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人物】百岁农学家-张乃凤(1904-) -- 席琳
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 化工先驱 范旭东博士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百岁农学家 张乃凤先生
张乃凤,1904年3月31日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南浔镇的缙绅之家。父亲张墨耕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从商,对子女教育至为关注。张乃凤幼年时由家庭教师教读四书五经和古文等经史典籍。1914年10岁时增学英语,先由其父亲自讲授,后聘镇上一西医大夫用英文课本教授英语和化学,有一小小化验室进行定性分析。经10多年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汉语功底和英语基础,并培养了后来喜爱化学的兴趣。1922年迁居上海,经六叔张久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补习几何和代数后考入青年会中学,后又考入圣约翰中学。1926年毕业后升入圣约翰大学。半年后,圣约翰大学因国民革命军到上海而停办。1927年秋自费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留学,1930年毕业。随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土壤系攻读硕士,翌年获硕士学位。
张乃凤于1931年学成回国,受聘于金陵大学任副教授,讲授土壤学和肥料学两门课程,时年仅27岁,两年后晋升为教授。1935年夏,辞去金陵大学教务,转到实业部新建的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技正、土壤肥料系主任,潜心从事土壤肥料研究工作。同年,与邓植仪、侯光炯一起赴欧洲参加在英国牛津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在会上宣读了《中国古代土壤分类》一文,并座谈了肥料试验的途径。会后,在英国洛桑试验站短期学习肥料试验统计;在匈牙利理工学院学习阳离子交换分析;访问了一些欧洲国家的土壤肥料研究机构,前后历时半年有余。回国后,在9个省布置了氮、磷、钾三要素肥料田间试验。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乃凤坚持进行肥料田间试验工作,并在规模上有所扩大。
1944―1945年,赴美国协助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编制中国战后善后救济用化肥计划,并考察访问了美国许多肥料研究机构。1946年回国后,兼任农林部农业复兴委员会上海办事处的工作,负责善后救济用化肥的接收和分配,为恢复和发展饱受战争创伤的农业,增添了活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乃凤任华东区农林水利部技正。1950年调北京,任中央农业部参事,1952年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张乃凤曾两度参与我国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制订工作。1956年参与“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有关肥料部分的起草工作,随后参加中国访苏科学技术代表团,与苏联同行座谈规划中与“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年产量”有关的土壤、肥料、土壤微生物、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等问题,听取意见,收集资料。回国后,向全国科联农业各专门学会作了关于土壤肥料的访苏报告。60年代初,又参与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为规划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贡献了力量。
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他任研究员,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在几次政治运动中,他曾受到不公正对待,但他毫无怨言,仍旧勤奋工作,并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化大革命后期,他随土壤肥料研究所下放而迁往山东德州。当时他已年近古稀,仍坚持试验研究工作。他常说:“我们搞农业的人,只要有土地,就有工作可做。”在此期间,他曾被推选为山东省政协常委。1979年随土壤肥料研究所迁回北京。1986年,他已届耄耋之年,始退出科研第一线,被聘任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顾问。
张乃凤为我国土壤肥料科技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他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其成果,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四次获农业部技术改进和技术进步奖,一次获山东省农业技术改进奖。
早在30年代,张乃凤就参加中华农学会为永久会员。他又是中国土壤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曾多次当选为常务理事。他还是中国化学学会会员和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理事。
30年代初,张乃凤在南京金陵大学执教。那时,金陵大学农学院有两个好传统。一是每位教员都可以分到一块供试验研究用的土地;二是每位教员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张乃凤为了做好肥料试验研究工作,一方面在校方分配给他使用的七八亩土地上进行肥料田间试验;一方面挤出时间去听美国康奈尔大学洛夫教授(H. H. Love)讲授的生物统计和英国剑桥大学威斯哈特教授(J. Wishart)讲授的田间设计与统计分析,并把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和田间试验结合起来,比较了不同设计、不同计算方法的标准差等。后来,又按照随机区组排列在试验田上进行三要素肥效试验,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1934年,张乃凤应邀与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范旭东见面,畅谈对研究全国肥料问题的设想,受到范旭东的重视。1935年,张乃凤担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土壤肥料系主任后,南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每年出资1万元交中农所,指定由张乃凤负责进行氮、磷、钾三要素田间肥效实验。1936年初,张乃凤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南、江西等省布置三要素田间肥料试验。第二年,发展到了更多的省份和地点。当时三要素田间肥料试验的设计采用2×2×2复因子组合,田间排列采用随机区组,小区面积为1/20亩。当时这种设计和田间排列在国内还未普及,只有张乃凤及其助教姚归耕在金陵大学做过这样的试验。为了统一设计,统一田间排列方法,张乃凤按试验要求,预先在南京按试验地点将肥料统一装入纸袋,预定田间排列图,运送到各试验地点。施肥播种时,他由北到南,亲自到各试验点进行划区和施肥;收获时,又由南到北到各试验点操作。这种亲自动手的作风,是张乃凤从事科研工作的优良品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农业实验所土壤肥料系迁至成都四川工作站。在抗战期间,肥料田间试验的队伍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扩大了,又有曾在英国洛桑试验站工作多年的新西兰籍专家理查生博士(H. L. Richardson)的辅佐,田间肥料试验继续在陕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进行。这些试验结果,经张乃凤和叶和才共同整理成《地力之测定》一文。这是我国化肥使用研究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对我国化肥的使用和肥料田间试验有深远的影响。
全国化肥试验网的组织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全国只有部分省区仍在坚持肥料田间试验并成立了省级化肥试验网。1957年,中央农业部召开肥料工作会议,决定组织全国化肥试验网,并责成张乃凤负责设计和组织实施。在他的组织下,试验内容从三要素肥效试验发展到研究氮肥品种,氮、磷化肥的施用方法和施用时期等。至今,全国化肥试验网的试验研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并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和更新其试验研究内容。
经过全国成千上万名土壤肥料工作者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化肥试验网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明确了我国土壤对氮、磷、钾化肥的需要程度和肥效,总结出了一套合理施用技术,提出了提高氮、磷、钾化肥增产效益的措施,制定了我国化肥区划,预测了2000年时的化肥需要量,为我国现阶段提高化肥增产效益指出了宏观控制途径。这项工作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发展我国化肥工业和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
张乃凤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农业科学院支部主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7
【人物】百岁农学家-张乃凤(1904-)
😄老头儿真实在! raindrops 字0 2004-06-14 22:21:01
谁说不是呢 席琳 字2 2004-06-15 18:28:48
😄相关的照片可否发出来? 林小筑 字199 2004-06-14 00:07:57
照片可以发,但不知如何发。 席琳 字2 2004-06-14 00: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