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击落“天皇号”背后的秘密 一 -- 萨苏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到底有几支中国军队参加了攻击天皇号的行动。
从李禾农所部的作战记录来看,发现“天皇号”和击伤它的,是第四十四军第一四九师第八九三团的部队,他们是集中了重机枪火力进行射击,才击中天皇号的。这也符合国民党军的作战习惯。抗战前期,国民党军的作战条令与德国相似,对于防空作战,要求必须要有两挺重机枪,四挺轻机枪和一个步兵排以上的火力同时对空射击,才可以进行防空作战。德军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的火力,防空时基本不会取得战果,只会暴露目标。
这一点,土八路可是没有学过,经常一个人一杆枪就敢对日本飞机开火。
奇怪的是,不科学的土八路倒也凭这个“胡来”的战术多次打下过日本飞机,而且损失并不比国民党军大多少。
直到战后人们才总结出来,原来共军这个打法,其实也很科学。
这是因为,德国作战的地区是欧洲战场,各国军队基本兵种齐全,装备配备较为合理,对于空军也有基本相似的认识。在这种作战环境中,作战的空军部队都有较强的防空意识,飞行高度较高,以避免地面火器的打击,其攻击的目标主要是对方的车辆和堡垒。
而中日军队作战时,由于双方实力相距极大,农民出身的中国士兵根本不知飞机为何物,对其颇为畏惧。有个真实的冷笑话,发生在1932年淞沪事变的时候,蔡廷锴将军视察十九路军前沿阵地,发现士兵最畏惧的日军飞机竟然是日舰放出的水上飞机。按说这种飞机只有微弱的自卫火力,主要作用是侦察,何以比轰炸机更令人恐惧呢?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因为水上飞机都要带一对巨大的浮筒才能在水面起飞降落,十九路军的战士不懂,只是琢磨 – “那么大的两个炸弹掉下来要炸死多少人啊!”
三十年代的水上飞机(中国制造的辛1号水上巡逻机),看来果然好象带着两个大炸弹
这种情况使日本飞行员十分骄横。同时,中国军队装备简陋,没有多少战车坦克之类特别有价值的目标,对地攻击时经常要对付的是步兵和战壕。因此日本飞行员支援地面部队时经常飞得很低,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战士有人说当时日本飞机“掠着树梢”,有的说“能把帽子刮掉”,说法虽略有不同,但都承认可以看清座舱里飞行员的脸。
假如中国空军有足够多的战斗机,这些在低空乱飞的日本飞机就是活靶子。
可惜我们当时没有,所以和张自忠大战鄂西的时候,日本炮兵竟敢用气球当空中观察所指示目标。
这种情况下,共军那种一杆步枪也敢打的防空做法,有时候的确会取得意外收获。
当然,打不中的时候更多,可是至少能逼得日本飞机高飞躲避,距离远了,飞机要打中地面分散的步兵,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个飞过了再转回来就可能差好几公里。今天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武装直升机已经取代了固定翼飞机的主导地位,这种大速度飞机打低速目标经常掉链子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共军在不断的防空中总结出了不少对付飞机的经验,很多指挥员成了防空专家。这在后来的朝鲜战场上令美国人叫苦不迭 – 要知道麦克阿瑟曾经亲自坐飞机到中朝边境做过侦查的,一双老眼也没看出下面的雪地里居然藏着几十万中国军队。
嘿嘿,都是日本兵帮着练出来的。
要说国军也不都是墨守成规的,而且要玩就玩得更离谱。田家镇要塞之战中,日军进攻不利,呼叫飞机傍晚来袭。国军打得发了性,见到敌机袭来无人躲警报,上千官兵乱枪齐发,一起对空射击,场面十分壮观。其时陈诚正好到前线视察,正要表扬时忽然看到一些古怪。只见条条弹道中夹杂着一个个小红火球冉冉升起,象狐狸炼丹似的 – 这什么玩意儿?炮兵出身的陈上将马上反应过来 – 这个是迫击炮阿!迫击炮打飞机?!迫击炮是曲射武器,打近战的,连瞄准具都没有,这么干简直跟拿哑铃砸麻雀没什么区别,日本飞机又不是呆鹅,这能打得着么?
