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文摘】《人口原理》T.R.马尔萨斯 著 -- foundera
第十九章
需要有人生的不幸来使人的心变软,变得富有人情味――在社会同情心的刺激下成长起来的人,往往要比仅仅具有才能的人高一级――也许需要道德上的恶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大自然的无穷变化以及形而上学问题的晦涩难解,使人在智力上总是受到刺激――应根据这一原理来解释天启中叫人不好理解的地方――圣经中所包含的那些证据,也许最适于改进人体的机能和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精神产生于刺激这一观点,似乎可用来解释为什么存在着自然的恶和道德上的恶。
人生的不幸与痛苦是另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可产生一系列特殊的印象,这种印象对于使人的心变软,变得富有人情味,对于唤醒社会同情心,对于产生出基督教的所有道德,对于慈善博爱之心能充分发挥作用,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事事顺遂、一切如意,与其说会使人的品行高尚,不如说会使人的品行堕落。从未经历过不幸的人,很少会感受到其同胞的痛苦与快乐,需要与希冀。这种人的心中很少会充满温暖的手足之情,很少会体验到各种温柔亲切的感情,而具有这些感情要比拥有最高的才能更能使人的品格高尚。才能无疑是人的精神的一突出而重要的特征,但却决不能视作精神本身。有许多人虽然不具有很高的才能,但在社会同情心的刺激下,却达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在每一社会阶层,无论是最高阶层还是最低阶层,都有一些人充满了仁爱之心,对上帝和人类表现出无限的热爱,他们虽然不具有那种称作才能的精神力量,但在人生的阶梯上显然要比许多具有才能的人处于更高的位置。传道士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博爱、谦卑、虔诚以及所有那些被特别称为基督教美德的品质,似乎并不一定涉及才能,然而具有这些可爱品质的灵魂,被这些真诚的同情心所唤醒而充满活力的灵魂,似乎要比只是才智敏锐的人更加接近于天国。
最卓越的才能往往被滥用,从而才能愈大,带来的恶也愈大。理性与天启似乎都使我们确信,滥用才能的人将被打入地狱,不过在地球上,这样的恶人也自有其用处,会使大部分人感到反感和厌恶。对于达到道德上的完善来说,道德上的恶很可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个人接触的仅仅是善,则完全可以说这个人将为盲目的必然性所驱使。在这种情况下,追求善丝毫也显示不出一个人的道德倾向。或许可以说,上帝并不要求一个人用外部行动来显示其道德倾向,但上帝也许想预先确切地知道一个人是选择善还是选择恶。据此我们似乎有理由反对把人生看作是一场磨难,有理由认为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是要形成一种精神。根据这种观点,那些看到了道德上的恶并反对和憎恨道德上的恶的人,实质上不同于只看到善的人。两种人都是用泥土做成的,但由于从外界得到的印象不同、因而必然处于不同的状态;即便两种人表面上具有同样讨人喜欢的美德,我们也必须承认,前一种人阅历较丰富,性格坚强而刚毅,后一种人则较脆弱,易于为偶然的冲动所摆布。若要从心底里赞美和热爱美德,就非得存在与美德相对立的东西不可。如果未见过道德上的恶,未体验过由此而产生的厌恶心情,很可能不会达到外表与内心在相反情况下所能达到的那种美的境界,性格也达不到那种完善境地。一旦肉体上的情欲和需要唤醒了精神,使其转化为行动,便会产生智力上的需要。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愚昧无知状态的不能忍受,构成了另一类重要的刺激。大自然的每一部分似乎都是特意安排来刺激大脑作出这种努力的,似乎都是特意安排来提供无穷无尽材料供人进行不懈探索的。我国的不朽诗人莎士比亚谈到古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时说:
习俗也减少不了,
她那无穷的风采。
这一诗句用于描绘某一物体,可以认为是诗的夸张,但用于描绘自然,却是准确而真实的。色彩斑斓的图景可以赋予绮丽的大自然以勃勃生机和卓异风姿,那粗糙不平之处以及衬托着高山的峡谷,虽然有时会使戴眼镜的人感到不舒服,但却有助于使整个画面显得匀称、优雅与协调。
