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1999年台湾经济回顾 -- foundera

共:💬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1999年台湾经济回顾

1999年,台湾经济受本土性金融危机、李登辉分裂言论及百年罕见的大地震影响,经济增长势头三次下挫。但总体来看,台湾经济正处于景气循环的复苏期,全年经济增长率仍达5.67%,高于去年。预计2000年台湾经济将继续有所好转。

  一、1999年台湾经济发展概况

1999年台湾经济几经起伏。上半年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后,下半年又遭遇天灾人祸,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综观全年经济发展状况大致呈现“外(需)热内(需)冷”的特点。

  (一)总体经济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年初台湾当局预订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为5。5%,但由于上年第四季度爆发的企业财务危机(亦称“本土性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加之金融机构逾期放款比率不断增高,岛内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始终低迷,台当局对经济前景也趋悲观。但从2月份开始,出口趋于旺盛,带动经济增长势头回升。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之后,台湾金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打断了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9月又发生百年不遇大地震,以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再次下挫。综观全年经济增长,由于东亚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和美国经济强劲,在外需扩张的带动下,GDP增长率约为5。67%,四个季度增长率分别是4。17%、6。55%、5。14%、6。77%。岛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低于预期。其中,民间消费增长5。69%,低于上年。“政府”消费出现5。68%的负增长。投资方面,“政府”固定资本投资增长7。30%,公营事业投资增长9。71%,民间投资仅增长0。19%。储蓄率预估为23。7%,是近十年来的最低。

1999年台湾人均GNP为13248美元。年底外汇储备达1062亿美元,比上年底增长158。5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仅次于日本和祖国大陆。主要原因:一是台湾对外贸易出超不断扩大,全年顺差达109。4亿美元;二是外资投入股市限度放宽,外资投资股市净汇入金额已达220亿美元;三是出口厂商预期新台币将升值,大量卖出美元。消费者物价增长率为0。22%,低于上年。全年失业率为2。9%,创历年新高,长期失业问题仍严重,超过半年的长期失业者有8。4万人,占总失业人口的三分之一,是13年来的最高纪录。

  (二)对外贸易止跌回升。

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亚太地区经济普遍复苏,台湾对外贸易走出上年大幅衰退的阴影,逐季好转,四个季度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3%、7.4%、7.7%和21.2%;进口则由第一季6.8%的负增长转为第四季18.3%的高增长。全年对外贸易总额达232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9%。其中,出口值为1216.4亿美元,进口值为 110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 10%和5.8%,贸易顺差达109.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5%。美国和日本仍分别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以及最大的顺差国和逆差国,全年对美顺差为112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加 15.5%,为十年来最高;对日逆差为 186.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 5.7%,创历史新高;香港(包括祖国大陆)仍为台湾第二大出口市场,全年出口增长4.9%,占台湾出口至亚洲的43.9%;对韩国贸易增长幅度最大,全年对韩出口、进口分别增长75.4%和26.9%,台贸易逆差达45.9亿美元,增长9.6%,韩国成为台湾第二大贸易逆差国;对欧盟贸易增长幅度最小,全年出口增幅仅3.5%,对欧贸易由上年的逆差9.9亿美元转为顺差27.4亿美元,主要原因是法国对台军售案结束使台自欧洲进口大幅下降。 1999年台湾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变化不大:出口方面,电子产品仍为第一大出口商品,全年出口增长29.2%,占出口总额比重由上年的14.7%提升为18%;资讯与通信产品位居第二,出口增长率为10.1%,占出口总额的12.4%;合计电子、资讯与通信产品全年出口增长金额为63.2亿美元,占台出口增长总金额的一半以上。进口方面,农工原料进口前11月增长4.9%;资本设备进口增加19.l%,消费品进口因购买军品缩减而减少18.6%。

   (三)高科技产业大幅增长。

  1999年工业生产增长7 .51%,为近12年来的新高,这主要是高科技产业强劲增长的结果。其中电子器材业表现最优,年增率高达25.91%。制造业全年增长率7.87%。资讯业中,硬件业海内外产值为398.81亿美元,增加18. 1%,比上年高 6. 2个百分点;岛内硬件产值为210.23亿美元,占52.7%,岛外产值188.58亿美元,占47. 3%。其中笔记本电脑产量达935.5万台,与数据机双双首度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49%与57%。软体业产值为954.37亿元台币,比上年增加30%。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景气攀升的带动下,台湾半导体业也走出上年的衰退局面,出现高速增长,全年产值4045亿元台币,比上年大幅增长42.7%,其中设计业产值638亿元台币,较上年增长36%。光电产品中成长最快的是CDR光碟片,全年产量约15。3亿片,比上年同期增长337%;跃升为世界第一位,占全球总产量的74%。通讯业蓬勃发展,全年产值达1421.4亿元台币,其中岛内产值1125.4亿元台币,海外产值296亿元台币。传统产业较上年略有好转,但表现一般,纺织业、机械业、石化业、水泥业、建材业、建筑业、百货业、食品业等主要行业都无显著增长。

