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非洲风云 十四 出路 上 -- 橡树村
独立之初,非洲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国家非常多,不过真正有完整的理论和实践的,应该要说是尼雷尔领导下的坦桑尼亚。尼雷尔的行事方法,生活方式,与绝大多数的非洲领导人都截然不同,很长一段时间里面,真的被认为是非洲的希望。尼雷尔穿着非常简单,对于奢侈的生活似乎没有任何兴趣,很多演讲,更像是在讲道,而不是一个政治家在胡吹。尼雷尔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对于适合非洲的社会主义,有很深入的理论研究,是非洲最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在世界舞台上,尼雷尔也成为了穷人中的穷人的代表,不结盟运动的重要人物,要求变更经济秩序,使得贫穷的非洲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尼雷尔还自己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名著威尼斯商人和裘立斯凯撒,使得斯瓦希里语的读者也可以欣赏到这两部世界名著。非常正面的形象,使得尼雷尔的声望很高,有很多的仰慕者,尼雷尔经营的坦桑尼亚也成为非洲社会主义的榜样,是对新殖民主义的有力挑战。
尼雷尔
坦桑尼亚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上是尼雷尔一个人促成的。尼雷尔的身边并没有一个热心于社会主义的团体,也没有专门研究社会主义的智库,坦桑尼亚也没有奋起反抗的工人阶级,也没有武装叛乱的农民,民众中也缺乏急切改革的要求。坦桑尼亚能够走上社会主义的尝试,完全是尼雷尔凭借个人的威望和能力进行的。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独立后的最初几年,尼雷尔并没有急于改革,而是尽力在宣传社会主义的好处。五年后,等到尼雷尔觉得时机成熟了,就迅速开始了社会主义变革1967年二月,尼雷尔突然在党内发布宣言,呼吁国家应该做到自给自足,并要从最底层的农业开始进行发展,强调了国家有权利控制大规模的生产和交换行为,实际上宣布国家将控制主要的经济行为。尼雷尔宣称,在过去的几年里,虽然国家号称是社会主义,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正在逐渐远离人人平等的全民政府的基本目标。这个宣言,被称为阿鲁沙宣言(Arusha),标志坦桑尼亚社会主义变革正式开始。
坦桑尼亚海岸
要求实现自给自足,等于是宣布尽可能的减少外援。在坦桑尼亚,很多部长们,公务员们,不安心制定发展计划,一心等待国际援助,对于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并不热心。尼雷尔非常不满意这个情况,认为虽然坦桑尼亚很穷,但是把经济的发展完全寄托在外国援助的身上,是不现实的目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援助坦桑尼亚实现工业化所需要的所有资金资源。而接受了外援,同时意味着就要接受援助国的压力,从而丧失坦桑尼亚的独立性。要独立,就要自给自足。一个依赖援助和施舍的政府,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政府。于是,尼雷尔选择的道路,就是从最基础的农业发展开始,降低发展速度,逐步实现自给自足。尼雷尔并没有完全拒绝外援,一些国家急需的大工程的确不是坦桑尼亚的国力可以承担的。最有代表的,就是中国援助兴建的坦赞铁路。不过尼雷尔但是一再强调,援助仅仅是国家发展的补充,而不能是发展的主要力量。
坦赞铁路,东非的经济动脉
坦赞铁路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对外援建项目
为了实施自己的计划,尼雷尔要求所有的高级政府官员和党的领袖,都要成为一个农民,或者工人,绝对不能和任何资本相勾结。尼雷尔严禁政府和党的官员拥有公司股份,不能在私人企业任职,只能接受一份工资收入,不能出租房子。这些官员的福利也被大幅度削减,对于奢侈品的进口,尼雷尔也给予了严格的限制。尼雷尔认定精英阶层与普通平民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是实施社会主义障碍,对于很多国家采取的发展中产阶级的策略,尼雷尔更认为这条道路在坦桑尼亚行不通。
尼雷尔
