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官办经济”: 几句也许不该说的话 -- 晓兵
1. 黑格尔是研究宗教出身的
伊斯兰教, 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中、西、印世界三大哲学.
"季羡林讲中、西、印三大哲学的区别,举了一个很精彩的例子。说你画一个圆,让西方哲学来把它分为两半,那么西方哲学会在中间画一条直径,于是1就是1,2就是2,阴阳分明,西方哲学是强调分析,强调对立的。让中国哲学来分,分出来的就是“阴阳鱼”的图形,中国人强调的是统一,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又能互相转化。而印度哲学则是什么都不画,他们会告诉你,1就是2,2就是1,不存在1与2,所以不能区分。"
季羡林有些片面 : 黑格尔其实很讲对立统一的, 很讲对立面互相转化的.
印度是出世了, 不玩了, 哈哈,季羡林大师.
当然, 黑格尔的“存在", “对立统一”, 比老子晚了不少, 1千年.
2. 哲学思想上,中国老子在世界上是相当领先的
卢克莱修的哲学长诗, 《物性论》
1473年.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1805年.
"老子简介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纵观人们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注释、研究和争论文章,不难看出,"道"在老子哲学中作为最高范畴,主要是指形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或构成世界万物的本体以及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一"与"朴"含义的相通许多人也都能接受,但有所区别的是,有些人将"一"或"朴"与"道"完全等同,即认为"一"就是"道"、"朴"就是"道",或"道"就是"一"、"道"就是"朴";有些人则将"一"或"朴"看作是由"道"所形成的阴阳不分、鸿蒙未辟、混沌状态的一元之气,简称"元气"。人们将"二"理解为由"元气"剖判而成的"阴气",与"阳气"也大体没有太多的异议(当然也有如高亨将"二"看作"天、地"的见解4)。关于"三",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指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指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二是指阴阳相合而形成的'和气'"5。我看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是一致的。"器"就是形而上的本原之"道"向下落实为形而下的世界"万物"。因此,在老子哲学中,世界被分作"二相"存在:一相是用人的感觉器官无法感知的"无形"、"无状"、"无象"的虚性存在,如"道"、灵魂、智慧、德性等,它们在哲学上一般被称作"形上存在"或"超验存在",人们对这种存在的体认和把握只能依靠人所特有的理性思维来实现;一相则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感觉器官附加科学仪器,以感性方式就能加以认识的"有形"、"有状"、"有象"的实性存在,如一棵大树、一所房子、一群牛羊、一座高山等,它们在哲学上可称作"形下存在"或"经验存在"。前者就是老子的"无",后者就是老子的"有"。因此,作为老子特有的哲学范畴,"有"与"无"主要就是指有形、有状、有象的"实相存在"(或"实性存在")和无形、无状、无象的"虚相存在"(或"虚性存在")。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老子的"无"或"虚相存在"或"虚性存在"仍然是一种"存在",仍然为"有",和"实相存在"或"实性存在"一样具有客观性,仍然是一种客观存在,决不是像部分人误解的那样,老子的"无"就是"什么也没有"(Nothing)的"非存在"。"
3. 相对於婚姻, 爱情是虚
B-S 期权定价模型5个参数, 只有利率和实体经济直接相关.实体经济是婚姻.
爱情至少更有波.
ZT
老子阴阳思想探析
刘长欣
一
阴、阳两字的古义是背日和向日,起初并无任何哲学内涵。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系传》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1众所周知,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早在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中就已有高度的概括和体现。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明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自古以来,人们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其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几乎没有太大的歧义,并由此公认,是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将阴阳概念提升为哲学范畴来表达世界万物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的。黄钊先生指出,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指的是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这可能是老子对《易经》诸卦之卦画中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情形的概括总结。3杜国钧先生也曾指出,老子是第一个对中国古代早期阴阳思想给予比较全面总结的人,认为老子不仅通过对大量对立性概念的表述,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而且看到了任何矛盾的双方无不向相反方向转化。在老子《道德经》中,阴阳第一次上升为哲学范畴。4
二
老子将"阴阳"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来反映世界万物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无疑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全面准确地理解老子阴阳思想的深刻内涵,不仅需要立足于对《道德经》第42章全部文字本义的合理领会,还需要联系《道德经》的其他有关章节,对老子辨证思想进行比较系统的把握。我认为,有关"道"、"一"、"二""三"、"万物"、"朴"、"器"、"有"、"无"等几个十分重要概念的含义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是我们正确理解老子阴阳思想内涵的关键。
