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雅虎与Google的比较,一点个人看法 -- 邓侃
最近的一系列事件:微软和雅虎的收购战以雅虎的一再拒绝而收场,谷歌和雅虎的广告合作在反垄断法的阻挠下夭折,杨致远的辞职,微软拒绝用原价1/3的价格继续收购……让很多人糊涂了。对于一个拥有几百亿美元市值,几万员工,完整的产品线,清晰的盈利模式,以及成功地从2000年网络泡沫中生存下来并逐步做大的世界知名公司,内行和普通用户都困惑:雅虎怎么了,怎么一下子就不行了?
一个企业的成功和失败当然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领导者的眼光,野心和战略,执行层面的效率和创新,销售团队的盈利能力和整个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等等。当然,“天时”也是:雅虎断然拒绝微软的时候,准备和谷歌联手为重塑雅虎昔日的光辉而战,但是,天不遂人愿,美股两个月之内跌掉一半,雅虎本来要借力起跳的踏板变成了一堆烂泥,而且这次的经济形势可是和2000年不可同日而语,一位相熟的律师说:2000年的时候硅谷的law firms都没有裁员的,这次金融风暴才两个多月,已经有众多firms熬不住开始裁了。
作为局外人,我很难对雅虎的状况做全盘分析,而且公司财务方面也不熟,所以这篇小文章只是从技术角度看看雅虎的过去和今天。
“马克思说,谁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谁就是新世界的主人。小平同志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谁掌握了科技,谁就是新世界的主人。”这句话,在天之骄子一文里用来形容四十年前的硅谷,这句话,在今日的雅虎也同样合适。
雅虎从杨致远的实验室出生,95前后变成互联网门户。雅虎是真正意义的门户——当时很多初级网民认为互联网就是雅虎,雅虎就是互联网。那时侯,雅虎是先进的生产力,为什么呢?如果我们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用户从互联网可以得到什么?简而言之:内容。说雅虎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因为它通过自己的网站目录让用户得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到了2000年前后,互联网成熟了很多,用户对内容的要求也从简单的网页浏览进步到更多类内容,更及时更新(股指,球赛分数等),信息分享和与朋友交流(email,IM)等等。在这些方面,雅虎再次走在前面:多样化的频道——其中财经,体育等频道影响其他主流网站对此类内容的设计,雅虎的email和messenger也都是千万以上的用户群。此外,雅虎的shopping,翻译等虽然不是业界最好的,但是也成功地和其他产品整合。国际化方面,雅虎在欧洲和亚洲的进展很顺利,在亚洲,雅虎在日本和台湾都只用了很短时间就占领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而且8年后的今天仍独领风骚。
由此看来,雅虎在对互联网的理解,产品线的设计和市场营销方面都做得不错,那么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技术呢?我们看几个例子:
1. Email。
大家可能会奇怪,Email又不是雅虎的主营业务,有什么重要的呢?事实上,Email曾经是雅虎重要的营收手段,用户可以升级个人Email,每年付钱得到更大的空间。以雅虎的用户群数量,即使收费低廉,收入也相当可观。另外,Email是网站黏住用户的最有效途径。用户每天来查邮件——这就保证了网站相当的流量——而且用户会自然地使用网站其他的服务,统一的或个性化的——广告主看到网站的流量和用户的忠诚,自然也愿意把钱投过来。在这种正反馈下,越来越多的用户都把雅虎mail做为自己的主要个人Email,雅虎的报表也越来越漂亮。
但是,好日子不长。有一个做风马牛不相及业务的公司也看上了Email,那就是Google。为什么Google在自己的核心业务(搜索和广告)远远没有完善的时候先端出了Email?这自然是因为前面说到的黏性。在Google推出Gmail的时候,美国互联网用户有80%每天上网查邮件,却只有不足40%的人使用搜索引擎。当然,四年后的今天情况有所变化,但是说Email是一个门户网站的生命线仍不为过。
雅虎在这条生命线上技术怎么样?当美国人民还只有雅虎mail和hotmail两种主流免费个人Email的时候,因为两者的界面没有什么本质差别,比较是很简单的:谁的邮箱大,谁的垃圾邮件少。广大网民满足于雅虎,不少业界人也士认为,Email技术也就这样了,下一步就是打击垃圾邮件,怎么保持系统稳定性,以及推广合理的商业模式(通俗地说,就是怎么收钱)。
然后Gmail横空出世:04年愚人节当天说Google给你1G空间的邮箱,在那个时候也就像一个愚人节的笑话。此外,Google把当时只出现在各种技术文章里的AJAX技术在Gmail里实现了:用户感觉在“玩”Email,而且在玩一个功能丰富的本地版的Email。Gmail里的“thread”概念也方便用户管理同主题的所有邮件——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玩艺,BBS里不是都这样吗?怎么做Email的前人就想不到呢?