  (四)岛内民间投资不振,侨外商在台湾投资增加。

  1999年台湾民间投资仅增长0.19%,为九年来的最低,上半年一度衰退5.3%。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较好,增长率高达17.2%,但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建筑业投资大幅衰退24.8%,使得整体民间投资几乎为零增长,大大低于上年16.6%的较高增长率。全年完工的2亿元台币以上的民间重大投资案共578件,金额总计为5448亿元,与上年相比,大幅成长24.7%。

台湾投资增加,全年投资件数1068件,投资额41.8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6%和27%,投资金额为历年来的第二高,仅次于1997年的42.6亿美元。外商在台投资的前五名产业分别是电子电器、金融保险、服务业、批发零售和国际贸易。台商对外投资基本与上年持平,1~11对外投资金额为30.6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略增0.88%。投资业别的前五名是金融保险、电子及电器、运输业、外贸业及批发业。

(五)股市经历两次重挫,汇市表现尚好。

  在经济景气好转的带动下,台湾股市交易转趋活跃,全年上市股票总市值增加3。4兆元台币,但股价指数一年中发生两次大幅下挫。第一次重挫发生在1、2月份。在“本土性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下,股价指数一路下跌,2月5日跌至5422。 66点的最低点。3月起,在美国经济平稳发展和亚洲经济普遍复苏的影响下,大量外资进入台湾股市,使外资占股市总市值的比重由2月份的32%,迅速增长到6月底的4。3%。台北股价指数止跌回升,6月22日升到8608。91的全年最高。

但在7月9日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以后,股市又发生第二次重挫。仅7月16日一天内,股价指数就下跌506。46点,跌幅达6。4%,是90年代以来第三大跌点。“两国论”出台一周内,股价指数总计下跌1184点,跌幅达13%,股票市值缩水500亿美元,相当于台湾GDP的五分之一,人均损失2000多美元。到8月6日,台湾股市已跌至“两国论”出台以来最低的6823。52点。此后台湾当局调动各大基金进场护盘,银行团也迫于压力大量购股,终于使股市止跌回升。8月12日,美国摩根斯坦利国际资本公司(MSCI)宣布将旗下各种指数的台股采样权值比重调高,造成台湾股市大涨,尤其是16日,股价指数大涨392点,以8018点收盘,台股一举重上8000点大关。9月21日,台湾发生大地震,台“财政部”宣布股市停止交易四天,在恢复正常运作后,又采取缩小跌停幅度的措施,台北股市仅下挫了5%。在此后的数月内,台湾股市一直在7000-8000点内小幅波动,年底前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封关日股价指数为8448。84点,成交值 1935。8亿元台币,与上年底封关日相比,股价指数上涨2030点,涨幅31。63%。总计全年成交值29。49兆元台币,比上年减少2514亿元台币。1999年台湾汇市波动不大,封关日以1美元兑31。395元台币收盘,创两年来的新高,与上年封关日相比,台币全年升值0。821元,升幅2。62%。

  (六)财政赤字迅速升高。

  从2000年起,台湾会计年度由七月制调整为历年制。根据台湾当局公布的从1999年7月起到2000年12月底止的“中央政府总预算”案,总预算收入为19426亿元台币,年增长率为一7。7%;总预算支出为22558亿元台币,年增长率为0。27%:赤字3132亿元台币,如再加上债务还本付息,预算总赤字达5071亿元台币。截止1999年6月底,“中央政府”债务余额已高达12175亿元台币。赤字迅速增加的主因是预算支出增加和收入缩减。预算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首次成为“政事别”支出中最大金额,共3691亿元台币,比上年度约增59。1%,折合年增率为9。0%,增长幅度仅次于“债务付息支出”。由于偿债高峰来临,及承受原“台湾省政府”债务,“债务付息支出”为2624亿元台币,比上年度增长1093亿元台币,约增1。4倍。两者合计占预算支出总增加额的40。4%。预算收入缩减的原因主要是部分税种税率调降,导致税收收入减少,下半年累计税收为5800亿元台币,比上年度同期减少254亿元台币,减少幅度4。2%。