大自然的形态与作用变化无穷,除了会给人造成多彩多姿的印象,直接有助于唤醒和改进人的精神外,还会提供无限广阔的探索与研究的领域,为改进人的精神开辟另一些有利的途径。大自然若尽善尽美,简单划一,就不会有这种唤醒人心的力量了。因此,当我们沉思默想广漠的宇宙时,当我们把繁星看作是散布在无限空间中其他星系的太阳时,当我们想到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发光并给予无数世界以生命的天体还不到其总数的1%时,当我们的头脑不能把握无限的概念,而感到绝望和困惑,对造物主那叫人无法理解的巨大力量赞叹不已时,让我们不要抱怨气候并不总是那样温暖宜人,不要抱怨一年并不总是春光明媚,不要抱怨上帝创造的一切并不享有同样有利的条件,不要抱怨乌云和暴风雨有时使自然世界一片昏暗,罪恶和苦难有时使道德世界一片昏暗,不要抱怨天地万物不同样完美。理性和经验似乎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无穷变化(没有优劣之分和瑕瑜互见,也就无所谓变化),特别有助于实现上帝创造世界的崇高目的,有助于产生尽可能多的善。
在我看来,所有形而上学问题的晦暗不明,也是特意安排来增加求知欲引起的那类刺激的。地球上的人类很可能永远无法完全弄明白这类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不应研究这类问题。在人类感到好奇的这些有趣问题的周围笼罩着黑暗,可能是为了不断刺激人类的智力活动与努力。为驱除这种黑暗所作的不懈努力,即使达不到目的,也会刺激和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一旦人类探索和研究的对象被耗尽,人的大脑很可能也就会处于停滞状态;但是,这样的时期永远不会到来,因为大自然的形态与作用变化多端,供人思考的形而上学问题层出不穷。
所罗门说:“太阳底下没有新奇之事”。这种说法并不十分正确。与之相反,倘若我们这个宇宙存在千百万年,人类知识的总量很可能会不断增加,不过,人的智力是否会显著提高,却是个疑问。不管人们认为苏格拉底、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在所掌握的知识上多么不如当今的哲学家,他们的智力水平却似乎不比当今的哲学家低多少。智力产生于一小块物质,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具有活力,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只能接受一定数量的印象。诚然,这些印象可以无限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增加原胚的感受力,由此而在这个世界上产生了无限多样的人;但是,理性与经验两者都使我们确信,每个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随着现有知识总量的增加而增加。最聪明的头脑似乎是通过努力进行创造性的思维,通过尽力构造新概念,通过尽力发现新真理而形成的。假如真有这么一天,人们不能指望再作出新的发现,只能运用脑力获取已有的知识,不再努力提出富有创见的新思想,那么,即使那时人类知识的总量比现在多一千倍,也显然不会再有对脑力的一种最为崇高的刺激,智力活动的最美好特征将因此而丧失,与创造性才能有关的一切将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的智力都不可能高于洛克、牛顿、莎士比亚,甚至不可能高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或荷马。
假若从天上降下一条人们对其真实性深信不疑的启示,把现在笼罩在形而上学问题上的迷雾一扫而光,使人能看清精神的性质与结构,看清所有物质的特性与本质,把上帝创造万物的方式以及整个宇宙蓝图说得一清二楚,这无疑会增加人类的知识,但人类由此而获得的知识非但不会增加人脑的活力,反而很可能会抑制人类未来的努力,折断人类智力的翅膀。
因此,虽然圣经中有令人怀疑的地方和费解的地方,但我从未因此而认为圣经不是出自上帝之手。毫无疑问,上帝本来可以在向人类提供启示的同时创造一系列的奇迹,使人对上帝的意图深信不疑,一举消除一切迟疑与争论。但尽管我们的理性很脆弱,理解不了上帝的意图,可仍能看出上帝有一极为明显的理由不能向我们提供这种启示。即便依据我们对人类理解力的那点了解,我们已深知,对上帝意图的那种深信不疑,非但无助于人类的改善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反而会麻醉人类在智力上的全部努力,使人类的美德不复存在。假如对每一个人来说,圣经上所说的永恒惩罚象夜随日至那样明白无误,则这一巨大而阴郁的观念就会完全攫住人类的官能,无法再进行任何其他思维活动,人们的所作所为就会完全相同,善行就不再能表现出善心,善与恶便会搅在一起,虽然上帝那双明察秋毫的眼睛可以把善与恶区别开来,但善与恶给人类造成的印象却完全相同,因为人类只能根据外表判断善与恶。在上天的这种安排下,很难想象人类怎么会厌恶道德上的恶,怎么会热爱和崇敬上帝,怎么会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境地。
