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小眼看文革 -- 柳叶刀

共:💬21 🌺10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小眼看文革

先说说这个标题,写了几篇之后,才想起来该给这个系列起个名字,“文革二三事”、“文革纪事”等等都考虑过。最后起了这个名字,取其从小孩的眼里看文革之意。

再啰嗦两句,本人文化低,正规的中文教育算上幼儿园也不上十年,而且从小就怕写作文,老妈说我写的东西都像某个产品的使用说明,向来就不是舞文弄墨的料,所以大家就凑合着看吧。

既然不通文史、身无点墨,就不敢像河里的那些大佬们那样指点江山,从理论高度上来评价国家政策和伟人们的得失,而只能把我,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在文革中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让自己的孩子们明白他们的父辈,祖父辈在某个历史时期中的经历,让他们以后少走些弯路,也算尽了点父亲的责任。

河友行走的考拉曾说过:

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一个个私人的小历史汇聚起来就成为一个时代的大历史。而当我发现历史学家们总在有意无意地涂改着历史时,这些小小的“私史”就会起到警示自己的作用。

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因为将要讲述的是一个极其讲究阶级成份的年代,所以我不得不把自己的家庭出身先向大家说明一下,免得某些人在揣测本人的家庭成份上浪费时间。

我的父母亲都是医生,父亲外科,母亲儿科。两人都是一九四五年左右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医学博士。更准确一点说,母亲是上海女子医学院毕业的,她们当年都在圣约翰上课,因为圣约翰医学院只收男生,所以另办了女子医学院。现在圣约翰校友会开会,母亲也都在受邀之列。我曾经见过父母的医学院毕业证书,都是羊皮的。

父母亲曾分别在上海妇孺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前身),杭州广济医院(现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前身),和上海仁济医院(后来的二医附属仁济医院,离职前父亲任外科总住院医师)工作过。解放初回到了家乡,进入福州市医师公会的合组医院,并成为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创院的几位元老之一。

父母解放前都没有参加过国民党或者三青团,反右时也不曾被定为右派(当然是否内定我就不得而知了),母亲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有人可能要说了,你的祖辈一定非富既贵,要不然怎么供得起两个医学博士?那么,我就把我的家史作一个更深层的简略交代。

祖父十多岁时父母双亡,凭着一己之力拉扯大了弟弟。曾经在家乡小镇上摆地摊卖过花生、蚕豆之类的零食,挑着担子卖过豆腐。闲暇时自学些中医药书,也替人看病。记得父亲说过,小时记忆中对祖父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北伐军打到我们老家时,在欢迎北伐军的群众大会上,祖父跳上台去,大声疾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北伐。解放时,是个拥有一家三、四个季节性工人的酿酒作坊和一些小出租屋的小业主。后来公私合营,酒坊就成为国营酒厂的一部分。前几年,酒厂还试图将他的酒申请为名牌产品呢。家里人大概有些遗传,酒量都不错。

说到外祖父,那还得从我的曾外祖父说起。曾外祖父是福州马尾造船厂的工人,铁匠。算起来,他应该是中国的第一代产业工人。一日,他在熔铁炉里发现了一块约有壹斤多重的金块,交给了厂方,他的忠诚老实得到了管理人员的器重,后来被提升为领班。至于外祖父如何从一个放牛娃变成了一个医生,后来甚至顶起了福州圣教医院(现协和医院的前身)的大梁,那又是一个传奇,但不是这篇文章可以容纳的了。前不久,协和医院还专门派人来,向我九十高龄的母亲了解情况好写院史呢。

其实,父母亲在上海念医学院的时候正值抗战时期,家里根本没法寄钱,家里也没有钱了,所以他们当年全靠学校的奖学金和给富人家小孩当家教来维持生活的。

现在,我已经介绍了应有的背景材料,那就让我们开始吧。

柳叶刀:【小眼看文革】五.一六之前

柳叶刀:【小眼看文革】第一波风暴

柳叶刀:【小眼看文革】“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柳叶刀:小眼看文革】病人

柳叶刀:【小眼看文革 】大串联

柳叶刀:【小眼看文革】清理阶级队伍

关键词(Tags): #小眼看文革元宝推荐:禅人,

本帖一共被 1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