  (七)两岸经贸关系仍有发展。

  1999年两岸贸易呈中速增长。依祖国大陆统计,全年两岸贸易总额为234。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4。5%;台湾对祖国大陆出口为195。 2亿美元,进口39。 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7。4%和 2。1%;台湾贸易顺差达155。8亿美元。与上年两岸贸易低速增长相比,显示两岸贸易已逐渐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两岸进出口产品结构变化不大,祖国大陆对台出口仍以农工原料为主,占台湾进口总额的70%;自台湾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电机设备及其零件、机械用具、塑胶制品、钢铁、纺织品及皮革制品占自台进口总金额的75。8%、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方面,俄外经贸部统计,全年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523个,实际利用台资为26。24亿美元,分别较上年衰退14。1%和13。82%;但协议台资力34。2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2%。据台湾方面统计,全年核准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为12。5亿美元,件数为488件,分别较上年下降17。5%和23。8%。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以电子电器产品、化学品制造业、基本金属、塑胶制品及食品饮料业为主。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出现一些新的趋势:电子信息、软件、网络等科技产业加快投资脚步,台商委托祖国大陆企业代工合作的方式明显增多,积极拓展祖国大陆内销市场,抢占航运、快递与通讯等服务业市场的先机。台湾当局仍然坚持“戒急用忍”大陆经贸政策,继续限制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

(八)地震给台湾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9月21日凌晨,台湾中部南投县集集镇发生规模为里氏7.6级的百年罕见大地震,影响范围波及全岛。此后又频频发生余震,仅6级以上就有8次,给台湾经济带来重大创伤,全年经济增长率因此下降0.5个百分点。一是人员、财富损失严重。共造成2321人死亡。 8722人受伤。房屋毁损达5.1万栋,其中全倒2.7万栋、半倒2.4万栋。许多民众居无住所,财产尽失,面临失业,人心恐慌。公共设施受损严重,中部地区各发电设施全部受损,各核能电厂及各地输配电设施也有影响,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二是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普遍受到严重冲击。据“经济部工业局”统计,地震中厂商受损比例高达56%,造成9月份岛内制造业营业收入损失超过400亿元台币,机器设备受损近百亿元台币,生产增长率下跌7%。电力供输系统受损所造成的停电,对电脑硬体等高科技产业影响尤其大。

金融业也因地震受损,银行对受灾地区约1000亿元台币的房屋贷款中,约有250亿元成为呆帐,中部地区银行的逾期放款比率升到10%以上。地震余震不断,房地产买卖等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三是财政压力大大增加。预计重建经费达3087亿元台币,与当局编列的重建费1389亿元台币相比,缺口达1698亿元台币。其中一半还要靠发行公债支应,且估计本年度财政收入因震灾影响会减少730亿元台币(包括税收损失及降低贷款利息),“中央”财政赤字因此将大幅提高。此外,公债发行额将增加至4610亿元台币,与财政赤字双双创下历

史新高。

   二、台湾当局主要经济政策

  针对台湾经济面临的问题,以及岛内外政经环境的变化,年内台湾当局着重就强化经济体质,推动产业升级和加强金融制度化方面采取一些新的经济政策。

(一) 实施“强化经济体质方案”。

为解决企业财务危机引发的经济问题,台当局原构想提出着眼于短期的“振兴经济方案”。由于该构想饱受各界批评,后将其改为以中长期对策为主的“强化经济体质方案”。该方案由“经建会”拟定,2月24日经“行政院”通过。

  “强化经济体质方案”认为当时台湾经济问题有内、外两大成因,外在因素主要是因为区域经济整合、国际金融自由化,造成币值高估、企业负债偏高;内在因素则是金融监理机制不足、股市结构不健全、企业管理法规松弛等。这两大因素使台湾出口不振、景气趋衰、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爆发财务危机、房地产市场低速以及失业率提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该方案提出七大对策,包括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协助中小企业发展、改进金融制度、推动企业再造、健全土地及住宅管理政策、改进投资相关措施、改进劳动法