纵观人们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注释、研究和争论文章,不难看出,"道"在老子哲学中作为最高范畴,主要是指形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或构成世界万物的本体以及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一"与"朴"含义的相通许多人也都能接受,但有所区别的是,有些人将"一"或"朴"与"道"完全等同,即认为"一"就是"道"、"朴"就是"道",或"道"就是"一"、"道"就是"朴";有些人则将"一"或"朴"看作是由"道"所形成的阴阳不分、鸿蒙未辟、混沌状态的一元之气,简称"元气"。人们将"二"理解为由"元气"剖判而成的"阴气",与"阳气"也大体没有太多的异议(当然也有如高亨将"二"看作"天、地"的见解4)。关于"三",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指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指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二是指阴阳相合而形成的'和气'"5。我看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是一致的。"器"就是形而上的本原之"道"向下落实为形而下的世界"万物"。因此,在老子哲学中,世界被分作"二相"存在:一相是用人的感觉器官无法感知的"无形"、"无状"、"无象"的虚性存在,如"道"、灵魂、智慧、德性等,它们在哲学上一般被称作"形上存在"或"超验存在",人们对这种存在的体认和把握只能依靠人所特有的理性思维来实现;一相则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感觉器官附加科学仪器,以感性方式就能加以认识的"有形"、"有状"、"有象"的实性存在,如一棵大树、一所房子、一群牛羊、一座高山等,它们在哲学上可称作"形下存在"或"经验存在"。前者就是老子的"无",后者就是老子的"有"。因此,作为老子特有的哲学范畴,"有"与"无"主要就是指有形、有状、有象的"实相存在"(或"实性存在")和无形、无状、无象的"虚相存在"(或"虚性存在")。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老子的"无"或"虚相存在"或"虚性存在"仍然是一种"存在",仍然为"有",和"实相存在"或"实性存在"一样具有客观性,仍然是一种客观存在,决不是像部分人误解的那样,老子的"无"就是"什么也没有"(Nothing)的"非存在"。
在当代大家中,我认为张岱年先生对老子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张岱年先生认为,在老子哲学体系中,"道"是其本体论的最高范畴,而"一"是"道"所产生的"最原始的统一体",亦称"朴","道"与"一"或"朴"有层次上的不同。6这种正见令我豁然开朗--原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老子对由形而上的本原"道"向形而下的万物"器"转化所必然经过的由几个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复杂阶段所构成的一个完整过程的简单而抽象的描述!具体些讲,就是本原的"道"首先形成一个阴阳未分的"原始统一体",这个阴阳未分的"原始统一体"就叫"一"或"朴",这就是所谓的"道生一"。"原始统一体"接着发生的阴阳剖判或分阴分阳就是所谓的"一生二"或"朴散"。阴阳既分,随即就以阴阳互根的方式形成无数"新的阴阳统一体",其中的"三"就是指由阴阳对立统一而构成的"新的阴阳统一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正是由于"新的阴阳统一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才形成了丰富多姿的世界万物,这就是所谓的"三生万物"。
由阴阳对立统一而形成的"新的阴阳统一体"为什么会出现差异性和多样性呢?
首先,在"新的阴阳统一体"中,由于阴与阳的性质不同而所起作用也截然不同:其中的阴性成分决定着"新的阴阳统一体"的"内质",而其中的阳性成分则决定着"新的阴阳统一体"的"外象"。前者形成"虚相存在"的能量场,是"无";后者构结"实相存在"的物质体,为"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老子》第1章)。二者一隐一显,一虚一实,一"无"一"有",以"无有入于无间"(《老子》第43章)的方式"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新的阴阳统一体"的全部内容。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考察必须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第1章)。只有把握阴阳,即既看清其"实"、"显"的"外象"之"有",又参透其"虚"、"隐"的"内质"之"无",才能对事物达到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而且,"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11章),任何事物(包括人)就是通过自身"虚相存在"的能量场和"实相存在"的物质体"亲密无间"的"通力合作",来共同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其对外界的影响的。金岳霖先生曾在高度抽象的基础上指出:"道是式--能",而且"无无能的式,无无式的能",7我觉得这和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异曲同工、息息相通的。
其次,再深入一步分析,在"新的阴阳统一体"中,由于"阴性成分"的"多少"与"排列组合"的不同,使得具体的"阴阳统一体"的"内质"千差万别;也同样使得具体的"新的阴阳统一体"的"外象"各不相同。例如,人与禽兽的区别就既有血肉之躯的"外象"差异,更具有道德、智慧的"内质"不同;人与人的区别也既存在个头高矮、相貌美丑等"外象"的差异,更具有品性善恶、才情智愚等"内质"的不同。所以,由阴阳对立统一而形成的"新的阴阳统一体",实际上是无限多样、各不相同的。这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8晨阳先生则讲:"'道'是万物的原质,生的'一',是未分阴阳的浑沌气,浑沌气分裂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和生第三者,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万物。"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向人们昭示的实际就是在"道"与"万物"之间所存在的一个由"一而二"(即"一生二")到"二而一"的阴阳开合过程,这恰如《易传系辞上》所言:"一阖一辟谓之变",正是经过阴阳开合的复杂过程,"道"才从形而上运行到形而下,得以生成"万物"。中国哲学不是要"通古今之变"吗?这应该就是古今之变的重要内容吧。
这里值得特别提醒人们的一个问题是,"道"在生成"万物"之后,本身没有消亡或消逝,只不过是自身的"角色"发生了一次由"本原"到"本体"的自然转换。因此,"道在生成天地万物之后依然是天地万物的深藏的内在依据"。11老子也讲:"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老子》第34章)
所以,就"道"与"万物"的关系而言,一方面,"道"生成"万物","道"决定"万物";另一方面,"道"又同一于"万物",被"万物"所体现。詹剑峰先生将这种"道不离物,物不离道"的情形称之为"道物不二"。12想当年,东郭子曾问庄子:"所谓道,恶乎在?"庄子稍加思索便朴直而确切地告诉他"在蝼蚁","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13也正是由于这种"道物不二",所以,我们才能在"一阴一阳之谓道"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之间划上等号,你可以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他可以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但必须明白的是,彼此所反映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这个完全相同的内容就是缘由阴阳而产生的世界万物的对立统一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当代中国左右派“符号论“ 晓兵 字432 2008-12-08 10:21:59
🙂当代中国左右派“数学论“ 晓兵 字993 2008-12-08 10:14:21
🙂吴德有德, 吴忠有忠, 吴思有思 2 晓兵 字7902 2008-12-04 12:33:16
🙂哲学思想上,中国老子在世界上是相当领先的
🙂今天看中钢企在铁矿石上一年赔了900亿 1 bqsc 字200 2008-12-01 16:38:56
🙂政治本来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即使在美国 1 晓兵 字1818 2008-12-03 09:28:37
🙂民科们要抢占有利地形 晓兵 字185 2008-12-03 10:09:41
🙂官"爱"市场也是劣币驱逐良币 晓兵 字188 2008-12-03 09: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