在Google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雅虎做了什么?一个朋友06年加入雅虎做Email,也就是现在的这个AJAX版本的产品,在加入公司后不久感慨地说:雅虎Email还是8年前的技术和代码,做Email最早的那一批工程师大多离开了,这么多年组内的其他人也不过做些边边角角的修改。如果这是真的,我们任何做和互联网相关技术的人都不会惊讶于雅虎的颓废。虽然改版后的雅虎mail进步了,但是当一个公司要追着一个比你晚进入市场至少6年的后来者,做出的新东西也称不上眼前一亮,它还会有前途吗?
2. 搜索。
个人认为,任何一个在Alexa里排名靠前的公司都是有必要把搜索放在战略高度的——现在互联网的内容已经多到不可能用分类目录的方式让用户找到的,所以如果一个网站无法让用户迅速找到他要的东西,后果显而易见。当然如何做搜索是战术问题:电子商务网站如亚马逊和ebay要做好产品搜索,百度知道和韩国的Navier通过问答的方式给用户提供答案。在这点上,雅虎的知识堂在几个亚洲国家都比较成功,但是,知识堂在英语国家似乎无用武之地,Google曾做过Answers惨淡经营后就消失了,07年再战此领域做的Knol更惨,还没alfa就被杀了。
回到最核心的网页搜索,早期雅虎没有自行开发的搜索,它做的是外包和收购:最早外包给Inktomi,然后换到技术更先进的Google。在Google由小弟成长为大哥以后,雅虎的火大是自然的,那个时候,Inktomi在网络泡沫的大势下摇摇欲坠,雅虎也就得到了一个不错的deal——以相当低的价格收购了技术实力不俗的Inktomi。雅虎还在搜索广告领域收购了Overture,这点在下面的“广告”部分详述。
对Inktomi的收购在2002年,可见,雅虎对搜索战略意义的领悟并不晚,而且到了05年中,技术评测显示雅虎的搜索质量不低于Google。如果这个世界真的像Google相信的那样“做好自己的事,其他纷沓迩来”,那雅虎恐怕要郁闷死:这个世界真的只需要Google吗,我做得不比它差啊?难道没有收购Google真的是雅虎历史上犯的最大错误吗?