制等方面,具体措施107项,其中以改进金融制度方面的措施最多。到5月底,各相关“部会”分别提出或完成了需要修改的法规制度草案。 11月“行政院”又通过“强化经济体质方案后续措施”,提出多项加强管理股市不法交易及开放市场的新内容。总的来看,“强化经济体质方案”对消除经济弊端、整顿市场秩序、改善投资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体质中存在的问题。

  (二)到修正通过“促进产业升级条例”。

  自1990年开始实施、对台湾产业升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于本年底实施届满。3月25日,“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修正草案”经“行政院”通过。12月28日,台“立法院”完成三读通过。新版“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期限

十年。

  本次“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的修正重点:一是调整租税优惠范围。为鼓励对经济发展具重大效益、风险性高且需扶植的新兴重要策略性产业,新设公司除可以享有五年免税外,个人股东也享有10%的投资抵减率,但每两年降低一个百分点;凡公司提高研发、人才培训经费,其投资抵减率由旧版的20%提高为25%;公司“投资于自动化设备或技术、资源回收、防治污染、二氧化碳减量排放、提高能源使用的设备与技术等”,其支出金额在5%至20%之内,抵减当年应纳营利事业所得税,当年度不足抵减时,可在以后四年抵减。二是对工业区设置作相关规定。增定工业区开发管理基金的设置与运用,使其规范化、透明化。对工业区专用港及工业专用码头内的土地使用,一律以“租用”方式办理。三是增列创业投资专章。为协助中小科技事业发展,并促进整体产业全面升级,创投业应予协助,其范围由“行政院”另订。

  为配合新版“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实施,2000年起经调整后的“十大新兴工业”为通讯、资讯、半导体、消费电子、精密机械与自动化、航太、特化制药与生枝、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及高级材料等工业。其中新增生物技术工业;原高级材料工业新增电子材料工业、高

性能塑橡胶材料工业、精密结构陶瓷材料工业、特殊含金材料工业等;原污染防治工业改为环保工业。

  此外,鉴于传统产业在台湾经济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其产值占制造业比重22. 52%,受雇员工数比重33.08%。为此,“行政院”决定为振兴传统产业制定“传统产业平准法”。法规将明订传统产业年度总产值应占经济总产值的基准比率,低于该比率时,当局应采取

适当财政、金融政策及行政调节措施,协助传统产业融资等。该法规具有一定实施期限。

  (三)整顿金融秩序,推动金融自由化。

  1、改革金融监理机构。台湾目前的金融检查分工架构由“中央银行”、“财政部”和“中央存款保险公司”构成,因金检单位不同而有不同检查标准,加上各金融机构的主管机关分立职权,造成了“多头马车”现象。对此,“行政院”决定成立一个统一有效的金融监理机构,直属“行政院”。在组织架构方面,将金融、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政策管理与监理机关(如金融局、保险司、证期会、央行金检处、中央存款保险公司),统合于独立的金融监理机构之下。在法令修订方面,对“银行法”、“信用合作社法”、“农会法”、“证券交易法”、“期货交易法”、“行政院组织法”及其他相关组织条例进行修正。“行政院”已要求“财金部会”于2000年元月正式成立“金融监理委员会”,所有委员均采任期制,直接管辖金融局、证期局、保险局和全检局等二级单位,有关人事仍受考控部门的约制,预算也将已接受“立法院”的监督。

2.减少逾期放款。台湾金融机构逾期放款现象严重,平均逾期放款比率已由1997年2。8%升至1999年的5。2%,基层金融机构情况更为严重,坏帐高达千余亿元台币,随时可能成为下一波金融风暴的引爆点。台当局从税收优惠着手,将银行业的营业税由5%调降至 2%,增加金融业者的盈利,规定该盈利必须用于打销呆帐。从宽解释“所得税法”有关条款,出台《银行逾期放款、催收款处理办法》,规定对银行提列的呆帐损失减税,使金融业者打销的呆帐中有1/4由“国库”负担。为加强金融机构的自律,台当局对金融监测指标作了从严规定,即从严规范银行的“资本适足率”计算,呆帐损失不能计入自有资本。据估算,新的计算方法将使银行“资本适足率”平均下降17个百分点。银行因而自有资本额普遍降低,不得不再增加自有资本或减少风险性资产,以达到《银行法》对“资本适足率”的规定,客观上有利于健全银行的财务基础。同时对保险业也采用“资本适足率”制度,目前暂订保险业资本占风险性资产的比率为120%一150%。此外,对目前资本适足率低于8%的银行予以从严处分。这些措施收到一定成效,十六家新银行中有十二家资本适足率高于上年年底。

