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1998年台湾经济回顾 -- foundera

共:💬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1998年台湾经济回顾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台湾外贸大幅衰退,经济增长势头明显趋缓。在台湾当局“扩大内需方案”的推动下,全年经济增长4.83%,比上年6.8%的实际增长率下降近两个百分点,为1983年以来的最低记录。预计1999年台湾经济发展前景仍不乐观。

  一、1998年台湾经济发展概况

  1998年台湾经济“开高走低”。年初台湾当局预订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为己5%,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显现,使出口锐减,当局不得不先后四次下调原预定目标。综观全年经济发展状况大致呈现“外(需)冷内(需)温”的特点。

  (一)总体经济虽有增长,但速度明显放缓。

  从4月份开始,台湾经济结束了连续17个月的稳定增长期,景气开始转入低迷。四个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是5.86%、5.21%、4.66%、3.71%,呈逐季下降之势,从而未达原订6.5%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亚洲金融危机射台经济的影响超出台湾当局预期,由于外部案大严重不振,经济增长主要靠岛内的消费和投资来带动。消费在实行隔周双休等有利因素的带以下有所增长,“政府”与民间消费分别增长约1.23%和7.1%。投资方面,在台湾当局多项措施激励下,民间投资相对热络,固定投资增长16.6%,其中2亿元台币以上的大型投资案实际完成379件,共4369亿元台币;“政府”固定投资微增0.8%,公营事业投资则下降1.71%。消费和投资虽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远不如预期,尤其是民间投资增长率比预定目标低了10个百分点,第四季度受企业财务危机影响,民间投资衰退3.8%。

  1998年台湾人均GNP为12040美元,比上年下降1156美元。年底外汇储备达903.41亿美元,为近三年来的最高值。黄金准备量1357万盎司,价值47.43亿美元。消费者物价增长率为1.68%,高出上年的0.78个百分点。经济景气趋缓失业严重,全年倒闭企业数6788家,较上年增长1.3倍,为四年来最高;全年失业率为2.7%,半年以上仍未找到工作的长期失业人数占总体失业数近四分之一,为十年来的新高。

  (二)对外贸易大幅衰退,顺差继续下降。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世界市场的萎缩,台湾对外贸易出现历年来少有的严重衰退。全年对外贸易总额为2154亿美元,比上年减少 8.9%,是 40多年来衰退幅度最大的一年。出口额与进口额分别为1106.4亿美元和1047.4美元,比上年减少9.4%和8.5%。全年贸易顺差为59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2.9%,为1984年以来的最低纪录。1998年台湾对外贸易地区结构出现较往年不同的变化:

l、美国仍居台湾贸易伙伴首位,但退居其进口市场第三位。全年台美贸易总额490.68亿美元,美国仍为台最大贸易伙伴。其中台湾对美国出口293.86亿美元,比上年微降0. 6%,占台出口总额的26.6%,比上年升高2.4个百分点,美国仍居台湾出口市场首位;台湾自美国进口额196.82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5.3%,占台进口总额的比重由 20.3%降为 18.8%,略低于欧洲,退居台湾的第三大进口市场。对美贸易顺差为97亿美元,由于自

美进口大幅减少,台对美顺差一改上年衰退状况,大幅增长53.4%,为八年来的最高值。

2、欧盟国家跃居台湾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地区。全年台欧贸易总额为402.8亿美元,欧盟国家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台第二大贸易伙伴。其中对欧出口为196.43亿美元,增长6.7%,是该年台湾出口贸易保传增长的少数地区之一,占台出口总额的的比重升至17 8%,比上年增长2.7个百分点,仍占居出口市场第三位;自欧洲进口为 206.37亿美元,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重升至19. 7%,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台湾第二大进口地区。台湾逆差9.94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减少68.8%。

3、日本退居台湾第三大贸易伙伴,台对日逆差再创新高。台日贸易总额为270.19亿美元,其中对日本出口93.32亿美元,衰退20.2%,比重降为8.4%,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自日本进口 270.19亿美元,衰退2.2%.比重为 25.8%,微升0.4%。对口逆差 176. 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

4、对亚洲地区出日大幅衰退,比重下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台湾对亚洲地区出口减少18.5%,占台湾出口总额比重由上年的50.5%降为 45. 4%。其中对香港(含转口祖国大陆)出口248.4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3.4%,比重为 22.5%,较上年微降 1个百分点,仍居出口市场第二位;对东盟五国出口104.56亿美元,衰退 29.7%,比重力9.5%,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并由上年的贸易顺差转为17. 56亿美元的逆差。受当地货币贬值等因素的影响,台湾自东盟五国、日本及香港的进口均比上年同期略有增加。

