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经典训诂中的语法分析---以鄘风-载驰为例(上) -- 丁坎
现在来通释一下全诗,首先又得对几个地方进行辨析: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此处的济,毛传解释为
这也是一个没有根据的说法。
事实上,在先秦文献里找不到济用作止的用例。
其实,济就是普通的渡河之意,那么毛公和后来的信从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强济为止呢?
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与反和济关联的是许穆夫人,而与既不我嘉关联的阻挠夫人的许人,整个段落理解为:即使(尽管)你们不赞同我,也不能让我回去,也不能阻止我。(即使,尽管来自训既为即或依本字)
这个解释貌似有理,但由于释济为止到底缺乏根据而难以让人信服,朱熹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诗集传》把济解释为渡,但为了坚持原有的解释框架,又辩解说:
这个解释不可不谓用心良苦,可惜忘了本诗的题目---载驰。
许穆夫人至漕是车驰而去的:
没有理由来的时候凭车马,而回的时候就变成坐舟船。
所以,以上的解释框架是不成立的。
合理的解释还得从这里来:
卫国国都在黄河以北,因狄人入侵才在宋桓公的接应下渡过黄河,在黄河以南暂时安顿。
也就是说,这里和许穆夫人争执的,根本就不是许人,而是卫人。所谓反和济,都是指卫国渡河复国,打回老家去。
他们争执的内容是,如何救国,而许穆夫人的意见受到否定,所以她愤慨的说:你们不赞同我的意见,又无法迅速渡河返回故土。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这里解释起来很麻烦,因为在诗经里,不字既可以作否定词,也可以有肯定义,而远和閟呢,也是既可以解释成贬义的藐远不切实际和闭塞,也可以解释成褒义的深远和缜密,这里就不去区分了,反正,否定+贬义,肯定+褒义这样的组合都可以说得通。
实际上,卫人与许穆夫人争执的内容还是许穆夫人亲赴齐国求助的事情,一方面,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另一方面,许人对此有闲话,所以卫人顾虑重重,不赞同许穆夫人的想法。
这里和下文的 尔,实际都是指卫国大夫,用的是第二人称,而许人用的是第三人称,这也可以看作区分二者的一个证据:一般来说,很难对同一对象同时使用这两种人称。
总的说来,全诗所涉及的事情可分为两段:
1 许穆夫人抵达曹邑,与卫国的大夫们会合,商讨局势和对策。
2 许穆夫人提出亲赴齐国遭到反对,心情愤懑而怒斥卫国大夫(兼及许人)并自辨,最后下了决心: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此处也可以证明,尔当指卫人,他们才会为卫的复国想尽办法。
赋完此诗之后,许穆夫人就毅然奔赴齐国,请来了救兵。
左传里没有明说许穆夫人到了齐国,但是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这个归字很耐人寻味。
暂时没有能力对左传中所有归的用例进行统计,但可以明确的是,归+人+物的用法是很罕见的。这里比较自然而合理的解释是:
也就是说,许穆夫人是同戴公一同前往齐国求救,齐国在送他们回去的时候,分别赠以厚礼。
从道理上讲,如果许穆夫人本人未到齐国,齐国听说了载驰一诗,为她的爱国情感所感动,而发兵助卫,是可以讲得通的。但还赠以鱼轩重锦就有点缺乏名义了,而如果她到了齐国,送这些东西就顺理成章。
说不定,这鱼轩就是为让夫人风风光光回许国而打造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林风清逸 字0 2015-06-19 22:13:40
🙂答疑 11 丁坎 字4680 2008-11-28 09:12:58
🙂花谢! 王树 字0 2008-11-28 11:31:19
🙂经典训诂中的语法分析---以鄘风-载驰为例(下)
🙂送花致谢,感受诗经所带来的中华文化之美 织网渔夫 字0 2008-11-27 22:00:42
🙂花--大人感恩节快乐 南方有嘉木 字74 2008-11-27 1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