我觉得这个错误后面的最大根源还是在于雅虎在技术上的分量不够。一个侧面小例子,曾供职Google的Anna Patterson离职后开发了Cuil,并发誓要打败老东家。像Anna这样水准的人在Google至少还能数得出好几个。雅虎呢?有几个这样的大牛?似乎一个也没有。
04年初,雅虎大规模地扩张搜索部门,看得出这次是认真的。一个朋友出任雅虎搜索的产品经理——她当时是一个26岁,从学校毕业三年的学生,人是非常聪明,只是从没做过搜索。问她雅虎搜索的核心项目是什么,答曰:去除垃圾网站(spam fighting)。她的理由很明确:基于PageRank的搜索核心技术已经被业界所接受,短期之内也看不到有什么革命性的突破,所以需要做的就是识别那些利用PageRank把自己网站排名搞到前面去的坏蛋。
是这样吗?到了05年,雅虎似乎渐渐明白搜索了,也就出现了上面提到的雅虎和Google搜索质量的比拼,结果令雅虎兴奋。而且更令人兴奋的是那一年,雅虎还声称自己检索出来的网页是Google的两倍。要知道,Google一向以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为荣,这下子居然被竞争对手挖了墙角。但是Google没有质疑雅虎的声明,默默地回去练内功了,几个月以后,Google的index扩大了6倍——虽然它自己没有大肆宣扬这个成果,我们还是会惊讶:这就好像你已经拥有了国家图书馆,现在在几个月之内把图书馆扩大了6倍?房子从哪里来?管理员呢?其他软硬件设备呢?
每次回想起那段争斗,我敬佩的不是雅虎或Google,而是金庸先生,他老人家对于“内功”和“招式”的诠释在现实生活中就这样被活灵活现地演绎。从那以后,雅虎再也没有在引擎大小方面挑战Google,可能也明白这个对手的内功深不可测。
对于不明白“引擎大小”意义的河友,情况是这样的:对于热门关键字——比如会有成千上万结果的关键字——引擎的大小是没有什么意义,反正你也不太可能看10个结果页以上的内容。但是对于偏门的,长尾的关键字,搜索引擎的价值就显示出来:如果一个引擎有几个结果,而另一个完全没有,用户会怎么样?(在这我小小批评一下百度,对于很多长尾关键词,如果百度说有100个结果,那你能看到30%就不错了。虽然做好长尾关键词对于技术和基础架构的要求很高,百度还在发展之中做得不完美也有情可原,但是不明白明明没有100个结果,百度偏偏夸大。)
评价一个搜索引擎的“好”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不外乎:大小(能覆盖互联网的多少内容),结果更新速度,和相关性。如果考虑到国际化,再加上一个多语言的支持。在所有这些方面,很难看出雅虎有任何和Google并驾齐驱的迹象。05年的雅虎如果还能在相关性上和Google一拼,今日也希望渺茫了,原因是Google的搜索排行借助了很多用户反馈的信息:他点击了哪个结果,在一个session里都搜了什么样的关键词等等。用户越多,反馈的信息越多,搜索质量也就越好。
3. 广告。
现在大家提到广告,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搜索广告。的确,搜索和广告是一对难兄难弟,搜索的王道就是针对特定目标人群的广告。其实,在广告模式上Google是相当单一的:Adwords(搜索广告)和Adsense(内容广告),最近加上了DoubleClick,算是补上了display ads的空白。而雅虎从创办不久就有了清晰,多样的广告——只可惜没有任何一种像Google搜索广告那样一招鲜,吃遍天。
雅虎最早的广告模式是进入雅虎的网站目录就要交钱,越靠近根目录,钱越多,这和百度的竞价排名异曲同工。在互联网的早期,大家也认可这种模式,可能因为骗子网站比较稀缺。然后,雅虎开始了display ads,在雅虎的各个页面上出现广告。再然后,雅虎推出个人服务(My Yahoo!),不仅网站黏性大增,而且广告的目标性也相应提高。不过雅虎看到自己对于广告目标人群的判断还不够高明,于是收购了目标广告的先驱Overture,相当于在步枪上安了准星。说来Google应该感谢Overture,因为人家第一个提出目标广告的概念,而Google不过是尽自己所能实现了目标广告和搜索的整合。
有人问Inktomi有广告吗?雅虎收购了Overture和Inktomi怎么整合他们的广告?Inktomi理论上没有广告,但是它有营收(有关这点我再重开话题讨论)。所以雅虎的做法就是整合了Inktomi的搜索和Overture的广告。