  就出口产品结构而言,重化工业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1998年达64.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但出口额较上年衰退7.4%。位居前列的出口产品大多出现衰退,其中居第一位的电子产品出口值为169.1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 6.2%;居第二位的纺织品出口值为145.5亿美元,大幅衰退12.7%;居第三位的资讯通信产品出口值为137.73亿美元。衰退4.6%。纺织品衰退幅度最大,其原因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分别占台湾纺织品出口市场40%和14%的香港及东南亚各国市场出现萎缩。

(三)工业生产小幅增长,高科技产业发展放慢。

  1998年台湾工业增长速度明显趋缓,全年增长率为3.79%,低于上年的7.4%;其中制造业增长3.55%。资讯电子业增速最高,达13. 95%,总产值约397亿美元。受全球资讯产品价格下跌、市场疲软的影响,一些新兴科技产业均表现出增长放缓的趋势。其中半导体产业出现1993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全年产值约为 97. 42亿美元,比上年衰退0.1%。资讯电子业增长率也较上年下降近6个百分点。硬件业全年产值为338亿美元,增长11.9%,为五年来的新低,其中芯片等一些原高盈利产品还首次出现负增长。在套装软件和网络服务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全年资讯软体及服务业产值约为 21. 97亿美元,增长14.3%,但比上年下降8.3个百分点。

  台湾“经济部工业局”1993年开始推动的“软体工业五年发展计划”已进入第二期的第二年,并显现出实质效益,几年来共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达11.79亿元台币,完成产品开发71项。在新兴高科技产业中,光电产业的发展势头最好,全年产值约59. 6亿美元,增长27.2%,但也低于前几年30%以上的平均增长率。传统产业更加不景气,不少行业出现衰退,其中食品饮料业衰退6.52%,工具机、纺织及造纸机械设备等行业的衰退幅度均超过30%。产业不景气导致企业营业收入大幅下降,以有关行业的上市公司为例,其中纺织业较上年下降8.14%、造纸业下降10.32%、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全年房屋建筑业仅增长0.73%。

  (四)外商在台投资减少,台商对外投资增长趋缓。

  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台湾经济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1998年侨外商到台投资金额大幅下降、全年核准讲外投资金额32.95亿美元,比上年大幅下降22.8%,但件数有所增加,共918件,比上年增长34.4%,显示侨外商投资规模趋小。其中外商在台投资(1?11月)金额28.8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8%,件数788件,增长38%;侨商投资金额(1一11月)1.3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5%,件数49件,增长17%。美商居外资来源第一位,且增幅较大,1?11月共投资7.89亿美元,183件,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93%和85%;日商投资则因本国经济不景气而大幅下降,l?11月投资金额4.9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8%,件数212件,增长45%。

  在台外资企业的营业额大多出现衰退,有些撤离台湾。继3月德国拜耳公司宣布放弃高达500亿元台币的在台投资计划后,10月美国波士顿银行总行又宣布结束在台分行业务,成为亚洲金融危机后第一个撤出台湾的外商银行。同时,美国商业银行、美商信孚银行、渣打银行、荷兰荷兴银行、瑞士联合银行、比利时联合银行、法国里昂信贷银行及加拿大皇家银行等在台外商银行分行都有大幅缩编或减少业务的举动。此外,英国吉利产险公司宣布撤资,则成为台湾对外开放保险市场以来第一家撤离的外商保险公司。

  台商对外投资增长趋缓。全年核准对外投资897件,金额32.96亿美元(不含大陆),虽增长18.2%和13.9%,但较上年增长率分别下降 43.3个百分点和19.8个百分点。对外投资行业以金融保险业最多,1一11月累计达16.5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5.7%;其次是电子及电器产品制造业,4.74亿美元,下降5%。对外投资地区主要是英属中美洲、美国、新加坡、泰国及越南等,其中1一11月对英属中美洲和美国投资金额分别为17. 25亿美元和5.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4%和6%。年初台湾企业界在当局“南向政策”的推动下,制定了一些到东南亚国家收购、兼并当地企业的计划,但随着东南亚国家经济、政治形势的恶化,大部分企业都打了退堂鼓,从而使台商对东南亚地区投资除少数国家外,均出现大幅衰退,其中1~11月对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投资的衰退幅度高达78%、74%和67%。

