由袁世凯率死士直入内廷,扶上午门?……

孤儿大义溯东林,恩怨忠奸辨得深。

易代康杨交水乳,当年情事费沉吟。(其十)

“东林孤儿”之于阉党,入清踪迹仍如泾渭之分明。因为恩怨之起,出于忠奸之辨,自不因易代而异。今按戊戌政变发难者为杨崇伊,德宗之被幽,康广仁及“京四卿”之被戮,康有为本人“变法”之志不得伸,且须“逃窜”海外,皆由杨崇伊而起,其仇几于不共戴天。杨崇伊之子杨云史,印行其《江山万里楼诗词抄》,题耑者赫然为“康更甡”——张勋复辟,康有为二次“蒙难”后所改别号。杨云史诗词抄题耑,什么人不好请,要请康有为;康有为对杨云史什么事不好许,要许他题耑。不是有意表示两家水乳之交而何?……

———————————————抱屈的分界线———————————————————————————————

开始用百度搜高阳这两篇文章没有找到,辛辛苦苦从书上抄了这么多,竟然用google搜到了!

《慈禧太后与伊藤博文——戊戌政变真相之揭发》

天涯中一贴

我看的书是《高阳杂文》

注:2008年11月27日修改链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