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1997年台湾经济回顾 -- foundera

共:💬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1997年台湾经济回顾

1997年,在猪口蹄疫和亚洲金融风暴等意外事件的冲击下,台湾金融市场和外贸受到了一定影响,但由于岛内投资和消费增长较快的带动,经济增长率(GDP)达到原订6.72%的指标。预计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后遗症的影响,台湾经济增长将低于1997年的增长水平。发展概况与特点

  1997年台湾经济总体发展状况尚可,大致呈现金融层面波动较大,而生产层面较为稳定,内(需)热外(需)温的特点。

(一)总体经济保持了相对高增长和低物价的稳健发展。

  在上年第四季度经济开始复苏的基础上,1997年台湾经济增长较为平稳,四个季度的增长率分别是6.89%、6.34%、6.9%和6.7%,从而实现了全年经济增长6.7%的原订指标,实际上达到6.81%,不仅在亚洲“四小龙”中名列榜首,在亚洲也排名第二。人均GDP为13,490美元,较上年增长5.61%。消费物价上涨率为0.9%,为近十年来最低,失业率维持在2.72%的相对低水平上,全年股价加权指数上扬18%。台湾经济之所以能够在年初猪口蹄疫事件和年中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其经济基本面较为正常。国际收支经常帐近十年来持续顺差,外债仅有1亿美元,外汇存底年中曾高达900亿美元,金融市场开放较为谨慎,外资占台湾股市的比重仅3%,外资最多日交易量仅占其股市日交易量的1.4%,这就使得国际金融投机商机炒作的机会不大。二是岛内投资增长较快。台湾在前两年经历了泡沫经济所导致的不景气后,1996年下半年经济开始进入复苏阶段,在高科技产业和一系列大型工程项目带动下,岛内投资增长较快,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2.63%,较上年增长11个百分点,政府投资和公营事业投资则从上年的负增长分别提升至 6.18%和 5.83%,这为台湾避免被卷入亚洲金融危机漩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外贸易增长缓慢且顺差大幅下降。

  由于1997年世界经济景气好转,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及拉美国家经济持续上扬,台湾对外贸易总体上摆脱了上年不景气的阴影,但其间受猪口蹄疫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势头尤其是出口增长势头受挫,如 1?11月,对日本出口由于动植物加工品出口的大幅滑落而出现13.6%的负增长,对东盟国家贸易顺差也因出口减缓而出现30.3%的负增长。据台湾“经济部贸易局”的统计,1997年台湾进出贸易为总额2,365.2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87%,其中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为1,144.37亿美元和1,220.91亿美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2.99%和5.26%,全年贸易顺差为76.54亿美元,较上年顺差147.04亿美元减少了70.5亿美元。至12月底,台湾外汇存底为835.02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三。1997年台湾对外贸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美贸易顺差首次出现负增长,对日贸易逆差继续扩大。1997年台湾对美国出口增长10.01%,而从美国进口却增长了16.37%,因而台湾对美贸易顺差多年以来首次出现8.29%的负增长,顺差额仅为63.23亿美元,较上年的68.94亿美元减少了5.71亿美元。同期,台湾对日本贸易逆差为 173.21亿美元,较上年的 137.98亿美元增加了 35.23亿美元,增长率高达25.53%。

  2.出口贸易以亚洲地区为主,进口贸易则以发达国家为主。1997年台湾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排名分别是:美国、香港(含转口祖国大陆)、东盟国家、欧盟国家和日本,它们占台湾总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24.2%、23.2%、14.46%、14.0%和9.7%,尽管美国仍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但台湾的出口重心已从欧美移至亚洲地区,台湾对亚洲地区的出口比重远远高于对欧美的出口比重。同期,台湾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的排名分别是:日本、美国、欧盟国家、东盟国家和韩国,它们占台湾总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25.5%、20.1%、15.4%、11.8%和4.4%,日本仍为台湾第一大进口市场,而台湾从日本、美国和欧盟三个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61.0%,其中主要是投资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表明台湾对发达国家技术依赖程度较大。