  (五)股市、汇市波动频繁,企业财务危机四起。

  受内外因素影响,全年台湾股汇市出现三次较大的波动。第一次起因于印尼动荡和日元贬值。5月中旬,由于印尼局势动荡,台湾股市一跌跌破9000点与8000点大关。台币汇率由年初的1美元兑32元台币骤贬至34元,受日元大幅贬值影响,6月10日一度跌破35元大关。后在多方干预下,才稍稍平息。第二次起因于8月份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和美国及拉美股市下跌。台湾股市在一个月内大跌1300多点,9月3日股价指数跌至6251点,为1997年初以来的最低点。台币汇率则在34元至35元之间徘徊,直到9月底在台“中央银行”强力拉抬下才重回32元价位。第三次起因于台湾企业财务危机。由此引发了投资者的信心危机,刚刚回升的台湾股市又跌回6700点。12月“三合一”选举后股市连续下滑,31日跌至6418点,与年初相比,股价指数大幅下跌21.6%。汇市则由于美元疲软等因素,自第四季度以来台币一直有升值压力,12月31日台币兑美元的收盘价为32.2: l,已略高于年初的水平。综观全年,台币的平均价位为33.547元兑1美元,比上年平均价位贬值16.6%,这也是11年来的最大贬幅。

  自第四季度起,岛内先后有20多家大型企业出现财务问题,并迅速蔓延为企业财务危机。这是岛内过去历次爆发的企业财务危机中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一次。发生财务危机的企业主要包括万有纸业、瑞联集团、安锋集团、振安钢铁、罗杰建设、东隆五金、国产汽车、禾丰集团、新区群集团、中兴纺织、宏福建设、国扬建设与台中精密机械等政商关系密切的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其跳票或违约交割金额一般达数亿元台币,甚至高达数十亿元台币。企业财务问题的蔓延,引发有关金融票券公司也爆发财务危机,进而转变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岛内接连爆发企业财务危机,实际上是台湾经济自由化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结构性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扩散情况下的反应,台湾舆论及学界普遍认为这是

  岛内出现的“本土性金融危机”。台湾很多企业依靠庞大的政商关系及利用法规漏洞,通过关系企业之间交叉持股,并利用各种方式套取金融机构资金,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大肆进行股票与房地产等投机活动,潜伏着严重的财务问题。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日渐扩散以及台湾经济金融形势转趋严峻,企业潜伏的财务问题就?一暴露,从而酿成“本土性金融风暴”。

(六)财政收支略有好转,但财政问题依然严重。

  1998财政年度(1997.7~1998.6)台湾财政决算实质收支出现小幅盈余。持续多年的财政决算收支暂时转亏为盈,其原因一是控制开支。近年来台当局一直采取紧缩到预算,1998年度财政支出为11899亿元台币,占GNP的14%,为近十年来的最低比例。二是增加收入。全年度超收1000亿元台币左右,其中因股市所增加的证券交易税收入达500亿元台币,公营事业缴库盈余也比预算额高出380亿元台币。但台湾财政状况并未获得根本性改善。赤字仍居高不下、赋税依存度偏低影响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1998年度赋税依存度虽比上年大幅上升近10个百分点,达 64. 4%.但主要来自于不稳定的证券交易税,加之,“两税合一”的实施使年减税额达315亿元台币,未来为加入WTO而调降关税也将造成每年150亿元台币的税收损失,使得1999年度赋税依存度可能会重新降低。

  从1999财政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来看,受岛内景气低迷,股市、房市交易清谈及税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前6个月(1998.7?12月)的赋税收入为6053亿元台币,较上年同期衰退4%.预算达成率仅43.1%,低于上年同期的47.5%、另外,近年来台湾“中央政府”每年的举债规模都在1000亿元台币,1998年度“中央政府”决算债务未偿余额达1.39兆元台币,1999年度将略有上升,由于“精省”后还需承担原“省政府”近7000亿元台币的债务预计2000年度“中央政府”债务余额将高达已3兆元台币,财政负担加重,刚刚有所好转的财政状况将重新面临赤字压力。

  (七)两岸经贸仍有增长,双向交流与合作迈出新步。

  1998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台当局“戒急用思”政策的双重影响,某些方面出现了衰退,但总体上仍有一定发展。

  1、两岸贸易保持了增长势头。据祖国大陆海关统计,全年两岸贸易总额为20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其中自台进口166.3亿美元,增长1.1%,对台出口38.7亿美元,增长13.9%;对台贸易逆差缩减为127.6亿美元,是继上年来的第二次逆差负增长。台湾“经济部”的统计所所不同,自大陆进口保持增长势头,但两岸贸易总额和对大陆出口呈现负增长。两岸的统计向来存在差距,一般而言,货物到达地的统计较能反映真实情况,因此大陆统计的自台进口正增长,比台湾统计的对大陆出口负增长较为客观。