我一直认为广告技术的水很深。两年前,Google为点击欺诈一口气付出十亿美元的赔偿,可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钱的地方就有硝烟。Google在那之后是否卧薪尝胆改进技术不得而知,但是,它对广告人才的雇佣已经延展到Berkeley的某著名经济学家。回头看看雅虎,Overture和Google在技术上可比性不多,单从产品方面,Google有黑风双煞Adwords和Adsense,而雅虎缺了Adsense。
在广告方面,最近的Google和雅虎广告合作不了了之也令人深思。合作的主题是雅虎页面上的广告外包给Google,然后Google把利润的很大一部分返还雅虎。看上去这是个双赢的合作:雅虎赚了钱,Google拿下了大门户的生意。但是,这个生意在Google的斤两如何?有一个事情很说明问题。因为涉及反垄断法被调查了两个月,在这段时间Google单方面停止了这一合作。而考虑到一年前和DoubleClick因为相似原因被调查,Google可是死扛着,为什么?无非是看在白花花的银子的面子上。互联网曾经的第一大门户和一个中等规模的广告公司被Google如此区别对待,雅虎,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这些年,雅虎被Google折腾得够呛,自己一边说服自己“我们是做门户的,做媒体的”(尤其是出身好莱坞的CEO上任后),一边又为Google财源滚滚而眼馋。其实,也许雅虎好好做门户也是有可为的,比如它对Flickr的收购就远胜于Google的Picasa。但是,照片和相册方面的商业模式呢?Flickr还是display ads,而Picasa虽然不赚钱,但是有自己的客户端,至少为Google占领桌面做出了贡献。再说媒体,雅虎在视频方面差强人意,甚至也没有推出iTune那样的商业模式。
4. 基础架构。
计算机行业的伟大成功大多遵循一个模式:拥有完善的基础架构,在此架构上有几个杀手应用,系统提供API。微软是这个模式最杰出的代表,无须赘言,它的基础架构就是Windows操作系统。互联网界的成功典范是Google:它的架构说玄一点叫“云计算”,说平实一点就是遍布全球,前无古人的超大数据中心,和以Google File System文件系统,MapReduce并行处理技术等等,搭建起来的存储和计算平台。杀手应用也不多:搜索和广告。API的推广集中在地图和社区等方面。
为什么说这个模式容易造就伟大的成功呢?先说基础架构。这就好像国内的高速公路,修起来不容易,但一旦修好就坐地收钱,而且此系统有排它性。杀手应用也不可或缺,用户是无所谓什么操作系统的,他们在意的是杀手应用,另外操作系统上绑定的应用也别太多,否则用户就糊涂了。那么如何满足各种用户的不同需要呢?答案是API。API的主要优点是规模效应,世界上总是有很多有聊或无聊的程序员(身兼产品经理)设计生产出各种基于API的软件或应用。用户呢,自行选择安装,丰俭由人。
那我们来看看雅虎。首先,也许是孤陋寡闻,但我从没听说雅虎有API,更不要说基于API的应用。
雅虎有为自己作为门户网站的基础架构吗?我不敢说它没有,但是它即使有,也不完善,不先进。首先雅虎是开源项目Hadoop的支持者,而Hadoop的基础架构,是基于读了Google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后,仿制的。所以由此推理,如果雅虎有一套自己引以为豪的架构,它又何必去为竞争对手的技术背书呢?
另外,多年来的一些传闻是雅虎不同产品开发都是从头开始建立自己产品的代码库。这样做的好处明显:去掉对其他产品和基础架构的依赖性,可以很快推出产品并做修改。但是,公司大了,这样做就会有很多重复劳动和浪费,更不用说很难借鉴其他项目的优势。不妨想一想,如果微软的产品都是各自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然后把这些操作系统和上面的产品打包出售,那会是什么局面?可是,雅虎就是这样。
如果基础架构包括硬件,雅虎与Google的差距也是很远的。在02年Inktomi被雅虎收购后,升级了硬件来支持庞大的搜索。这也就是说,雅虎的搜索是以购买更贵更强大的硬件为支撑的。而Google还在公司没成立以前,两位创建者就已经决定方向:用便宜的价钱去购买硬件,把功夫花在过硬的软件上。我想,这也是05年雅虎和Google“引擎大小”之站的败因:如果你做同样的工作比对手多花好几倍的价钱,而广告收入又不跟不上,还有什么办法拼下去?