  3.电子、资讯等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在台湾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产品出口额为1,195. 22亿美元,占总出口比重为97.91%。农产及其加工品出口额为25.51亿美元,占总出口的比重为2.08%。与上年同期相比,工业产品出口增长6.3%,而农产品出口为19%的负增长。在工业产品中,重化工业产品比重达62.83%,较上年同期增长9.6%,其中电子、资讯和通信产品为出口大宗且增长幅度最大,电子、资讯和通信产品合计占出口总额的32.8%,分别较上年增长15.64%和12.44%,这表明电子资讯产业已成为台湾的主导产业。

  4.进口全面高增长。按进口贸易结构分,1997年台湾资本设备、农工原料和消费品三大类进口分别出现18.47%、9.19%和16.29%的高速增长。在三大类进口商品中,农工原料仍高居榜首,进口额为771.31亿美元,其余依次为资本设备217.46亿美元、消费品155.58亿美元,分别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67.4%、19.0%和13.59%。农工原料进口仍高居榜首与台湾资源贫乏有关,这一状况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都将难以改变,资本设备进口增长最高则与投资势头旺盛不无关系,而消费品进口增长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台湾当局向美、法等国订购的战机和军舰集中在1997年交货付款。

  (三)高科技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1997年,在台湾当局提出把台湾建成“科技岛”的方针政策推动下,台湾高科技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资讯电子业仍是台湾高科技产业中的排头兵,全年产值为35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19.7%,其中电脑网路产值增长10.9%,通讯产业由于交换机大幅衰退仅增0.5%,而软体及服务业则增长了22.6%。在资讯电子诸多产品中,监视器、主机板、电源供应器、桌上型扫描器、掌上型扫描器、键盘、滑鼠、机壳、集线器和数据机等十项产品的产值仍居世界首位。资讯电子业的出口额约占台湾制造业出口总额的35%,高居各类出口产品的首位。

  在继续保持资讯电子业(PC)生产及市场占有率优势的同时,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还与美国网威(Novell)公司联合成立台湾网路技术发展中心,使台湾在岛内可获信息产品认证权,以加快信息产品开发和上市的步伐,逐渐由目前以“代工”(OEM)方式为主向自行研发制造为主方面转变,提高台湾资讯电子产业的自主性。同时,台“经济部工业局”制定了“培养小微软计划”,加强半导体(IC)业的研发生产能力,以世界最先进的0.25微米晶片和中文软体为主攻方向,拟在2000年之前培养20家在国际上具有“专长领域竞争力”的台湾软体公司。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台湾当局将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科技与航太工业也列为重点发展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对科技园区的新的规划布局,使台湾将形成北、中、南三大核心科学园区为主干,拥有多个技术性工业园区的科技岛格局。同时,通过减免税收和向民间开放“国家实验室”等措施,积极鼓励民间参与发展高科技产业。在官方的推动下,民间企业出现了投资科技产业的热潮,如台积电、联电、华邦等8家企业宣布投资1.6万亿元台币,建立8座8英寸和20座12英寸晶圆生产线。科技产业投资热潮又带动了股市科技股的大幅上扬,从而刺激了相当一部份传统产业转投资科技产业,如统一集团、远东集团等都制定了庞大的科技产业投资计划。

(四)金融业发展有惊无险

  7月初由泰国引发而迅速蔓延至整个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对台湾的汇市和股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方面,受东南亚各国货币纷纷贬值的影响,台湾外汇市场于7月中旬出现了强烈的台币贬值预期心理,岛内大量厂商进入汇市买汇以保值,投资台湾股市的外资也因担心台币贬值导致获利缩水甚至亏损,纷纷汇出资金。同时,一些外国投机商伺机炒作汇率的意向也非常明显,对台湾汇市形成了几波冲击。台币兑美元的汇率从7月28日27.9元兑1美元逐渐下贬至11月的31元兑1美元。另一方面,在汇率贬值压力之下,由于汇率的变动及台当局干预的影响,又造成市场资金趋紧,短期利率攀升,股市受到资金动态抽离的影响,于9月初开始大幅下跌,股市加权指数从10,200点跌至10月初的8,380点左右,然后围绕8,000点左右上下波动。

