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就达雅兄的备战经济说几句,兼及改革三十年(窘给大家道歉) -- 葡萄

共:💬914 🌺2329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说几个事实吧

大跃进是1958年到1960年时候的事情。所以你把1951-1957年,1962年到1965年与毛泽东截然分开。

毛泽东是在1953年开始把领导工作分为一线和二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开始准备退居二线。而这为高饶事件这个建国之后第一次党内斗争埋下了伏笔。

不过,毛主席第一次反反冒进是在1956年,当时周恩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草案第三次修改时,把多快好省去掉。一年后被毛泽东严厉批评。

而到1958年11月9日,毛泽东关于商品经济讲话毛泽东在会上多次批评刘少奇和陈伯达等人主张取消商品经济的错误观点。

相关连接如下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0746

再下面能说的就是,1959年开始,主持一线工作的是当时刚担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这之后刘少奇在3年多的时间里,对国家工作尤其是经济工作的影响难道都是摆设么。还有,当时在人民日报积极鼓吹的主要负责人都是谁。

毛泽东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

再有你提到了东北经验。解放战争期间,军队补给很大程度上靠缴获。这样的缴获,可以从大军进入东北时候连日本山炮都配备不齐,到攻占锦州的时候东野已经开始动用装备152重炮纵队来说明当时缴获之丰了。可到了和平年代,除了对外的朝鲜战争多有缴获之外,其他历次对外冲突难以获得国内战争时代那样的缴获便利。更不要说能有效补给军需。所以在这个时候,只有依靠中国自身的工业生产能力来补给。你说的东北经验首先在军事上不成立。再说东北当时是什么基础?就说铁路吧,一直到文革结束,日占时期留下的铁路支撑了东北铁路的70%,而东北尽管在苏占时期掠夺了大半的机械设备以充战争赔偿。但是,东北的工业农业底子尤其是重工业家底几乎就是当时中国重工业的全部。拿东北推全国,实在不合适。要全国除去东北地区以外的工业化平均水平能及东北1/3,那中国在抗战就不会熟的那么惨。还有,在三线建设之前,中国70%的经济建设都维持东北和东南沿海。除了在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工程上对中西部地区有所倾斜外,在当时根本无法实际有效改变东重西轻的经济布局。而这些,直到三线建设开始才有所改变。

说到三线,我觉得你在一个基本思路上出现了混乱,有点为变而变。1964年,4月25日,来自总参的一份报告最终拉开了三线工程的实施。在文革的时候一直有个宣传口径在今天已经看不到,或者说几乎已经没有人想起来了,这个就是当时所谓的:两条路线的斗争。

毛泽东和刘少奇的斗争,是路线斗争。这个路线斗争的分歧之一就是对苏联的政策。你与其纠缠,三线在刘少奇主持下建设的好不好,还不如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和苏联能不能走向全面分裂。没有走向中苏全面分裂的中国还需要不需要在在国民经济刚从三年自然灾害恢复过来的时候(绝对不是你拍脑袋想的所谓很好那样),搞全面备战的三线建设。说到底,有毛的政策路线在就有大三线,而如果把毛换上了刘,三线的建设只会缩水不会扩大。而刘会把当时的经历更多的花费在国民经济建设上,花费在建设特权官僚阶层维持统治稳定上。而由此带来的种种的中国战略及服从相关战略的走向的国家建设,毛和刘有截然不同的的认识和选择。

最后,说到到人才,不能不说你提的是一个老调子。说到底,这样的思想根源来自一种传统儒家文化中对体力劳动者的轻蔑态度。但是,就和儒家文明所主导的农业文明在工业文明面前被轻易摧毁一样。一群由少数高高在上知识精英主宰着决大多数文盲的社会构成是无法成就一个工业化的国家的。这样的不同实践,在印度这样一个从建国一开始就在教育上就比中国投入占GDP比例更多的重视,更多的倾斜在高等教育上而造就了至今40%的文盲率中。很实际的说,在60年代前,中国的识字率还维持在40%,到1980年中国的识字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而中国,也正是沿着先普及小学,再普及初中,最后在高中入学率达到特定指标后全面启动大学扩招的。在中国,对于统治者来说,需要的始终是吃苦耐劳的识字劳动力来推进他们的工业化,而不是自视甚高自认为凌驾在众生之上的所谓知识精英上,那些人直到今天依旧无法进入土共的领导核心中去。如此罢了。

至于你说的很不屑的老毛的那点什么自己的东西,不过是靠自力更生获得一个和美苏一样平起平做的大国地位。在我以及很多朋友看来,这是中国崛起的基础,是中国今天能不受干扰和平发展的基础,这些都是在1840-1945年中国不断遭遇外来入侵受到惨重损失的教训换来的经验。为这个目标,我还有我很多朋友的父辈们走在哪里都是无缘无悔的。即使象我父亲那样政审的帽子直到1989年才摘掉,但是作为一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能够靠自己的努力读上清华是他一生的骄傲。我父亲说的很明白,如果在解放前,父亲当时的家庭情况是连小学都读不起的。

毛泽东不是神,但是他为中国这个大国的崛起做出的贡献是谁特替代不了的。中国为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的确付出了很多代价,甚至是很惨痛的代价。但是,同时代一个人口过亿,从一个文盲率35%的农业国基本在60年实现到工业国跨越的国家,就只有中国一个。

对毛泽东的认识,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对中国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国家的认识,是一个对如何实现中国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国家的认识以及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屁股找答案好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