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无刺的玫瑰——保加利亚的历史 -- 生命之歌

共:💬76 🌺30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一章 一个远赴他乡的孩子

第一章 一个远赴他乡的孩子

现在是公元85年,中国正当东汉王朝肃宗章帝刘炟即位的第10年,这一年皇帝做了一件重大的事,那就是去祭拜孔子及其七十二贤人。这件事很重要,这可是在汉王朝一等一的大事。。而同时在5000里之外的地方也举行了祭拜仪式,他们在祭拜他们的神……事情开始于北海边,让我们拉近镜头,我们会看到在苏武曾经牧过羊的地方有一群人,他们自称叫丁零人。这里当时还是一望无边的大草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有几个把自己的长发辫系在头上的壮汉抬着一头活鹿走到了用帐篷围绕的篝火祭台的边上;与此同时带着面具的巫师则把自己身上涂满白垩,在边上疯狂的又唱又跳。几分钟后,巫师的一声大吼,让大家都静了下来。只听“咚”的一声,鹿被扔到了祭台上,烈火开始包围了这头鹿,开始这头鹿还知道挣扎几下,但终究敌不过火焰的威力,渐渐的平息了挣扎,一股白烟从火堆中升了上去。这时在火堆边上的所有人都立刻跪在了地上,两只手举向天空,大声呼喊着:“阿帕!(即天父)”这是丁零部落联盟打击匈奴前的一次祭天仪式,以保佑他们攻打匈奴人取得胜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丁零人的石人像

此时的丁零族已经在中国的史书中出现了近300年。根据今日的考证,他们应该就是商周时代的鬼方,鬼方大概居住在山西、陕西和内蒙的一部分。如果要是真的话,那么他们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已经超过1000年!最早在商王武丁时代有几篇卜辞曾说到了鬼方(见《殷墟文字甲篇》第3343片与《殷墟文字乙篇》第6684片),那一年是已酉年,卜辞记载那一年鬼方因为不知道的原因大举北迁。据现代人的考证,他们很可能是因为西戎的崛起而北迁的。自从周康王两次打击鬼方之后,鬼方就从中国的史籍中消失了。这时候取而代之的是犬戎、北戎和猃狁等民族。他们去了哪里?我们根据后来的史籍和考古发现了他们北迁的遗迹!从《汉书·苏武传》中我们看到了苏武在北海边牧羊时,“丁零盗武牛羊”;《史记·匈奴列传》在西汉初年,大约是公元前202年左右,“匈奴北服丁零”。各位一定会说了,这是丁零,不是鬼方。那么再来看下一个:在1920年左右,前苏联考古学家在贝加尔湖附近挖掘,发现了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遗物。因为最早在卡拉苏克河附近发现,所以叫做“卡拉苏克文化(Karasuk Culture )”。这个文化分为早期和晚期,在晚期文化中我们发现墓葬的结构与商代晚期山西地区的墓葬结构基本相同,而且在墓葬旁边的地区还发现了一些“弓形器”,它们与中国商周时代的“弓形器”一模一样。而此处的青铜刀、青铜斧、青铜矛和陶器更是与中国商代的青铜制造技术一脉相传。所以我们可以肯定——丁零人就是北迁的鬼方。

但是在匈奴人崛起后,丁零人被匈奴人彻底征服,成为了匈奴联盟的一支。开始时匈奴人以兄弟相待,但是后来随着匈奴力量的逐渐强大,渐渐开始奴役各周边民族。特别是南北匈奴分裂后,北匈奴实力已大不如前,但他垂涎于汉朝的富庶。所以为了巩固自己并且再次发起对汉朝的战争,再次开始大量搜刮境内各民族,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据《魏略·西戎传》说,在匈奴境内的各民族奴隶不堪忍受其统治纷纷外逃,其中迁入河西走廊的“丁零人有二十万之众”。公元85年——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一年,丁零联合鲜卑以及西域各民族一起攻打匈奴。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说“时北虏耗衰,当众叛离。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后来,经过汉朝与南匈奴联军的三次大的打击,公元91年,匈奴帝国灭亡,单于西逃康居。之后,“永元中,鲜卑转徙其地”(《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匈奴骑手

且住!永元一共十六年,北匈奴逃走是在永元元年(89年)和三年(91年),而永元十年左右鲜卑才过去,这中间的十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据我们从史书中了解到,自从那次(85年)以后,鲜卑没再参加任何打击匈奴的战斗,而只是简单的“扰其边”,没有长驱直入,这与游牧民族的习惯是不同的。可知此时已有另一强大民族开始占据匈奴故地,让其它民族无法进入。他们是谁?笔者认为就是丁零人。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再次打开我们身边的历史书。西晋王沈的《魏书》中记载着这样的话:“匈奴与北单于遁逃后,余种十余万落,诣辽东杂处皆自号鲜卑兵。”这样可以知道,这些匈奴兵不是在匈奴故地投降鲜卑的。而是迁出后,再杂处后,才投降鲜卑的。让我们再看看当时丁零的情况。在贾谊的《新书》中记载,丁零人已达三十余万,而《魏略》的时代,康居已经有大量丁零人。这让我们可以想到,此时的丁零人已散居大漠,可能有近百万之众。而当时的匈奴人也才150万人,因此丁零人是唯一可以在匈奴人式微时进入匈奴故地,且能抗拒其他民族的选择。而前面所说的投降鲜卑的十万余落则是被丁零人所赶走的。在南迁的过程中,丁零人分化成东丁零和西丁零。西丁零人迁至巴尔喀什湖到阿尔泰山一线,正好与北匈奴西迁前后脚。在与北匈奴的接触中,西丁零学会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开始与匈奴人靠拢,并逐渐融合。东丁零一部分没有南迁被鲜卑人称为北丁零,仍旧住在贝加尔湖附近;而绝大多数东丁零人迁居匈奴故地,他们先与剩余的匈奴人融合,后来又与鲜卑人融合,渐渐形成了一个新民族——高车。此时是公元2世纪初。

