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中文诗歌何处去? -- 九霄环珮

共:💬43 🌺2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中文诗歌何处去?

任何事情都是在演进的,良性的文艺演进应该既根植于历史,又不重复历史,既是民族的,又不是固步自封的,既要学习外部文化,又不是全盘照搬。到底应该怎样,我也真不知道。我这里只是说说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感想”。

从诗歌这个专门领域来说,我个人期待的是诗歌和戏剧的结合。诗剧在中外都不是新鲜事物。莎翁戏剧实际上就是诗剧,是采用所谓素体诗(blank verse)的形式写的,强调音步的格律而在韵律上放开。而《浮士德》则形式多样,在韵律上比较讲究一些。中国元明清戏剧,其中优秀的,比如《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等其实也是优秀的诗剧,但是比较注重“调”,这是从”词“继承而来的,带有强烈的音乐性。

那么有关诗剧这一话题随之产生的一个问题是,诗剧其实也是过去的代表事物,是否属于当下呢?作为我个人,我期待中文的无调诗剧,但是个人的期待是否符合时代的潮流,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觉得也不是绝对不可能,因为我认为诗剧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其中一个有待挖掘的地方在于“无调”诗剧,元明清戏曲之所以叫“曲”就因为它们是有调的。无调的诗剧似乎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与无调诗剧有关的并得到发展的是话剧,话剧目前还是比较活跃的,但话剧毕竟不是诗剧。

在这里,我们谈到有调的戏剧(谓之戏曲)和无调的戏剧,一个是唱的,一个是读/念的。那么哪一种是高级形式?我信奉的哲学认为事物有从低级向高级运动发展的趋势。如果,有调戏剧比无调戏剧高级,那么简单地认为有调戏剧将会发展成为无调戏剧那无疑是违背这一哲学性规律的。一方面,有调戏剧确实比无调戏剧高级,高级的地方在于前者比后者在文学中揉合更多的其它艺术形式。两者都可以揉合简单的视觉艺术,但前者无疑增添了音乐形式,所以是更综合、更复杂、也更有观赏性。可是,问题的另一面在于,有调戏剧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它曾经的长处在今天如果说不是一个累赘的话,至少不能算是一个特别的惊喜,因为文、像、音的综合艺术已经找到新的表达形式:影视。戏曲中的调对文学的自由创作反而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而无调戏剧却是当今的潮流,问题只是无调戏剧之中诗剧可以占据多少地位。

另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是所谓史诗。史诗与诗剧的共同点在于长度和复杂度,都是超长诗。史诗在世界范围内曾经是很辉煌的,《荷马史诗》和《神曲》就是明证。然而,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产生过史诗这一题材。这么说是从单个作品来看的。如果从诗人/诗集来看的话,那么一本杜诗集整体上也带有一定的史诗特征,而一本陶集也带有一定的史诗特征。杜诗集的史诗特征在于国家/社会的历史,而陶集的史诗特征在于作者个人的心路历史。换句话说,杜诗的相当数量是记录了社会,而陶诗的几乎全部都在记录自己的内心。相比这两人,其他诗人更多记录了山山水水,交际酬和,很少有在记录社会或者个人内心方面的质和量以及纯粹性上面同时比得上杜陶二人。

在单个作品上,《离骚》值得我们考虑是否可以称为史诗,或者带有一定史诗特征。一般认为《离骚》是中国最长最优秀也是影响最深远的抒情诗。因为《离骚》在内容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作者心路历程,有跨度,按照我个人对史诗比较宽松的划分(史诗一般在内容上侧重英雄人物和神话事件等等。我在划分史诗方面看重长度、跨度、广度与复杂度),我觉得《离骚》带有一定的史诗特征,但毕竟不是史诗。另一个作品《胡笳十八拍》在抒情之外具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有跨度(纵跨蔡文姬的半生),但是长度上、广度和复杂度也还不够。除此之外的长诗《琵琶行》当然也不能算史诗。其它的比较长的叙事诗中国古代其实也有不少,但都很难算上史诗著作。谈论史诗,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史诗已经是过时的形式吗?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不过,九十年代Derek Walcott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史诗著作Omeros。

谈到这里,有必要提一下诗歌的常规分类方式。一般来讲,诗歌可以分为三类,前面提到的诗剧(dramatic poetry)和史诗(epic poetry)是其中两大类。第三类则是中国人更加熟悉的抒情诗(Lyric poetry)。抒情诗一般比较短小。中国古诗基本都是这一类,在这一方面得到了极端充分的发展。抒情诗有时候是配乐从而可以演唱的,这一点也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事实上,当一个中国人谈论诗歌时,一般他说的就是这一类所谓抒情诗歌。我在前面,把中国的戏曲归为诗剧,实际上,中国的戏曲既带有戏剧特征也带有抒情特征。故事性、戏剧性只是中国戏曲的一个方面,每个角色的每一段唱腔基本上也是一首抒情诗。从单纯艺术上来说,中国的传统戏曲确实是非常精致的艺术。

我所期望的诗剧和史诗在现当代中国都没有得到发展,然而抒情诗方面还是有所发展的。五四至今,除了若干文人创作的新诗之外,不能忽视大量歌曲中的歌词。从整体上来看,歌曲中的歌词在艺术上比较粗糙,甚至浅薄庸俗,但不能否认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代表,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那就是我》,《教我如何不想她》,这些例子太多了,中文流行歌曲方面罗大佑也有不俗的表现。如果从诗歌艺术的角度去评价这些歌词的话,那么这些歌词一方面确实是很不错的,但是主要特点还是“通俗”。当代歌词其实是自古以来诗歌自然发展的结果。最初的诗是唱的,最初的词是唱的,现在的歌曲已经作为音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诗歌在歌曲的歌词方面应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看得更广一点,歌剧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近几年,朗诵诗有所兴起,比较瞩目的例子是在春晚登台的民工子女上学题材,雪灾题材,估计今年铁定还有地震题材。几天前也看到有视频播放一个班级的小学生歌颂中国2008的朗诵诗。这些诗歌,除了都是采用朗诵诗这一表现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反映社会热点,是现实主义题材。说实话,看到朗诵诗的兴起,我个人是比较高兴的,同时,也希望这些诗歌更加关注现实,可以赞颂,但不要只懂得赞颂,我不希望朗诵诗发展为赞美诗。

谈到现实主义,我们自然会想到浪漫主义,甚至魔幻主义,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等等各种风格。现在写魔幻/玄幻小说的网络写手很多,其实魔幻诗歌何尝不是可以尝试的领域?依我看,《浮士德》就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诗剧。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无数的题材,现当代中国更有无数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值得人们思考和描绘。不管是诗剧、史诗、还是抒情诗,我们有广阔的空间大有可为。我在这里想强调和提醒的是,在我们谈论、创作和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唐诗、宋词、楚辞、诗经;也不要把自己局限在风花雪月、山山水水、你唱我和;

最后,回到我在标题上提的问题:中文诗歌何处去?我的答案很简单:哪里都可以去!

关键词(Tags): #九霄诗话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