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大地英豪——匈奴传奇 -- 龙神将

共:💬119 🌺64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三章 南与北 第一节 分裂的序曲 6

6.昭君出塞

当哥哥的死讯传到草原的单于庭时,呼韩邪同志的反应是“且喜且惧”。不共戴天的郅支被干掉自然是剪除了呼韩邪的心头大患,而汉军可以跨越万里发起远征的强大实力也令他心悸。既然远在西域的郅支都无法逃脱覆灭的下场,他待在距离汉境更近的单于庭更是如坐针毡。呼韩邪并无叛汉之心,但暗中惧怕汉帝国会怀疑他不忠。谷吉事件中汉帝国翻脸无情的冷酷态度给他造成极大的心理阴影,尤其在郅支作为一股对汉帝国的牵制力量已被消除的情况下,他更害怕刘奭会有“汉朝已不需要匈奴(呼韩邪)存在”的念头出现。

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呼韩邪给刘奭上书提出第三次朝见的请求:“常愿谒见天子,诚以郅支在西方,恐其与乌孙俱来击臣,以故未得至汉。今郅支已伏诛,愿入朝见。”刘奭很快同意呼韩邪的请求,于是在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仅存的单于呼韩邪再度入朝于汉。让他颇感欣慰的是自己受到的赏赐比前两次只多不少,尤其是“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刘询年号)时”。呼韩邪趁热打铁提出“愿婿汉氏以自亲”,也就是说请求和亲。在匈奴历史上有过无数次和亲表示,而呼韩邪这次是最诚挚最谦卑的一次。这是他更近一步地拉进自己与汉室距离愿做汉家女婿,其意义不亚于当初称臣。

之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是挑选宗室之女冒充皇帝公主出嫁。这次由于形势已经大变,刘奭打算挑个宫女赏赐给呼韩邪,这当然也有天子给臣下赐婚的意思。《汉书》上对此只有一句交代:“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随着时代的推移,不同版本的王昭君故事开始广泛流传,就连史书典籍也开始大为铺陈渲染这个传奇。在《后汉书》中说当时“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所以自告奋勇出嫁和亲。在呼韩邪的辞别大会上,刘奭召来五位宫女赏赐给单于。其中王昭君风华绝代,光明汉宫,举座皆惊。呼韩邪如痴如醉不说,没想到刘奭也大为震惊。汉家天子没想到后宫竟埋没了如此佳丽,但事已至此已无法反悔换人,只得“遂与匈奴”了。在东汉末年东汉蔡邕所做的《琴操》中又有所演绎,叙述王昭君是齐王之女,入宫后不被宠幸,于是在匈奴使者请求和亲时主动闯进筵席中请求出塞和番。结果刘奭同样先是惊为天人随即“惊恨不及”,忍痛割爱赐予匈奴。到了东晋葛洪所著《西京杂记》中更是添油加醋地说王嫱小姐入宫后自认为容貌倾城,所以不肯贿赂为自己画像的宫廷画工。当时皇帝是否宠幸某位宫女全凭看画像后的观感,大画家没得到好处自然要报复一下,他妙笔生花把王小姐画成了汉朝版本的芙蓉姐姐。于是王嫱“遂不得见”。当呼韩邪入朝请和亲时“求美人为阏氏”,心理阴暗的刘奭便拿出后宫图鉴,好选出最大的“恐龙”一只赏赐给国际友人。当翻到昭君画像时皇帝惊讶不已:朕宫中竟有如此彪悍人物耶?于是画像中的雷克斯属霸王龙王小姐立即脱颖而出一举中选。既然千里出塞和亲,总要皇帝召见慰勉一番。结果真人一露相可怜的刘奭又一次悲痛不已:朕宫中竟有如此绝代佳人耶?刘奭强忍悲痛与王昭君谈话后发现对方不仅人漂亮为“后宫第一”,而且“善应对,举止闲雅”。可惜此时没后悔药吃,只好回头收拾弄虚作假的画工:“画工皆弃市”。就这样后世的记载越描越黑地将刘奭描绘成好色的可怜虫,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的笔记小说中“悲痛不已”,可我们只要知道汉家自有制度,宗室之女一般不会作为宫女入宫,更不可能擅闯筵席自请和亲。而刘奭并不是昏君,他既然会在选宫女王嫱和亲前赐给对方永安公主的名号,还将年号特意改为“竟宁”。可见是相当重视这次和亲,自然会选择后宫中的优秀人才前往。所以我们再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大可不必受那许多添油加醋记载的影响,只记住“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足矣。

当和亲目的达到后,呼韩邪自然大喜过望,于是“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也就是说呼韩邪同志在忘乎所以之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汉朝撤销与匈奴接壤部分的守军,由忠诚的匈奴人代为守卫。刘奭接到这个提议后颇有些吃惊,于是召集群臣商议,陶醉在一片和谐气息中的大臣们大都认为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一桩。而惟有熟悉边境情况的郎中侯应极力反对,他告诉皇帝十条反对理由:

一、匈奴民心是不甘心失去河南地等漠南领土的,他们被迫迁徙到漠北风沙之地后一直怀着收复故土的念头,边塞村庄长老曾告诉我说匈奴人每次途径阴山时未尝不哭也,可见其民心如何。

二、如今匈奴恭顺是因为窘迫所致,蛮夷之人向来困则卑顺,强则骄逆。而自古说要居安思危,不可因为一时的和平而废弃国防力量。

三、以中国这礼仪之邦、刑法严峻尚有不断犯禁作乱的愚民存在,更别说是治国粗犷的单于了,他能保证自己手下绝对不会作乱祸害汉境吗?