  为减轻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避免台湾可能出现的危机,台湾当局相继动用了约9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进入外汇市场护盘,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为股市注入大量护盘资金的财政金融措施。这些措施对遏制金融情势的急剧恶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关键因素是台湾经济的基本面较东南亚国家健康,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加之国际社会的干预使亚洲金融危机的恶化趋势得到控制,台湾才免于被拖下水的灾难。1997年12月31日,台币兑美元的收盘价为32.6:1,全年贬值幅度为18.72%;股市收盘指数为8,187. 27点,全年股市指数上涨18.08%,与东南亚国家和韩国汇率平均贬幅高达35%左右和股市一蹶不振的情况相比较,1997年的台湾金融状况还算不错。

  (五)侨外商在台湾投资大幅增长,台商对外投资仍较活跃。

  鉴于上年侨外商在台湾投资出现负增长的情况,1997年台湾当局在侨外商投资政策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如大幅放宽侨外投资出资形式、转投资、投资股市上限等限制及简化投资审批程序等,使得侨外投资有较大的增长。据台湾“经济部”统计,1997年侨外商在台投资件数为683件,投资金额为42.66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36.6%和73.4%。从投资结构来看,侨外商在台投资以电子电器、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国际贸易为主,合计约占整个侨外投资的70%以上。

  1997年台湾“经济部投审会”核准的对外投资(不包括对祖国大陆投资)件数为759件,投资金额为28.93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1.48%和33.62%。台商在海外的投资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业(以控股公司为主)、电子资讯业、国际贸易、运输业和服务业,主要投资地是维京群岛、美国、新加坡、巴拿马及香港.台商在这些地区的投资约占对外投资总额的78%。

  (六)对外经贸关系发展不尽人意。

  纵观1997年台湾对外经济活动,台湾当局主导的“经贸外交”成效不大。为了巩固台湾在中南美洲的“邦交”,1997年台湾“经贸外交”重点放在中南美洲上。台当局利用巴拿马急于开发运河工业区的机会,9月份由李登辉亲自率领包括大量工商界人士在内的代表团出访巴拿马等中南美国家,掀起了对中南美洲的“经贸外交”攻势,承诺向巴拿马运河改造工程进行融资,与中南美洲五国签定了经贸合作协定,并向新成立的中美洲发展基金输入80%的资金,等等。台湾在中南美洲的“经贸外交”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际上收效甚微。一方面,台湾并没有得到它所期待的政治效益,中南美洲国家在联合国为鼓吹台湾加入联合国的声音比往年减弱。另一方面,台湾民间企业对当局鼓动的中南美洲投资反应冷淡,就连一贯紧跟当局的张荣发也借故没有随李登辉前往巴拿马,结果是真正加大对中南美洲投资的寥寥无几。同样,台湾与南非、柬埔寨等国的经贸关系也因政治缘故遭到重创。当然,在一些真正具有一定经济合作基础的方面,台湾对外经济合作关系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如鉴于台湾海外投资规模逐渐扩大的现实,经合组织(OECD)首次派员到台邀请台湾签署多边投资保证协定,这无疑将加强台湾与经合组织的联系。另外,台湾与德国、新加坡恢复了部长级的经济合作商谈,与美国波音公司签定了长期生产合作备忘录,由台湾汉翔公司与波音公司合作生产600架MD?95客机尾段;与加拿大CS公司签定了建立联合进行海外石油勘探的策略联盟协议。