5. 浏览器。
此外还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作为很长时间的互联网第一门户,雅虎没有尝试过开发自己的浏览器。互联网时代,浏览器几乎等于用户的全部界面。虽然在微软的强势下,很少公司能霸占浏览器的大块市场份额,但是无论如何,占领桌面是一场即使最后输得头破血流也要发动的战争——AOL做过,Google现在也做,而且还支持Mozilla一起做。不幸的是,雅虎在浏览器方面的成就是小小地占了一个工具条。它的另外一个行动是和ISP签约,让用户使用雅虎的一系列上网工具。这是一个明显的失败,且不说这个软件包做得质量怎么样,全世界有多少ISP,雅虎签约签得过来吗?
说了这许多,都是案例分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例子也就是雅虎在技术方面诸多问题的折射。
最后再简单聊聊杨致远。在计算机界,一个公司的成功似乎都伴随着杰出的领导者:Bill Gates,Steve Jobs,Larry Ellison等。国内的互联网似乎也是这样:李彦宏,马云,马化腾,丁磊,张朝阳等。新浪是个异类。有人把杨致远比做Steve Jobs:公司的开创者,淡出后又受命于危难之中重出江湖。但是注意两条新闻,一条是Steve Jobs的假讣文让苹果股票狂跌20%,而另一条是杨致远辞职后雅虎股票小幅攀升。为什么?
最近看到陈文茜采访施明德,施明德提到作为领导者的三个素质:“理想性,使命感,反省力”,深以为然。对于这些素质,中文里似乎还有更精炼的说法:“节”作“时穷节乃见”中的那个 "节"字。
虽然我对Steve Jobs和杨致远的功业都不算太熟悉,但是作为苹果和雅虎众多产品的消费者,不难看出两人“节”的分别。Steve Jobs的理想性非常突出,以至于现在一些分析师为把苹果归到“计算机”,“手机”还是“时尚”类而烦恼。同样,使命感让Steve Jobs回归苹果后不长时间就推出了深刻影响电子消费和时尚的ipod。对于他的反省力我所知不多,也就不评论了。
再来看看杨致远,在他继任CEO之后,雅虎仍是暮气沉沉,除了看到他抵制微软收购的坚持之外,理想的光辉在哪里?一年多来,雅虎是否有亮眼的产品出来?杨致远上任初期有雄心勃勃的广告计划(好像还有一个不错的项目名称),但现在在哪里?ipod早就上了wikipedia,雅虎那个广告项目的名字呢,还有谁记得?杨致远的反省力似乎是不错的,至少这次不恋栈从CEO的位置上下来就有所反映。不过雅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这样温柔的反省似乎是不够的,雅虎需要的,更是理想和使命。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雅虎与Google的比较,一点个人看法
🙂我觉得 2 平天下 字112 2008-12-16 19:51:21
🙂YAHOO是MARKET INNOVATOR/LEADE 2 x188 字505 2008-12-03 04:50:01
🙂收藏,收藏,,,, 王不留行 字0 2008-11-27 09:28:00
🙂好文啊,yahoo在中国大陆还是比较失败的 1 tedd 字108 2008-11-27 08:59:17
🙂互联网的应用,远不止收发邮件,阅读新闻,等。。。 1 x188 字396 2008-12-16 05:19:35
🙂台湾新闻门户里面,雅虎算绿的 2 无梦到徽州 字158 2008-12-02 14:34:48
🙂雅虎台湾 平天下 字137 2008-12-16 19: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