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也聊聊水浒版本问题(浅陋之见) -- 西柠

共:💬19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也聊聊水浒版本问题(浅陋之见)

论坛上煮酒兄和零兄有关水浒版本问题的讨论热火朝天, 二位都是旷世大家, 也讲得非常深入。 水浒的版本之多, 世所罕见, 迄今似乎也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论。 我相当喜欢水浒这部书, 读过大多数版本, 当然很不细致。 我无可能裁判二位的观点谁更接近事实, 只是看得兴起, 谈谈我的以前看过的观点中我赞同的, 以及我的一些感觉和猜测, 请见谅。

1。 <<水浒>>版本研究著作里面, 不得不提的一个是胡适的考证, 另一个是何心的<<水浒研究>>。 两人观点有出入, 但对於全面了解水浒成书过程与水浒的版本有很大帮助。 跟这两位拥有庞大文史资源、 深厚文化功底和投入了大量时间的水浒研究大家的著作比较, 其他人的有关水浒版本问题的著作就要逊色得多。 如果有哪位兄弟有这两个人的著作, 希望能转来西西河给大家看, 非常经典耐读。

2。 <<水浒>>成书过程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大致如下:

A. <<宣和遗事>>;

B. 元代有关宋江起义人物的戏曲故事;

C. 施耐庵的搜集和创作工作(姑且不论施是否真有其人, 是否托名, 其中是否有罗贯中的努力, 但无论如何, 从零散的故事到基本定型的一部<<水浒>>, 绝对是有一个人进行了编纂和最后创作的, 由这个版本再演化为以后的不同版本。 下面的施耐庵就只仅指代这样一个进行创作的人)。

3。 <<宣和遗事>>是故事大纲, 是一切故事的源头, 已经有了以后水浒人物的早期姓名和部分事迹。 后面的元代戏曲故事和<<水浒>>一书是从<<宣和遗事>>中列的大纲和人物演化而成的。 <<宣和遗事>>中宋江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是“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的结局, 也就是说, 作为<<水浒>>人物而非历史人物的“宋江”, 和他的水泊健儿们, 原本就有着“招安”宿命了。

4。 元代戏曲故事对<<水浒>>中的人物和情节是有很大影响的。 为何现存的所有版本<<水浒>>中的主要人物, 类似宋江、 武松、 鲁智深都有着“性格分裂”的倾向? 正是因为<<水浒>>故事里的人物原本不是某一个人的创作出的, 而是先由<<宣和遗事>>而至元代民间戏曲, 各地不同戏曲创作者根据他们的理解, 塑造的他们心目中不同的好汉的形像。 单独一出戏能表现的时间不可能很长、 情节不可能很丰富、 出场人物不可能很多、 场景不可能很宏大(毕竟不是现在的好莱坞影片)。 这就注定了: 这些戏曲故事的不同作者, 他们所写的故事发生在短时间里、 大都是单一或小群体的英雄举动、 不会对这些人物的最终结局负责。 我们从<<黑旋风双献功>>、 <<梁山泊李逵负荆>>、 <<都孔目风雨还牢>>、 <<争报恩三虎下山>>、<<鲁智深喜赏黄花峪>>、 <<梁山五虎大劫牢>>等名字就可以看到这些特点。 进而, 光从现存的有关黑旋风李逵的故事里就能看出: 不同创作者所创造的好汉, 即便名字是同一个, 人物性格、 事情发生地点, 其实也相去甚远。

5。 施耐庵对水浒的创作是基於<<宣和遗事>>和戏曲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的。 他采用现在我们看到的“串糖葫芦”式先叙王进、 由王进而史进、 由史进而鲁智深、 由鲁智深而林冲、 由林冲而杨志、 由杨志而晁盖、 由晁盖而宋江、 由宋江而武松。。。 这样的叙事手法把戏曲和民间传说中的单独的人物故事串接起来。 这个工作量是很庞大的, 也因此, 在叙事时间(好比把两个故事里的人物经历的时间“又几月”云云加在一起, 当他们又碰面时, 各自所历时间并不完全吻合)、 人物性格(好比董平杀程太守一家强取其女儿, 是个道地的人渣, 鲁智深那样疾恶如仇的人为何可以和他这样的人同伍)上, 都出现了很多前后矛盾的地方。 在地理位置上、 气候、 人们居住习惯方面也有很多幼稚可笑的地方(好比好汉们直下江州、 华州, 好比史进自华州去延州竟然要跑去渭州, 好比三山的位置, 好比数九寒冬几条汉子赤膊冲出来的场景描写)。 也正因此, 一定要从人物性格矛盾的地方来看施耐庵创作的“深意”, 我认为是有些穿凿的, 这不是一部完全个人创作的书, 而是各地各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者写作的故事的集合。