四、在汉帝国境内尚且还在各险要处建立要塞以防备诸侯作乱,更何况是在边境线上守备!何况边境驻军不仅防备匈奴,还监护属国降民。这些属国之众全系匈奴胡人,如果没有监督恐怕会思旧逃归匈奴。

五、西北要塞还要防备羌人作乱,西羌与汉人交通,汉朝官吏贪利忘义经常侵占羌人的畜产妻子,他们因此憎恨朝廷故屡屡叛汉世世不绝,如果没有边防守军西羌定会趁机作乱。

六、汉军昔日出塞作战战败被俘投降等遗留在匈奴人员很多,这些人的家眷子孙生活贫困,没人看守边境的话他们恐怕会越境到匈奴投奔亲戚。

七、边境地带的奴婢们境遇愁苦,他们很希望逃亡到匈奴过自由人的生活。就在目前守备森严的情形下还是常有奴婢背主逃亡的例子,更别说撤掉守军以后会如何了。

八、内地的盗贼(民众起义者)活动猖獗,如果没有守军驻防的话,恐怕他们会在中原受打击后逃匿到匈奴躲藏,如此如何是好?

九、边防要塞长城等防御体系建立以有百余年之久,这些工程当初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才得已构筑。如果弃之不管,虽然目前看省掉了不少徭役和戍卒。但我估计在数十年之后匈奴与汉之间定然有变,那时候仓促间根本无法恢复旧有的防御体系。重新修筑的话才是更要耗尽国家的力量了。

十、如果接受呼韩邪的提议,匈奴的单于们定然认为自己为汉朝守边有功,自然会不断向汉朝请求赏赐。这种赏赐未必会比自己守备花费少,而一旦赏赐不到位令匈奴恼怒的话,后果则不堪设想了。

综上所述,对百蛮异族只有保持威慑并施以恩惠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候应反对罢边的这些理由影响深远,历代中原政权处理与游牧民族关系决策时都会有人反复提及这些理由,而中原的统治者们往往也会像刘奭一样首肯。从呼韩邪本人来分析,他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出于善意。在和亲成功之后希望进一步讨好汉室,同时也希望令汉帝国感觉匈奴“一直有用”。刘奭虽然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自告奋勇,但他很谨慎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以免呼韩邪产生汉帝国不信任自己的误会。担任解释任务的是车骑将军许嘉,他和颜悦色地将刘奭的话转告呼韩邪:“单于愿意以世代子孙为汉守边保塞令朕深感欣慰,这真是长久之策,能够休养汉之子民。可惜中国四方边境自古以来都设有关梁障塞作为防御,这些要塞并非只为防备塞外威胁,同时也是防备中原的奸邪之徒肆意出塞骚扰草原。所以要设立守备以避免不法之徒起念滋事。朕毫不怀疑单于的主张是出于善意,为了怕单于误会责怪朕不用此策。所以专门派遣大司马车骑将军来向单于说明。”听了这番委婉的拒绝后,呼韩邪的答复也很谦逊得体:“愚不知大计,天子幸使大臣告语,甚厚!”

就在第三次朝见过程中,呼韩邪还见到了一位身份特殊的故人:左伊秩訾王。原来在呼韩邪归单于庭后,有小人进谗言说左伊秩訾王怨恨自己力主归汉有大功却不见封赏,所以图谋叛乱。历尽手下背叛的呼韩邪立即开始怀疑左伊秩訾王,左伊秩訾王害怕蒙冤被杀便率领其众千余人降汉。刘奭收留庇护了他并封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仍令其佩左伊秩訾王印绶。这件事自然违背了白马之盟,呼韩邪本可以依据盟约要求汉送还左伊秩訾王。不过他不便在朝见时提出,汉帝国也装聋作哑假装没这回事。呼韩邪曾向左伊秩訾王道歉请其回归自己身边,但左伊秩訾王表示自己已经降汉,若再复归匈奴就是脚踩两只船的行为,他表示自己愿意在中原为单于服侍汉朝,终究不肯回归。

呼韩邪娶了王昭君后为其取了“宁胡阏氏”的称号,“宁胡”是使匈奴得以安宁之意。昭君出塞为匈奴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汉室礼仪,匈奴境内一片升平景象,匈奴人的汉化程度也更加深入。王昭君在塞外与呼韩邪生下一子伊屠智牙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两年后,在位二十八年之久的呼韩邪单于在病榻前对儿子们口述遗嘱。在这一刻,也许他想起了五单于争位时的血雨腥风;想起了哥哥呼屠吾斯背叛时的愤怒;想起了三次朝见时的风光;想起了汉帝国在遭灾情况下为匈奴救急提供的粮食……最后他叮嘱儿子们要互相友爱,要他们谨遵白马之盟:“有人从中国来降者勿受,辄送至塞,以报天子厚恩。”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上书求归不得,遵从汉帝国指示“从胡俗”再嫁继任复株累若鞮单于。此后又育有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王昭君的结局是凄凉的,她唯一的儿子后来因为继位问题被杀,而她的长女和女婿则在未来的日子里为中原与匈奴的和平继续努力。

两千余年过去了,1954年在内蒙古包头市麻头乡西汉墓中出土的陶片瓦当上刻着“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和“长乐未央”等文字还记载着昭君出塞时的盛况和汉朝百姓对这位宁胡阏氏的美好祝愿。无论是高瞻远瞩的匈奴英主还是风华绝代的中原佳人都已在草原逐渐枯萎凋零,可是在呼韩邪和王昭君身后依然留下了一个童话般美丽的结局:在长达六十年的岁月中中国北方边境再无战火硝烟,“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在此期间两国都得以继续休养生息,汉帝国人口增加至六千万,匈奴帝国人口增加至二十三万。

无论是多美丽的童话故事总会被翻到结束那一页,历史也是一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