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无刺的玫瑰——保加利亚的历史 -- 生命之歌

共:💬76 🌺30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三节 阿提拉帝国(未完)

在我们进入正题前先讲一个故事:在公元349年,有一些猎人已经很久没有抓到猎物了。为了得到肉类,他们就走出了他们部落的领地,来到一片荒凉的沼泽地。这块沼泽地今天叫做“黑海沿岸低地”,在那个时候这里要比现在大的多,住在两边的人类都把这里看作是大地的尽头。这些猎人到了这块沼泽地,看到了不远处有一只银色的雄鹿,它正在沼泽地边吃草。已经饥肠辘辘的猎人发现它后立刻就追了上去,不料这只鹿也发现了他们,立刻就往沼泽地的方向逃去了。这些猎人知道,这只鹿已经没多少力气了,只要追下去就一定能追上。可是他们见到这只鹿逃进了大沼泽地,也让他们很害怕,因为进入这个地方的人没有一个曾经活着回来。不过饥饿还是战胜了恐惧,猎人们也跟着雄鹿进了沼泽地,他们在一路上都插下了标志,以防回不来。他们一直追了一天,但却总也追不上。等夜色慢慢降临时,他们突然发觉自己脚下的土地已经变得坚硬,而雄鹿也不知去向了。他们已经走出了沼泽地,前面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草原。从此以后,这些猎人的部落就一个个的越过了沼泽,进入了这块“新大陆”,他们将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部落就是我们在西方史籍中经常看到的匈人,是他们造成了欧洲的民族大迁徙,也促成了罗马帝国的彻底崩溃。那么这些人的来源到底是怎么样呢?其实这个问题大家已经探讨了上千年,但一直没有一个定论。笔者认为他们不是匈奴人,而是由多种民族混合的,其中也可能有10%以下的匈奴血统,原因是在大草原上不可能有一个民族是纯种的。

首先,关于欧亚古书的记载。在罗马史中很早就有关于匈人的记载,公元2世纪左右曾有一个民族在黑海北岸出现,罗马人给这些人起名叫“Chonitae”。这些人有显著的蒙古特征,很可能是匈奴联盟的一部分。但在拉丁文中还有一个专指后来的匈人的“Hunni”这个词,很显然那些罗马人也知道这是两批不同的人种。不过在《魏书·西域传》里也记载过“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纳沙……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指王忽倪已三世矣。”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匈奴人向西迁徙,很可能就是欧洲匈人的后代。其实不然,让我们先看一下地理概念,在咸海边的粟特国“去代一万六千里”,这个距离比“去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八里”的波斯要近的多,更何况愿在他乡的欧洲呢?另外这段记载是在公元454年,而在欧洲的阿提拉与布雷达则是在公元434年即位的;同时欧洲史籍说匈人进攻东哥特人是在公元375年,我们就慢打满算粟特的每个匈奴王在位30年,那么就是往前推90年,即公元344年,能在不到30年之内到达那么远的地方好像不太容易哦。所以我们把如果说匈奴人去了欧洲这不是于理不通么?

其次,关于语言学的问题。在欧洲的匈人所说的语言比较接近于古鲜卑语。有些中国学者也就根据这一点声称欧洲匈人是中国鲜卑人的后代。但实际上在中国北方有很多民族互相借用词汇,很多词汇都是各民族共有的,所以并不能完全作为一个根据说明他们的传承关系,充其量只是能证明草原诸民族在文化上是相似的。

再次,关于考古挖掘的匈人遗骨问题。在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平原各地都能挖掘到大量的匈人和匈奴人的遗骨。如2003年3名法国人就在蒙古草原发现了90多具匈奴人遗骨,经过从遗骨中提取的DNA分析,这些匈奴人是东亚人的近亲,与欧洲匈牙利人几乎没有半点关系。另外在俄罗斯东欧平原发现的匈人遗骨则表现出典型的中亚人体型,与中国的匈奴人并不相同。因为在中国的史籍中所在的匈奴人都是身材高大雄伟,体毛很长,有深陷的眼窝和耸立的鼻子,并在头上向右梳着一个辫子,十分清楚的描述出这些匈奴人的可怖。但是在欧洲的古籍中发现进攻东欧的匈人则是体型矮小,体毛稀疏、颧骨宽阔、鼻子扁平,辫子更是左右各一。这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民族的特征。

最后,从文化方面。中国北方的匈奴失败日月为神的,他们把各种天气现象都看作是神的恩赐;每当战胜敌人时都会用敌人中的最勇敢者的头骨做成饮器,以期得到那个人的力量和智慧;结盟时要用马血放在酒里一起喝;如果哥哥或父亲去世,儿子或弟弟要娶他们的后母和寡嫂等等。而欧洲的匈人则是信奉萨满教,凡事都要先求萨满进行祭祀;他们从不用头骨作为饮器,而是每过一城必要屠城;儿子或弟弟不许可娶后母和寡嫂;在亲人死亡时要用刀割破自己的面部,使自己血流满面。从这也可以看出两种人的完全不同之处。另外,在他们所携带的器具上也有显著不同。比如匈奴人的马的头部是不加以装饰的,而欧洲匈人的马头上必须要有一个用纯金打造的马头盔等等。

