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听袁老评书《三国演义》笔记(一) -- realdog

共:💬41 🌺14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本文第三部分增加以下内容:文学著作锤炼的三种方式

三)关于书内书部分,共谈两个问题。首先从宏观上谈谈袁老这部三国文本锤炼的特点,然后通过分析这部书其中的一个名段,谈谈该书文本的一些艺术特色。

从书面文学的名著到口头文学的评书文本,共存在几种锤炼方式呢?根据我所看过的一些历史资料文章得出的结论是,共存在三种锤炼方式:一种称为“嫁接式锤炼”,其基本特征是采用传统评书的相似套路充实甚至替换原著中的情节。以新野县徐庶破八门金锁阵为例,传统评书中破阵的情节多不胜数。我就可以采用传统书的破阵情节替换原书的情节。比如一般的套路破阵总是要盗阵图的,而盗阵图自然首先需要盗图之人。关羽、张飞、赵云这样有身份的大将自然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于是我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可以凭空创造出一个飞檐走壁的时迁式的人物来,或者把原著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如孙乾重塑成一个适合盗图的人物,当然在盗图的过程中又可以创造出很多原著没有的情节。这样一来书就热闹了,这是名著的第一种锤炼方法。按照这种方式锤炼出来的三国文本,由于较重于利用其他传统评书整理的经验而表现为“一般的袍带书化”,对于三国这部书本身的研究,则并不看重。大家看“评书三国”这四个字,是由评书+三国这两个词组成的。按照这种方式锤炼出来的三国文本,“评书化”则有余,“三国研究”则不足,这是一种比较倾向于“市民化”的路子。

名著的第二种锤炼方法称为“穿衣式锤炼”,这种锤炼方式的特点是只把侧重点放在发展书外书上,但书内书基本上不予锤炼而仅仅是照本宣科。根据历史资料可知,张致兰先生(陈士和先生的师傅)的《聊斋》基本就是这样的路子。这种锤炼方式已基本被淘汰。

名著的第三种锤炼方法介于两者之间,其基本特征是既继承了“穿衣式锤炼”注重书外书评价严谨典故丰富的特点,又能同时把握评不扰书评为书服务的尺度。既继承了“嫁接式锤炼”注重发展情节的特点,又能同时注重新发展情节的合理性和生活化。这种锤炼方式由陈士和先生以评书《聊斋》开创,为建国后的新书所继承。至袁老的《三国》,田老的《水浒》,单老的《曾国藩》《台湾演义》等等,这种锤炼方式业已成为锤炼文学著作的主流,我称之为“文学著作锤炼”。按照这种方式锤炼的三国文本因为兼采前两种锤炼方式之所长,所以颇像北京人艺的民族话剧,不仅通俗而且严谨、考究、经得起推敲、具有较高的品位。从评书+三国这两个词语来看,按照这种方式锤炼的三国文本,不仅仅要具备评书的特点,还要充分体现“三国”的精神;换句话说,这种锤炼方式本质上是要求其文本注重对原著立意的阐发的。所以,以这种方式整理三国,仅懂“评书”是不够的,还要懂三国。三国的精神+评书的形式的较好结合,是这类三国文本的根本特征。这是一种比较倾向于“雅俗共赏”的路子。

“俗不伤雅”是“文学著作锤炼”最根本的要求。换句话说,按照这种方式发展出来的情节要和原著的高度相匹配甚至更高。以新书《红岩》为例,在这部评书文本当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段落《江姐上船》。但事实上这个段落在原著里并不存在,评书家们通过个人的努力把这段故事加在了评书当中。即便是看过《红岩》的朋友听了《江姐上船》的故事,也会觉得好,评书家们对《江姐上船》情节的发展并没有降低原著的品位。另有一些作品比如田战义先生的《一鸟七命》,通过评书家的整理演绎,不仅没有降低故事的品位反倒把这个品位大大提高了。反正就我个人来说听过田老的这个书之后再看原著是味同嚼蜡。

所以,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这类锤炼方式发展情节有自己的原则,第一得讲理,不能发展荒诞的情节,或者加入该情节以后,和原著的有些内容产生冲突了。第二不能降低原书的文学性,不能让人觉得你所加入的情节是蛇足。所以这类锤炼方式所发展的情节有目的性,表现为生活化,从别的传统评书那抄是绝对不行的。还有就是注重细节,讲求文采等等。”事实上,这说的都是一个“俗不伤雅”的问题。按照“文学著作锤炼”方式锤炼作品不能照本宣科,也即必须注意一个把文学作品“通俗化”的问题,但这个“通俗化”必须做到“俗不伤雅”。从这层意义上讲,前面提到的“穿衣式锤炼”缺点是没有注意一个“通俗化”问题,而“嫁接式锤炼”所欠缺的则是没有能够做到“俗不伤雅”,“文学著作锤炼”是二者的折衷,这也是这种锤炼方式成为文学著作锤炼主流方式的根本原因。

补充一点,如果评书文本的锤炼不是参考借鉴其他传统评书的经验,而其情节的发展又不能符合“俗不伤雅”的要求(如周淼先生的《火烧赤壁》即属此类),这类锤炼方式应归于哪类呢?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方式归为新的一类即第四类,但我个人更倾向于把它归入“嫁接式锤炼”方式,这一主张是根据“文学著作锤炼”是前两种锤炼方式的折衷这一点得来的。

一部文学著作锤炼成评书文本,往往兼而采用以上三种锤炼方式。以袁老的《三国》为例,既有对一些重要文表如《出师表》逐字逐句的批讲,这显然属于“穿衣式锤炼”,又有对传统评书部分情节的采用如《夜战马超》部分的“玩命枪”;但因其所采用的主要锤炼方式是第三种也即“文学名著锤炼”,又因其所采用的另两种锤炼方式符合“俗不伤雅”的要求,因此从总体上可以认为,袁三国采用的是“文学著作锤炼”方式;连丽如先生的《三国》同样如此。

由于袁老的三国成功采取了适合的锤炼方式,这部书的书内书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其文本曾荣获辽宁省人民政fu1983年优秀文艺创作奖,并得到了文学大师冰心的称赞。冰心女士如此评价道:“袁阔成的说书《三国演义》又“演义”了一番,还演得真好!人物性格都没走样,而且十分生动有趣。”谈的其实就是个“俗不伤雅”问题。

袁老通过说新书,积累了很多“文学著作锤炼”的经验。但即便如此,袁老重编这部三国也用了整整7年,其用功之深可想而知。由于电台评书的发展,只说一些老本活已经远远不够了,可以说,未来评书的发展方向就是说文学著作,而袁老的书活泼灵动考究严谨,文采很高,是锤炼文学著作的高手。从这层意义上讲,袁老的新书、《三国》《封神》以及最近由袁田播讲的《春秋五霸》都是极值得研究的评书文本。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