  (七)财政状况仍未走出困境。

  近年来,由于资本利得免税项目过多、土地增值税未能按市价计和社会福利支出不断扩大,台湾财政赤字也不断增大,这一状况在1997财政年度也未得到改善。据台湾“行政院”统计处公布的数据,1997财政年度赤字达6,100亿元台币,较上一财政年度赤字增长了52,5%,财政支出的赋税依存度仅有54.8%,亦即每100元的财政支出中只有54.8元来自税收,其余部份要靠举债、出售“国有”资产或赊借等办法来支付。1997财政年度如此之大的财政收支短差,创下了历史最低记录。为弥补入不敷出的财政短缺,1997财政年度台湾发行公债1,173亿元台币,累积至1997年7月,台湾尚未偿还的公债余额已高达23,200亿元台币,未来几年将是偿还债息的高峰期。自7月1日进入1998财政年度后,由于台湾公营事业民营化的释股步伐加快,以及台湾经济景气不衰,证券交易税、土地税、所得税和营业税都有所增加,1998财政年度第一季度税收较上年度同期增长了21.6%,多少给长期不佳的财政状况带来了一点缓解气氛,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背负巨额债务并面对着经济发展前景不确定因素很多的台湾财政也并非短期内能得到根本改善。

  (八)两岸经贸发展阻力重重。

  1、祖国大陆税收政策的调整使台商投资面临调整。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祖国大陆于年初对外资减免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对外资企业进口办公设备的免税。由于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多属于中小企业,取消进口设备免税增加了成本负担,导致这类投资的萎缩,台商必须进行加大投资规模和提升投资产业技术层次的调整,才能适应祖国大陆投资环境的变化及获得更大的市场利益。这种变化和调整完全是经济规律使然,其间出现暂时的波动也是正常的。从台商近年来在祖国大陆投资项目规模不断增大的趋势来看,台商在市场竞争规律的引导下正在自觉地进行调整,可以说台商投资发展势头并未因祖国大陆税收政策调整而减弱,台湾诸多有关民意调查也显示,祖国大陆市场的获利前景仍为广大台商看好。

  2、台湾当局的政策严重干扰和破坏了两岸经贸发展势头。出于顽固坚持分裂中国的政治需要,1997年台湾当局进一步推行其“戒急用忍”的大陆经贸政策,于7月15日实施重新制定的《企业对大陆地区投资审查办法》,严格禁止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保险业等项目,并限制单一投资项目的金额不得超过5,000万美元,对台湾股票上市企业赴祖国大陆投资制定了“投资金额累退制”的规定,即资产净值越大的企业到祖国大陆投资累计金额比例越低。同时,要求所谓“违规”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台商向当局“自首”登记,否则一经查出将进行100?500万元台币的处罚。显然,台湾当局上述一系列政策,旨在阻止台商在祖国大陆进行投资规模和层次的调整,并且公开阻止了台塑、统一等大企业在祖国大陆的大型投资案,这必然导致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增长的减缓。

  当然,台湾当局倒行逆施的大陆经贸政策是不得人心的,岛内广大工商界人士已对当局“戒急用忍”的政策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如果台湾当局一意孤行,在台湾工商界经济利益遭受损失的同时,台湾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负面影响。因此,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两岸经贸交流难免出现间或的曲折波动,但其继续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二、经济政策的调整

  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台湾当局在“亚太营运中心”发展规划、公营事业民营化、税收等方面进行了具 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政策调整。

  (一)把“亚太营运中心”发展重点调整到“制造中心”上。

  由于“亚太营运中心”第一发展阶段进展缓慢,台湾当局在1997年7月开始的第二发展阶段,对整个发展目标作出了重大调整,改变原来并列发展“六大中心”的策略,提出以“制造中心”为核心,发展台湾成为科技岛的亚太营运中心新构想。同时,确定以信息、生物科技和航太等新兴科技产业为“制造中心”的支柱产业;以民营企业为发展科技产业的主导力量;以科技产业(园区)南移推动科技岛的形成。为此,台湾当局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民间参与发展科技产业的政策,对加强中南部地区的科技产业部局进行了资源配置的规划。台湾当局通过“把亚太营运中心”的重点调整到制造业上来,使之从偏重国际化服务功能转变为以岛内投资建设为主,以改变近几年来岛内投资意愿不振的状况,同时也含有削弱“亚太营运中心”与两岸经贸的关联性,遏制台湾经济对祖国大陆日益增大的依赖趋势的用意。

