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人物史观和力量史观的碰撞——史、九庐山会议读后 -- 达雅

共:💬61 🌺22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人物史观和力量史观的碰撞——史、九庐山会议读后

史文恭和九霄环佩都在写庐山会议,写得都不错。——请恕我不能违心地给两位更高的评价,例如“优秀”、“杰出”之类。我发这篇帖子,已经做好了得罪两位及其粉丝,被丢草短封甚至被赶出西西河的准备。

1 人物史观和力量史观

史文恭的《那年庐山》已经写了很久了,送花的很多,不买帐的也颇有不少。最近九霄环佩终于写了《历史学中的逻辑学和哲学:从庐山会议谈起》。读完以后,我的感觉是,两位的史观完全不同。

史文恭的《那年庐山》是人物史观,人物是历史事件的中心,通过人物的活动来记录历史。这是中国传统史学的路数,自太史公以来,廿四史都是纪传体。这一路数的好处是,可读性强,人物栩栩如生,《那年庐山》得花如许,表明史文恭已经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得到诸多河友的认可。

人物史观的问题是,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物那里都牵涉到,就会产生信息不足或彼此矛盾的问题。前者例如《三国志》写赤壁之战,材料散在多处,即便费牛劲凑在一起,这场大战的许多基本问题也还搞不清楚。后者例如司马迁写秦始皇的出身。

九霄环佩的《历史学中的逻辑学和哲学:从庐山会议谈起》走的是力量史观的路子,或者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大图景(big picture)。其特点是,画上时间空间坐标,然后把各方力量消长画上去,历史事件的大轮廓就出来了。其优点是,方法上比人物史观更科学,不太依赖研究者的好恶与才能,缺点是可读性不够好,容易搞成枯燥的科研八股文。

2 史文恭的贡献·彭德怀

史文恭的《那年庐山》,着力刻画了彭德怀,而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考证出了彭德怀上庐山“上庐山只是一次正常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参加者,而不是怀着忧国忧民心情的上谏者”,“在庐山的表现,并不是有计划的,而是一个在各方面推动下的产物”。

历史研究犹如破案,需要穿过重重迷雾去探索真相,而历史人物们在历史进程中又总是对后代的研究者进行着反侦察。史文恭揭示出彭德怀上庐山时的真实动机,也就揭示出了,在这三十年里,当局及其盟友实行了卓有成效的反侦察,这决不是什么“后来评论者口中渲染”这么简单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必然是,“他们还隐瞒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史文恭沿着这个逻辑线路走下去,是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的。

3 史文恭的缺陷·毛泽东

官修历史中,彭德怀的对立面是毛泽东。史文恭则更进一步,把庐山会议写成了彭德怀和毛泽东两大主角的感情戏——当然,这里的感情与性无关,是同志的友谊,共事的烦恼,历史的积怨,等等。

问题是,毛泽东在处理党政军问题的时候,感情占多大分量?

毛泽东的史观,是标准的力量史观。早在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时候,阶级分析、群众路线、力量对比就已经成为他思考的范式,并保持终生。可是,在《那年庐山》里,我们看不到那个我们熟悉的、精于力量对比分析的毛泽东。

难道毛泽东在庐山忘记了力量对比分析了吗?我认为不可能。多年以后,在打倒罗瑞卿的过程中,毛泽东仍然表现出了极为娴熟的力量分析能力。难道庐山使他失去了这种能力?

4 九霄环佩的贡献·他们

九霄环佩在《历史学中的逻辑学和哲学:从庐山会议谈起(上)》中有这么一条:

9)七月二十二日,柯庆施、李井泉对纠“左”不满,柯认为彭的信针对总路线,针对毛主席,需要毛主席出来讲话。注意,这又是一派观点。

我猜测,“注意,这又是一派观点”是九霄环佩加的,这句话是力量史观的凌厉一击,打在了要害:参加庐山会议的,不只有彭德怀、毛泽东、张闻天、黄克诚……还有他们!

都说庐山会议早期是神仙会,可那要看对谁。对毛泽东、彭德怀是,对柯庆施、李井泉这些人就未必是。会议的主题是“纠左”,被“纠”的这些位,心情只怕不比后来的“反党集团”诸位轻松。他们也是出生入死的老革命,他们也是一心为党和人民,兢兢业业工作在第一线,结果成了“左”,要被“纠”,这是什么滋味?凭良心讲,换你我处在这种局面,怕是要说一句“不干事情的纠干事情的”。

我缺乏关于这些人庐山会议期间言行的资料,但显然,庐山会议的转向、升级,是他们景遇的转折。“毛主席本来被你们忽悠来揪我们的,现在站我们一边了!”“你们几个也有今天!”人生之快意,莫过于此。

因此,如果真要重现当年的历史,绝对不应该少了“他们”。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