阿鲁沙宣言之后,坦桑尼亚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有化,所有的私人银行,保险公司,主要的食品加工企业,进出口公司成了第一批国有化的目标;对于剑麻生产、水泥、烟草、啤酒、建筑材料、制鞋等行业,也确定了要达到政府控制大部分生产企业的目标。不久,整个零售业都被国有化,所有的商业建筑,价值超过10万坦桑尼亚先令(六千英镑)的用于出租目的的住宅,也都被收归国有。对于十年以内的建筑,尼雷尔要求政府给与补偿,而对于旧建筑,尼雷尔认定原主人已经收回了投资,拒绝补偿。这个政策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以经商为主的亚洲人社区。
桑给巴尔
1967年九月,尼雷尔又发表了社会主义和农村建设一文,描述了自己关于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的蓝图。尼雷尔描述了乌贾马运动Ujamaa,相当于农村公社,认为通过在农村建立公社,最终影响其它的社会领域,为整个国家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模式。合作,自然是公社的基础。公社内的人们,要共同劳动,共同居住,共同进行市场行为,共同进行社区服务,进行当地的社区建设。公社仍然可以以传统的家庭为基本单位,也可以是通过公社的原则聚集在一起的不同家庭的人。公社要求具有一定的规模,可以使用二十世纪现代的农业耕作方法,也可以满足二十世纪人的基本需求。公社的土地由公社的所有成员共同拥有,产品属于大家,成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有共有的商店从外部购得并分配,公社内还有共有的工场,生产一些能力内的建设物资,比如基本的建筑材料。
Ujamma
尼雷尔当然希望通过新的公社的形式,可以达到提高农业产量的目的,通过集体的形式,使得普通农民也可以接触到现代的耕作技术和设备,小规模的种植,将被大规模的集体化农业取代。对于政府,面对数量少了很多的大规模公社,也比面对单个农户少了很多管理,也易于进行道路学校医院供水等等基础设施。在尼雷尔的设想中,公社不仅仅将对公社的所有成员有好处,也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平等。以集体的单位共同劳作,个人按照劳动和基础需求进行分配,余额缴纳税收,并进行再生产。这样就可以消除对私有的需求,没有必要拥有自己的房子,甚至牲畜。尼雷尔设想在这样的体制下,虽然不能够保证富裕,但是却可以保证生活可以逐步改善。新增加的每一点财富,都是自己的财富,属于整个集体。
坦桑尼亚乡村
尼雷尔要求公社按照自愿的原则组成,政府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性措施。不过,尽管政府大力进行宣传,到1968年,坦桑尼亚仅仅组成了一百八十个农村公社,进度显然令尼雷尔不满意。1969年的总统第一号令,尼雷尔就要求党和政府协助进行农村公社的建设,集中社会全力,以牺牲私人生产者的利益为代价,推动公社。到1973年,公社的数量增加到了五千多个,覆盖两百万人口,占坦桑尼亚总人口数量的百分之十五。政府仅在成立公社的情况下才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修建学校,是很多公社形成的原因。原本生活困苦的农民,对这个公社制度是欢迎的,希望这个集体劳作集体分配的制度,可以确保自己的经济安全,但是与此同时,大多数的农民仍然愿意保留自己的土地。整体情况,与尼雷尔设想的仍然有很大差距。
尼雷尔终于失去了耐心,1973年十一月,开始强制在三年内,把所有的农村人口都纳入公社体系。尼雷尔谴责很多民众享受到了政府给予的种种好处,却不愿意做出任何回报,宣布在1976年底,所有农民都要成为公社的一员。这就导致了非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从1973年到1977年间,一千一百万人口被重新安置。尼雷尔宣称这种迁移是完全自愿的:没有人们主动配合,依靠坦桑尼亚政府的力量,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人口的安置的。实际上,强制迁移的情况还是发生了很多,动用军警强制搬家的事情,也有披露,为了保证迁移走的人口不再回流,很多原有的住房被毁。政府的组织不力也显现出来,很多人被强迫到了新的地方,却发现那里还一无所有。
坦桑尼亚国旗
强制迁徙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从1974年到1977年,坦桑尼亚的谷类生产下降了一百万吨,干旱当然也是一个主要原因。粮食不能自给不足,使得坦桑尼亚不得不依赖粮食进口,而粮食进口又很快就消耗了为数不多的外汇储备。1975年,坦桑尼亚已经不得不从国际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寻求援助,同时得到了超过二十万吨的食品援助。立足于实现自给自足的公社化运动,反而使得坦桑尼亚连最基本的生存物资都要依赖援助。尽管如此,公社化仍然在继续。到1979年,百分之九十的农民都已经成为公社成员,但是这百分之九十的农民,仅仅贡献了农业产出的百分之五。