  (二)以“全民释股”加速“公营事业”民营化步伐。

  台湾自1989年推动“公营企业”民营化以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成效不彰,民营化进度远远落后于原订计划,给日益恶化的财政造成很大负担,阻碍了经济自由化的发展,并不断遭致社会舆论的压力。因此,在1996年底“国发会”上各党派达成加速“公营事业”民营化决议基础上,1997年台湾当局改进了“公营事业”民营化的释股方式,以全民释股方式避免以往大财团大量收购股权来垄断公营资产的倾向,并规定“公库”必须购买一股特别股,以此享有否决或限制企业重大事项的10大特别权利。同时,为确保攸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的公共服务性,如港务局、航空站、高速铁路、铁路局等,实行公有民营的方式来提高经营效益。为了避免加速民营化可能对生产性投资产生资金排挤效应,台湾当局出台了股权出售多样化的规定来减轻资本市场压力。这些政策措施对调动民间参与“公营事业”民营化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实行“两税合一”的税制改革,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

  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台当局提出了“建立低赋税无障碍投资环境”的政策目标,并为此制定了“两税合一”的税制改革方案。该在年底获得“立法院”通过,并于1998年1月开始实施。所谓“两税合一”即企业缴纳的营利所得税,在企业股东缴纳分配盈余的综合所得税时可扣抵应缴纳的综合所得税,企业每一年度的盈余未作分配部份,将加征10%的营利所得税,如对盈余未作分配部份进行再分配时,同样可由股东扣抵这部份已缴纳的10%的所得税。“两税合一”的税制改革主要是解决营利所得税和综合所得税重复课税的问题,新的税制与发达国家的税制相衔接,大大减轻了企业经营成本负担,有利于提升岛内厂商和外资的投资意愿。据台湾“财政部”估算,实施“两税合一”的第一年,对台湾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可达到0.25%,五年后的贡献度将达到2%。

  三、1998年台湾经济展望

  展望1998年台湾经济发展趋势,台湾不同部门作出了不同的增长预估,最高者为台湾“经建会”的6.7%,最低者是台湾“中央银行”的6.2%,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估则在6%以下。从台湾内部因素来看,“行政院主计处”19 9 7年11月公布显示的景气信号仍呈绿灯,景气领先指标综合指数达到了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准,根据经济景气循环一般规律,这表明台湾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可维持正常水平。但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缘故,国际经济环境是影响台湾1998年经济发展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考量因素。

  如果亚洲金融危机在1998年进一步恶化,台湾经济无疑要受到更大牵连,其结果就难以预料了。当然,从目前的情势来看,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组织的援助,以及有关各国的协调和互助,亚洲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在减小。但是,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1998年台湾经济发展有着难以令人乐观的重大影响,正象台湾“经济部长”王志刚所言,“未来将是辛苦的一年”。

  首先,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增长都将减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于1997年底降低了对199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将1997年10月公布的4.3%的平均增长率下调至3.5%。台湾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世界经济增长的减缓势必也将影响它的经济增长。

  其次,东南亚国家经济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致使这些国家的购买力大为降低,台湾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难免因此大减。同时,由于东南亚国家货币已大幅贬值,这也会使台湾出口欧美市场的竞争力受到一定程度削弱。日本、韩国的经济不景气状况也将对台湾产生类似的影响。而台币1997年下半年以来的贬值,无疑将导致1998年进口的增长。

  当然,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也存在一些机会,即由于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所连带的生产成本下降,对台湾增加对该国家的投资尤其是生产外销产品的投资有利。

  因此,台湾经济在1998年最大的忧患是出口增长的减缓或停滞,外贸顺差的进一步减少,受其影响台湾经济很难达到1997年的增长水平,其增长率将大致在5.5%一6.5%之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