陈上将破口大骂,要法办这些浪费弹药的混小子。话音未落,只见空中红光一闪,一架日军轰炸机竟然被这小红丸子给炸成了碎片 – 原来,日军飞机轻视中国军队轻武器的防空威力,在弹雨中照旧低飞轰炸扫射,不料一个迫击炮弹飞上天空后落下来,正砸在日军飞机的座舱上。国军的迫击炮可不是轻武器,那都是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的,炮弹跟煤油炉子一边大,可以把水泥碉堡连根拔起,这玩意儿落到日军飞机上,不用爆炸,砸,也给砸下来了。
阵地上欢声雷动,陈上将也跟着叫好,处分云云,自然是换成嘉奖了。
李禾农部在当地是前线驻防部队,经常和来袭的日军飞机交手,防空肯定早有预案,所以集中重机枪射击天皇号是合理的打法。
用高射机枪进行防空射击的中国战士
然而,天皇号负伤迫降后,提到追击其乘员,《西充抗日名将李浓》中的记录却有些含糊,说的是“中国军队乘船拦截”,“ 中国军队将敌六人悉数击毙。收缴文件、地图、日记、手枪等七十余件”。李禾农确曾派部下追击,要照正常记述,应该写比如“三营乘船追截”,或者“五连将敌六人悉数击毙”等等,才比较合理。用了这个“中国军队”,范围可就大了,读着有点儿突兀。
如果看其他文献,这样写法的理由就可以找到了。
原来,对天皇号进行防空射击的只有李禾农团,这并无异议,但追击和消灭广田一行的,却还有一支部队参战。这就是吉星文所部的西北军三十七师。
根据曾在五战区担任战地记者的舒耀煌所书《吉星文将军鄂西纪事》一文,提到1938年冬,33集团军移驻荆门。天皇号被击中的时候,时任37师师长的吉星文将军驻防姚集,马良镇一带,正在指挥所中。看到天皇号拖着浓烟下降,其参谋人员用望远镜看到该机降落在襄河岸边的沙滩上,并有几个人从机舱中逃出,抢夺了一艘民船,试图顺流而下逃往武汉。参谋判断是日军飞行员试图逃跑,于是请示吉将军当即下令部队前去追击和搜寻。
有证据表明三十七师的部队参加了对广田一行的最后攻击。
2007年七七事变七十年纪念日的时候,参加过芦沟桥抗战的六名二十九军老兵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活动,其中一名老兵张可宗(曾任29团连长),无意中提到参加过的一次战斗,被文史专家杨保森认为正是击落天皇号的事件。
抗战老兵张可宗等重返芦沟桥
张可宗老先生的回忆是这样的 –
“张可宗介绍说,大约是1940年前的一天,驻防在湖北荆门一个叫砖头湾的地方的他们接到命令,称一架日军轰炸机中弹,被迫降在阵地附近,要求他们搜寻飞机及驾乘人员。
经搜寻,飞机降落在一条名叫香河(音)的小河边,机上共有5名日军官兵。5名日军已卸下飞机部分零部件,劫了河中一条小船,杀死水手准备逃跑。双方发生激战,最后,见抵抗无效的日军大佐杀死4名部下,开枪自杀。
张可宗说,那段时间,日军天天派出几架飞机在驻地上空搜寻,由于河滩上的飞机已用树枝等物伪装,逃过轰炸。出于好奇,他常常和战友们爬上飞机,梦想着哪天也能飞上天。后来,他听说这架飞机运往了沙市。“
其中,香河,应当是“襄河”的误记,此外,日军共死6人,而不是5人,其他都与此战的情况相符。襄河,即汉水,又称汉水襄河。沙洋则是荆门下属地区。
以上由不同背景的当事人,在不同时代发表的访谈,都提到了天皇号被击中后才迫降的情景,而修理天皇号的记录上,也提到该机多处被击伤,特别是一侧垂直尾翼被打掉四分之一。这些都证明其曾遭到过防空部队的打击,是受伤后被迫降的。所以,中方称“天皇号”被击落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综合双方的记述,藤田一行被击落的过程大概如此 –
由于天气和导航(这个确有问题,后面还要交待)的原因,天皇号未能找到武汉王家墩机场,在1月31日下午误入沙洋中国军队阵地上空。这时,藤田降低高度,放慢航速(为了节省油料)在低空盘旋,寻找机场,也可能油料将尽,在寻找地面的日军部队,以准备迫降。这架行动古怪的飞机被李禾农部发现后,八九三团当即对其猛烈开火。由于高度低,速度慢,天皇号当即被连续击中,而它本身没有自卫武器,无法还击。负伤后的天皇号操纵艰难,藤田被迫将其降落在襄河的河滩上。
仓促之间,飞机又受了重伤,藤田竟能将其基本完好地降落在河滩上,说明他的技术的确是比较过硬的。但是反应迅速的中国守军使其未能脱逃。
至于落地后这部分日军是被中国军队击毙,还是自相残杀后自杀,那已经不是我们要考据的问题了。
飞机让中国人缴了,藤田和渡边死了,这次飞行该怎么评价,还需要说吗?
不幸的是,日本人的思维比较古怪。
照他们的说法,人死了就成了神。所以,渡边广太郎死了,也变成了神。既然是神,那神还能有错吗?
既然神没有错,那神当初买的意大利飞机能有问题吗?
这。。。可就不太符合逻辑了。
日本人却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一个初步结论 – 天皇号的试飞,是成功的!
得,我们看看日本人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吧。顺便说一下,这一个结论,给中国空军送来一堆军功章的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