  3、推动金融机构合并。台湾本地银行规模偏小,最大的银行去年仅排名世界第113位。为扩大银行规模,提高其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国际知名度”,台当局于本年度开始大力推动金融机构合并。为此,拟出台《金融业合并法》,其适用对象包括银行、票券、证券、证券金融、保险、期货六大行业。主要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进行鼓励,如金融机构合并免征土地增值税等。对农、渔会信用部等基层金融机构则部分采取强制合并的办法。12月29日,台“财政部”与“中央银行”共同宣布台湾银行、土地银行与中央信托局三家官营金融机构合并案。另外,世华银行、“中国国际商业银行”与交通银行的合并案也在进行之中。

  4.放宽外资投资合股市限制。 4月 l日将外资投资岛内整体股市上限。由30%调高为50%,单一公司投资岛内股市上限,由 15%调高为 50%。到 2000年底前除个别领域外,将全面取消上限规定。11月19日,又将外国专业投资机构(QFⅡ)投资台股金额上限由6亿美元大幅提高为 12亿美元。累计至 1999年 12月 16日止,外资投资台股的净汇入余额高达 222亿美元,占台股总市值的5。5%。

  (四)设立“国家安定基金”。

  台当局曾于1996年台湾海峡危机与 1998年企业财务危机期间两度临时设立“股市稳定基金”。为因应未来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维持股市稳定,台当局筹划将此基金固定下来。1999年7月,为配合李登辉“两国论”的出台,台当局提出设立“国家安定基金”,总金额5000多亿元台币。该基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邮政储金、劳退基金、公务员退休抚恤基金及劳保基金;二是从公营事业释股和出售土地收入中提拔部分款项;三是证券交易税的部分税收收入。从金额来看,四大基金是“国家安定基金”的产要支柱,可投入股市的额度高达 2310亿元台币(到年底为止,已投入 1604亿元台币),其中以邮储基金的额度最多(900亿元台币)。“国家安定基金设置暨管理共例”将在2000年1月完成“立法”并公布实施。基金拟由“行政院”直接掌管,并按季向“立法院”报告操作绩效。

  三、2000年台湾经济展望

  台湾官方与民间的主要研究机构对2000年台经济前景预测普遍乐观。“行政院主计处”、“经建会”和“经济部”三个官方机构预订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分别为6.04%、6.l%和6.2%,“中华经济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和“台湾经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预测值分别为6。0.5%、6.37%和6.02%。根据“主计处”的预测,2000年台湾GNP将达3136亿美元,人均GNP为14103美元;出口增长率7.94%,进口增长率9.83%,贸易顺差85.9亿美元;民间投资增长率11.54%,民间消费增长率5.8%,“政府”投资增长率3.46%;消费者物价上涨率 2.1%。台“行政院”通过的 2000年《国家建设计划》中,经济增长率订为6.1%,消费者物价上涨率不超过1.7%。

  2000年台湾经济看好的主要原因:一是景气复苏加速。自1999年11月起,台湾经济景气指标灯转为绿灯,表示经济运行进入良好状态。预计在无重大意外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景气复苏将会保持一段时间;二是外贸可望稳健增长。各方对200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及贸易增长率的预测普遍提高,这对台湾外贸增长有利;三是民间投资可能增加。2000年台湾将全面展开地震后的重建工作,“政府”固定投资将增至5590亿元台币,“中央银行”也提拔1000亿元台币邮政储金存款供银行办理受灾户重建紧急融资,再加上岛内资金宽松,利率维持低档,都有利于企业投资资金的筹集。据“经建会”公布,2000年岛内将有多项重要的民间投资,包括6座液晶显示器厂、20座芯片厂及多家民营电厂的动工等,加上半导体制程升级、BOT工程,普遍预期民间投资会呈二位数成长;四是两岸先后加入WTO,为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带来契机。但2000年台湾经济增长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主要是美国90年代的繁荣扩张能否维持,如果美国不能保持经济强劲增长,即使实现“软着陆”,台湾对美出口也会受到影响;台当局继续限制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的结果,也会使在祖国大陆生产经营的台商降低自台湾进口相关产品的需求,同样会使台外需受到冲击;另外台币升值压力增大,对传统产业的出口非常不利。

  总的来看,虽有一些不利因素,2000年台湾经济还是比较乐观,如无较大意外情况出现,经济增长率可能高于1999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