6。 那么, 哪些部分是原本戏曲和传说中就有, 或者就已有雏形, 而哪些是后来施耐庵的创作呢? 我认为很有可能类似“拳打镇关西”、 “智取生辰纲”、 “王婆说风情”、 “大闹飞云浦”等等故事都是以前就有的, 这些故事经过民间传演, 再加上施耐庵的润色, 是全<<水浒>>书中最出彩的部分。 而串场故事类似“对影山吕方郭盛争戟”, 大的战争场面类似“大战幽州”等等都是施耐庵新创作加上去, 用来凑“一百单八”之数、 串情节, 或者作集体行动描写、 归纳众人结局之用。 这些部分, 由於故事太短, 完全没有展开, 又或者场面宏大, 出场人物众多, 戏曲都不适合表现, 因而没有现成剧本作为基础, 完全是施凭空新作, 水平就要差得很多。 还有, 由三十六人到一百八将, 给这么多人都要加上结局, 自然不可能再有所铺陈, 这也就使我们感觉人物故事开始丰富而后来贫瘠。 我以为, 绝不能因此就认为, 写得好的部分是施原本所作, 不好的部分就是后人添加。 反而似乎可以理解为, 写得好的部分是前人就打下了基础、 经过长时间锤炼过的, 写得不够好的部分是施的再创作, 自然有疏漏和令人遗憾之处。

7。 鲁智深前面所得“遇江而止”和后面“遇腊而执”的不同偈语问题,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后一个偈语很明显是添加的, 但很有可能添加这个偈语的人就是施本人, 前一个, 是在先于施的戏曲故事和传说好比“醉打山门”中就已经出现了的。 也并不能因此认为, 施的版本一定没有后面征方腊的情节。

8。 我倾向于一百回本(征辽、 征方腊)是施的版本。 受招安征方腊是在<<宣和遗事>>中就有的基调, 七十回以后的“黑旋风乔捉鬼双献头”“宋公明摆九宫八卦阵”之类也是元代戏曲故事就有的回目, 施按照这样的路子进行创作, 是完全有可能把梁山人马拉去打方腊的。

9。 武松断臂、 张顺战死涌金门、英雄魂聚蓼儿洼等等场景是大悲剧故事的闪亮部分, 儿时读此感怀落泪, 拥有这些部分的一百回本, 是相当壮美的一部悲剧。智深坐化、 小乙了身达命的情节也颇耐人寻味。 金之腰斩至七十回以“天下太平”四字作结的版本, 个人认为是要差很多的。

10。 古本一百二十回本(不招安, 最后雷劈石碣)曾读过, 必是伪托无疑。 其中人物性格与前半部分相去亦是甚远(比如, 可以想象鲁智深武松朱仝史进几个像一般土匪一样, 去“截云岭”荡平屡遭其他贼寇欺凌的弱者的村寨, 杀人放火吗? 这几个可都是水浒中顶天立地啮齿带发的好男儿啊), 更重要的是, 读来其中语言使用感觉明显不对。 各位都是熟读水浒的大家, 读罢古本一定会发现其中很多细节用语是与前面部分不同的(比如“太守说事情太大了,你们都不能走”, 这样的话像<<水浒>>用语吗?)。 就结局而言, 也相当于没有任何结局, 远比蓼儿洼差得太多, 此书价值不可高估。 我以为可以列入狗尾续貂之作之列。 而一百回<<水浒>>本, 尽管大方向是招安的结局, 就文学角度而言, 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依然已是很好的作品, 续作都没有那样的神采。 硬要找出一部好的来的话, 陈忱的<<水浒后传>>算是不错的, 其中类似“燕青献青子黄柑”情节读来有黍离之悲, 远比伪托的一百二十回古本(其实也相当于续作金之腰斩版本)来得好。 当然, 这是离题的话了。

有不妥之处, 请各位多多指正, 从大家讨论中常学到东西, 受益匪浅。 多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