  2、台商对外投资仍关在祖国大陆。据外经贸部统计,全年新批台资企业 2937家,实际利用台资 30.4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55%和人43%,但合同台资金额31.07亿美元,较上年大幅增长10.38%、截止1998年底,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41422个,协议台资金额412.79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力214.2亿美元,居祖国大陆实际利用外资排名由上年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另据台湾统计,全年台商经核准到祖国大陆投资金额15.19亿美元,减少5.9%,件数641件,减少11.95%。年内,台商对投资祖国大陆流通领域、电脑软硬体业、农业、金融证券业等行业兴趣浓厚。

  3、两岸经贸双向交流与合作有一定进展。“两岸科技成果交流研讨会”首度在台北举行,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应邀以学者身份与会,其余还有90余名大陆科技学者、带去246项成果进行交流,并达成一些合作意愿。台湾“中油公司”与祖国大陆海洋石油公司搁置一年多的海上石油勘探合作计划重新启动。此外,“台湾区航太工业同业公会”首次组织五家台湾航大公司参加珠海“98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为进军祖国大陆市场探路。

  1998年,祖国大陆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实现近8%的增长目标,金融形势和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为两岸经贸平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自1月1日起,对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投资项目的进口设备重新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进一步完善保护台胞投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放宽台商人出境限制,简化有关手续等。相反,台湾当局却坚持“戒急用忍”基本原则,继续为两岸经贸发展设置障碍,并把“戒急用忍”的所谓“松绑”作为其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讨价还价的筹码。台湾当局鉴于其推行“戒急用忍”政策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年内不得不对大陆经贸政策的某些具体做法进行了适当调整。

二、台湾当局的主要经济政策

  为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以及应对第四季度出现的企业财务危机,年内台湾当局采取了多项措施,在稳定经济形势的同时,努力刺激经济增长,对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及房、股两市“纤困”。此外还为跨世纪经济发展预作一些规划和安排。

  (一)刺激出口,扩大内需。

  由于出口大幅衰退使经济增长趋缓,台湾当局在5月初制定了“全球拓销方案”,为企业界提供1亿元台币作为输出保险专案资金,组织6200家企业开展100项以上的拓销活动。拓销地区分三大市场:受亚洲金融危机重创的日本、韩国为拓销重点;对受冲击较小的欧美地区,以科技为拓销主轴,带动零组件出口;对具开发潜力的中东欧及中南美等地区,作为新兴市场予以开发。该方案虽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对日与对韩拓销团分别创造近7亿美元和600万美元的订单,但仍未能挽救台湾出口贸易严重衰退的局面。

  与此同时,台湾当局8月份又实施“扩大内需方案”,借大幅追加预算来促进投资和带动经济增长。一是加强公共投资。除加速执行1999年度5334亿元台币的既有预算外,还将追加1074亿元台币,以增大刺激经济的效果。追加部分主要用于交通、水利、环保以及资讯通信基本建设等重大公共建设项目。二是促进民间投资。主要是通过加速法分修订和建立推动机制,来促进制造业大型工程、交通建设、电厂、工业园区、工商综合区等民间投资项目。在台当局的推动下,总投资额达4316亿元台币的台湾南北高速铁路首宗大型BOT工程得以签约。但“扩大内需方案”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仅提升本年台湾经济增长率约0.3个百分点。

  (二)稳定金融,加强监管。

  面对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和岛内股汇市波动,年初以来台湾当局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项措施。l、防堵炒作,打击股汇市的投机活动。如5月份股汇市出现大幅波动时,“中央银行”公布了对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的限制性规定,此后又陆续出台包括禁止销售京罗斯旗下基金、对买汇较多的银行顾客查税等限制措施。2、调降利率,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台湾当局为给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全年三次调降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主要放款利率,同时辅以释出邮政储金等措施。l?11月共释出强力货币近2000亿元台币;货币供给额M2的平均年增长率为8.3%,在台湾“中央银行”预定的6%一12%目标区内。3、采取应急措施,为企业“纤困”。包括协调金融机构帮助资金调度困难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专案贷款等。同时针对企业财务危机引起的股市波动,于11月成立稳定股市专案小组,拟动用2000亿元台币作为股市稳定基金进场护盘。4、健全制度,加强金融监管。年底通过了讨论已久的“金融监理一元化”方案。即在“财政部”设立“金融协调委员会”,负责一般性的金融检查工作,金融专案检查由“中央银行”负责,以明确权责、提高监管效率。