综上所述,欧洲匈人与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完全不同,他们应该是一个民族混合体,打着匈奴人的旗号,一路上披荆斩棘最后到达欧洲的。就像我前面所说的,当欧洲的阿提拉帝国灭亡了一个世纪以后的6世纪,在中亚的根红苗正的匈奴后裔——悦般仍旧生活的十分惬意,所以可以完全排除匈人是西迁的匈奴人这个假设。那么他们到底是谁呢?笔者认为可能是丁零人。在中国的匈奴帝国临近灭亡时,丁零人已经分为了三个支派,一部分与匈奴人为奴,另外的两部分在匈奴北方和西方到处游牧。据《后汉书》记载,在匈奴衰落后,西丁零迁入了阿尔泰山到葱岭附近的土地,可是在后来的古籍中就再也没有记载,很有可能他们离开了这个地方,广泛的西迁了。然后再借用匈奴人的旗号,四处南征北战,与多种民族混合后,失去了民族的本来特征,最后辗转到达了罗马帝国的边境。

这些匈人第一个进攻的是阿兰人。这个阿兰人可不是中国史籍记载的咸海边的“阿兰聊国”,而是在里海西部的另一支阿兰人。他们生活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了数代,不料此时却被匈人所迫,举族投降。不久后,匈人的眼睛开始盯上了哥特人。

公元365年,第一批匈人来到了巴尔干地区。他们与哥特人相比,虽然在军事上站到绝对优势,但人数太少,仅仅和哥特人打了一个照面,就败退回去了。370年,又一批匈人穿过了沼泽地,他们一改以前的态度,向哥特人示好。他们一方面用自己高超的狩猎技术帮助哥特贵族们赢得荣誉;另一方面还帮助哥特人镇压西逃的阿兰人。这个举动一下子就获得了哥特人的好感,马上就同意他们作为雇佣兵留在多瑙河谷地。公元374年,东欧地区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寒冷天气,匈人的牛羊大量冻死,他们的生活和食物都极度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著名的匈人酋长巴兰伯依据以前人的迁徙遗迹,率领了很多部族一起走向西方的平原地区。虽然东哥特人预料到了匈人会西迁,但却没想到是这么的快。东哥特国王埃尔马纳利克立刻集中了军队,迎击匈人的部队。可是侵略者却又远远胜于他们的武器和马匹,在箭雨和套索的攻击下,哥特人溃不成军,连遭失败。他们的附庸萨尔马特人首先倒戈,反倒成了匈人的帮凶。不久,东哥特人的末日到了。同年(374年)末哥特人祸起萧墙,埃尔马纳里克被刺杀,东哥特王国灭亡。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匈人进攻哥特人的时候,原本臣服于哥特人的禄山族突然倒戈。原因是埃尔马纳里克包养了一个名叫苏尼尔达的情妇,但他的情妇却是禄山人派来的奸细,用于刺探哥特人内部情况的。在匈人进攻时,苏尼尔达带给了禄山族哥特人大败的消息,立刻就造成了禄山族的独立,不过很快还是被哥特人所压制住了。埃尔马纳里克发现了苏尼尔达是一个奸细,就立刻对她进行了“四马分尸”,在暴怒中美女变成了一团肉酱。当这个消息传到了禄山族中以后,她的两个哥哥马上采取了行动,他们利用埃尔马纳里克对他们的不重视,偷偷接近了他,然后在一次他单独行走的时候,用剑刺伤了他。受了重伤的埃尔马纳里克立刻对这个民族进行了全族屠杀,这个民族剩余的人逃跑到了中亚地区,才得以活命。也许逃到中亚的这些人中间在不久以后,将会诞生一个著名的人物,他叫做安禄山,他将会改变唐朝的历史。375年,匈人领袖巴兰伯听到了埃尔马纳里克受重伤的消息后,就带领匈人军队全线进攻,哥特人腹背受敌。当时已经在病榻上的埃尔马纳里克听到这个消息后,知道东哥特王国马上就要灭亡了,所以饮剑自杀。他的儿子胡尼蒙德也知道大势已去,就举族投降了,剩余的一部分东哥特人也在一年后全部向巴兰伯投降。此时臣服于哥特人的保加尔人也在形势所逼中由酋长万达率领而投靠了匈人。巴兰伯和万达就是保加利亚历史所载的最早的两个可汗,这是我们所知的保加利亚历史中的明确可汗纪年的开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