达累斯萨拉姆
尼雷尔在其他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革也不顺利。国有化了绝大多数企业之后,很快这些国有企业的运作就出了问题,效率低下,管理混乱,人浮于事,负债累累成了这些国有企业的通病。到1979年,成立的三百多家国有半国有企业中,经营者们按照政府官僚的做法运作,工人们把工作岗位当成了社会福利。1977年,尼雷尔在纪念阿鲁沙宣言十周年的活动中,已经直接抱怨管理者和工人们的懒惰、效率低下。这并没有给这些国有企业的运作带来任何变化。比如除虫菊的管理公司,在1980年花费的管理费用比起全年收购的产品总额还多,剑麻的管理公司的管理费用,甚至超出了剑麻的出口总额。作为代价,政府提供的产品收购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格,拖欠也非常严重,有的拖欠能够长达一年,严重影响农业的持续性。很多农民被迫在黑市出售产品。整个七十年代,坦桑尼亚的出口作物剑麻,除虫菊,腰果产量都大幅度下降。
坦桑尼亚与中国友谊源远流长,不过也不是所有坦桑尼亚人都喜欢中国。照片摄于08年奥运火炬在坦桑尼亚传递期间。
到1970年代末期,坦桑尼亚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贸易逆差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点,在1980年,出口总额仅占进口总额的百分之四十。由于处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的高峰,石油进口花费了大量的外汇。1972年坦桑尼亚出口总值的百分之十用于进口燃料,到1980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六十。1970年,一吨出口的茶叶可以换来六十桶油,而到了1980年,仅能换来四桶半。外汇短缺也影响了企业和农业的运作,由于缺少资金进口必要的零部件,很多工厂和机械、车辆都只能停工。外汇短缺又导致通货膨胀,很多基础生活物资,比如肥皂,糖,植物油等等的短缺促生了黑市,滋生了腐败。在1980年,坦桑尼亚企业的开工水平仅仅达到三分之一,从1979年到1982年,农业也下降了百分之十。从1975年到1983年,人们的生活水平减半。1981年底,尼雷尔在庆祝独立二十周年的集会中宣布,我们比1972年的时候还要贫穷。
胡锦涛出访坦桑尼亚
这一切并没有动摇尼雷尔的社会主义信念。虽然尼雷尔承认这个时候的坦桑尼亚既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也远没有实现自给自足,但是他坚持政府至少避免了更加恶劣的资本主义,避免了出现富豪阶层。1977年,尼雷尔把社会主义比喻成了免疫,虽然种疫苗的时候不大舒服,但是至少不会得上大病。1982年,尼雷尔承认坦桑尼亚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社会主义本身,绝对不是问题的根源。
1965年,周恩来访问坦桑尼亚
不过也要承认坦桑尼亚这些年取得的社会进步。到1980年,坦桑尼亚的小学生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成人识字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五,百分之四十的乡村有了洁净的自来水,百分之三十都有医院,人均预期寿命,也从独立之初的四十一岁,提高到五十一岁。不过这些成绩,很多都是外援的结果。1970年代,坦桑尼亚实际上是非洲人均接受外援最多的国家,一共得到三十亿美元的援助,主要来自西方。1982年一年,坦桑尼亚就得到了六亿美元的援助。坦桑尼亚终于没有实现自给自足。
尼雷尔在1985年从总统职位上退休,不过仍然保持对执政党的领导到1990年。之后,仍然对坦桑尼亚的政局有巨大的影响力。尼雷尔1999年在伦敦病逝。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算不上是出路 2 橡树村 字187 2009-03-01 06:32:15
🙂长子里面挑矮子喽,相比之下 1 蚂蚁不爱搬家 字311 2009-03-01 06:55:16
🙂最近应该说好了很多 2 橡树村 字167 2009-03-01 07:16:47
🙂【原创】非洲风云 十四 出路 中
🙂这个标语是什么意思? kukr 字169 2009-10-25 03:14:25
🙂没看到出路呀 数字崇拜 字44 2009-02-28 23:45:47
🙂看来坦桑尼亚的政局还算稳定 1 乃力 字160 2009-02-28 11:20:11
🙂的确不多见 4 橡树村 字457 2009-02-28 11: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