  各种稳定措施短期内虽略有成效,但总体效果不佳。台湾股市下滑没有得到遏制,在1998年全球衰退最严重的股市中居第十二位。房市持续低迷,空置率居高不下。企业财务危机继续蔓延,跳票和企业倒闭时有发生。岛内各界对当局的“经团”措施提出尖锐批评,认为其多是短期性的应急措施,主要维护了大财团和金融机构的利益,缺乏可以彻底扭转危机的有力措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问题。

(三)为跨世纪发展预作安排。

  主要有两项重要安排。一是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台湾当局在1997年把“亚大营运中心”发展重点调整到以科技产业为支柱的“制造中心”上以后,1998年4月又通过了《科技化国家推动方案》。明确提出十年后使台湾成为“亚太高科技制造中心”;到2010年迈入“科技化国家”行列,届时研究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将由目前的1.85%左右提高到刚,大学以上的研究人才由4万余人上升到7.5万人。二是谋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5月份,台湾召开“能源会议”,全面检讨能源政策和产业政策。未来将从改变能源供给结构和推动节能、提高能源效率着手,同时通过实施二氧化碳排放量配额等办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在2020年制造业结构中,传统产业占20%、基础产业占26%、技术密集产业占54%;与目前相比,传统产业将下降4.3个百分点,石化、钢铁等基础产业将大幅降低10.6个百分点,而技术密集产业则提高14.9个百分点。

  此外,为团应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形势变化,台湾当局对“亚太营运中心”的具体做法进行了适当调整,其中有些措施将放慢脚步,有些措施将加速推动。为此,7月4日“经济部”提出《发展台湾成为亚太制造中心推动计划》,将加强推动资讯、生物科技、航太等高科技产业发展,预计2000年,台湾制造业产值将达3000亿美元,其中技术密集工业产值将占40%。

三、1999年台湾经济展望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台湾经济于1998年提前进入其第九个经济循环的衰退期,预计这种状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台湾官方与民间对1999年经济前景均不表乐观。在上年底各研究机构对新一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中,“中华经济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和“台湾综合研究院”的预测值分别为 4.92%、4.88%和 5.08%,与上年持平或略低于上年;“台湾经济研究院”的预测值原5.4%为最高,但后来又下调到5.01%。台湾“经建会”和“行政院主计处”两个官方机构预订目标分别为5.5%和5.24%,这是历年台湾经济计划中少有的低于训的增长指标。各方对新一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不高,主要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仍令人难以乐观。

  首先,出口难望大幅回升,无法有效带动经济增长。一般认为,亚洲金融危机虽趋于平稳,但世界经济仍将低速增长。目前虽然存在一些刺激全球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但分居台湾出口、进口市场首位的美国和日本却有经济低迷的隐忧。预计1999年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可能较上年降低。日本经济也很难有大的起色。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均处于调整阶段,不会有明显复苏。因此1999年台湾对外贸易的衰退趋势虽有可能得到遏制,但增长不会大理想。

  其次,岛内投资与消费增长也不容乐观,尤其是民间投资可能会低于预期。民间投资大宗是高速铁路和民营电厂,但目前已有许多和高速铁路配套的厂商因财务问题而退出,多家申请建设电厂的民营企业也计划缩小规模或延缓建设,这将使台湾当局的“扩大内需方案”打折扣。估计“政府投资”也很难达到预订的目标。

  为摆脱困境,提振新一年经济景气,台湾当局在“扩大内需方案”实施不到四个月,又于岁末年初密集出台各种“方案”。年底推出所谓“综合纾困方案”,为企业提供1200亿元台币的专案纾困资金。接着又出台多项为建筑业纾困的方案,提供贷款达1500亿元台币。此外,当局还于1999年2月提出“强化经济体质方案”,从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协助中小企业发展、改进金融制度、推动企业再造、健全住宅及土地管理政策、规范投资审议流程及权责、改进劳动法制等七个方面采取措施,准备将扭转危机的措施由短期改为长期。但迫于年初发生新一波企业财务危机和来自大财团的压力,在最后的政策形成上还是加入了很多维护大财团与金融机构利益的短期措施,如大幅降低存款准备率、降低银行业营业税税率、大幅提高外资投入岛内任一公司股票的比率、拟调降证券交易税等。这样,虽暂时有利于稳定金融形势,但很可能为台湾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埋下隐患。

  总的看来,1999年台湾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形势依然严峻,台当局高层人士称,该年“台湾经济问题多于政治问题”、2月初“行政院”主计处已将全年经济增长预测值调降至4.74%。如果亚太经济缓慢复苏和台湾当局各项措施有所成效,台湾经济增长可望与上年持平或略好于上年。但如果外部环境恶化或岛内企业财务危机得不到遏制,台湾经济增长继续下滑甚至爆发全面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