下面我们研究一下丁零人使用的语言。据日本百鸟库吉的《匈奴民族考》中可知匈奴人使用的是古蒙古语;而丁零人使用的是古突厥语。他们的语言在很多方面是不相通的。可是在《魏书·高车传》中则称“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这是为什么?主要原因是他们前者说的是丁零人未迁徙之前的语言;而后者则是说丁零人与匈奴、鲜卑人融合为高车后使用的语言。两者相差几百年,在民族的融合中,语言的融合也不可避免,这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一样的。但是在东西丁零迁徙之时,使用的还都是古突厥语,西丁零不像东丁零,并没有完全融合,所以西迁的西丁零应该保留了更多的古突厥语。这点完全的被后来的保加尔人所继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佐证。

另外,我们从他们迁徙的地方挖出来的头骨据仔细考证是部分蒙古人种和高加索人种的混合。最早时期这些人的头骨都有一种奇怪的变形,枕骨部都向后突出。据考证,这种头骨的变形在草原民族很常见,是在这些人刚出生以后用一种压板压成的。而且他们的埋葬技术也显示出这些草原特点:他们最早是用土葬,后来西迁后使用火葬。土葬非常有特点:他们会在人死之后静待10天左右,这段时间大家会挖一个不深的坑。等到10天后,人们把死者坐着放入坑中,之后进行掩埋。这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当然后来的火葬也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某人死了,则首先把此人放进实现准备好的墓穴中静待10天才能继续下面的事情,而墓穴的上方会有一个搭起的屋顶,就像一间房子一样。在第十天,人们会把他抬出来,然后为他穿上寿衣。亲朋好友们都会赶来,他们会在葬礼上不停的边喝酒边哭泣,甚至有人会醉死。直到焚化完毕后,才一个个的离开。

他们还有一个习俗于后来的保加尔人也是相同的,那就是害怕打雷。伊朗的志费尼曾写过一本《世界征服者史》,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习俗:丁零人是逐水草而居的,而且一直是在大草原上。所以在打雷的时候没有地方躲闪,经常会有人被闪电击中。他们只要一有人被击中,就立刻迁走,不再在这个地方游牧。等到次年秋天才会回来,届时他们将会燃起篝火,宰羊祭天,巫师带领大家围着篝火跳舞并对天大吼。其实这是一种对天的崇拜和祭祀仪式(他们把天叫做Tengra即腾格里,后来的保加尔人也是这样叫的),并且缅怀死去者,让上天给他们来年一个好光景,牛羊将会更肥美。连后来的成吉思汗时代这个习俗也没改变,好像他们一直就作为传统发扬光大下去。

在说下面一节的时候我先插一部分内容,其实这应该是第三节的内容,我提前说了,这样后面将不再交待一气呵成了。在丁零人的迁徙中,出现了诸多新部落。这些新产生的部落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gu”结尾,如:仆骨(婆呙)、拔野古、多滥葛、流鬼、结骨,以及后来有名的护古(回纥)、蒙古等。其中仆骨(婆呙)、拔野古、多滥葛等在第一次丁零西迁后(第2节将细说这次西迁)到达了中亚地区,带去了一部份突厥礼仪。后来,公元三世纪左右,语音转变,那些部落中的仆骨部被叫做“bulghu”。他们称自己的酋长为可汗,并且使用十二生肖纪年。他们实行一夫多妻制,男性穿着草原民族流行的短衣和肥筒长裤、剃头并在左边留起长辫,女性则戴着面纱。他们采用战争牺牲作为祭祀方式,所以给人们一种彪悍的感觉。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主食几乎全是肉类,每天上马则战、下马则牧,从没有固定的居所,一直逐水草而居,但作战却异常勇猛。在将来的岁月里,他们的一支(bulgar)将与中亚地区的匈人西征,经过四次迁徙到达今天的保加利亚,在西迁途中,他们还会产生两个著名的人物Kubrat(库姆拉特,也译作忽必烈)、Bayan(巴颜,也译作伯颜);另一支(Buliat)则留在原地,变成将来的不里亚特蒙古部,因为唐宋时代语言转音,Bul被读成了Buli,Gar读成了ar,所以Bulgar变成了Buliar,t为后缀音,即蒙古语中的“部落”之意。

以上的文字一部分是史籍的记载,另一部分则是笔者的推测。主要依据是《魏略》、《后汉书》、《魏书》、《北史》、《通典》等著作的相关章节资料,以及古代蒙古语的变迁研究,还参考了王钟翰的《中国民族史》、段连勤的《丁零、高车与铁勒》,以及东欧在上世纪考古发现有部分匈人时期的头骨与中亚地区仆骨人的头骨很接近这些历史资料,据此笔者才有了以上的推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