我们有关善与恶的观念也许是不准确的,是模糊的,但我认为,如果人们仅仅因为害怕遭受巨大的惩罚或希望得到巨大报偿而做某件事,那很少有人会把这种行为称为善行。可以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但智慧的终点却是热爱上帝和崇敬道德上的善。圣经中所说的未来惩罚,似乎是有意要阻止恶人为所欲为,提醒漫不经心者要小心谨慎,但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圣经中的这种说法缺乏有力的证据,因而不足以左右人的意志,不足以使性本恶的人仅仅由于害怕来世遭受惩罚而过有德的生活。一般可以说,真正的信仰产生于温厚有德的性情,而温厚有德的性情与其说源于纯粹的畏惧,还不如说源于爱。我所谓的真正的信仰,是指由真正的基督徒生活具有的全部美德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信仰。
在这个世界上,人由于自身肉体的构造和自然法则的作用,必然要受各种各样的诱惑,因而从这口创造世间万物的大熔炉中炼制出的容器肯定有许多是歪七扭八的。想到这些,我们怎么也不能不认为,上帝之手创造的这些东西会被判处永远受折磨。一旦我们接受这样的观念,我们有关善与正义的自然观念就会完全被推翻,就不会再把上帝看作是大慈大悲、主持公道的主。但福音书告诉我们的有关生命与不朽的理论,却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正当而仁慈的,与造物主的意图是相称的,这种理论认为正义的结局是永生,而罪恶的报偿是死亡。从创世过程中产生的那些可爱而完美的人,最终将获得永生,而那些生来有缺陷的人,那些从精神气质上说不适宜过较纯洁、较幸福生活的人,则将死去,注定要再次和产生他们的泥土混合在一些,似乎没有比这更符合我们理性的了。这种永恒的宣判可以看作是一种永恒的惩罚,因而无怪乎这种惩罚有时会表现为受苦受难。但在《新约全书》中,经常相互对照的,却是生与死、拯救与毁灭,而不是幸福与苦难。假如我们认为上帝不仅将使那些天生不适宜过较纯洁、较幸福的人重新陷于原始混沌状态,而且还将永远记恨和折磨那些触犯过他的人,那么上帝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就会大不一样了。
一般说来,生命是一种恩赐,与未来状态无关,是神授之物,即使是不怕死的恶人也不愿予以放弃。因此,造物主在创造出无数个人,使其能享受无限的幸福时,虽然也给人带来了一些痛苦,但同赐予人类的幸福相比,痛苦只不过是天平上的一粒灰尘。我们有一切理由认为,世间的罪恶只不过是那一产生精神的伟大过程的一个要素,并未超过绝对必需的限度。
形成理智显然要有一般规律的帮助,出现一两个例外丝毫也不会否定这一点。存在一般规律显然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目的,而是要经过许许多多世代对绝大多数人产生影响。根据我对精神形成方式的看法,神的启示对一般自然法则的违背,似乎是上帝在亲手把新成分混入精神形成这一特殊而伟大的过程,特意给人造成一系列强有力的新印象,以净化、提高和改善人类的精神。一旦伴随着这些启示的奇迹引起了人类的注意,使人类展开积极热烈的讨论,由此而无论是上帝还是由人类创造出教义,这些奇迹也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达到了造物主的目的;所传达的这种神意一方面自身具有内在价值,另一方面也作为道德动机而起作用,会逐渐影响和改善人类的各种官能,而决不会阻碍人类官能的发展,更不会使其停滞不前。
认为上帝只会以其选定的方式而不会以其他方式来实现其意图,这无疑是武断的,但由于我们得到的有关神意的启示总是伴随有某些疑问和令人费解之处,由于我们的理性总是使我们最强烈地厌恶那种迫使我们无条件地、立即而全面地接受某种信仰的启示,因而我们确实有正当理由认为,这些疑问和费解之处决不是否定圣经的神圣起源的理由,而且有理由认为,圣经中所包含的那类证据最有利于改善人类的官能,最有利于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
这个世界向人类提供的各种印象和刺激,是上帝借以把物质塑造成精神的手段,而产生这些印象和刺激的主要源泉,则是避恶趋善的不断努力,这种看法似乎可以消除我们在思考人生时遇到的许多难题。而且在我看来,似乎由此也可以令人满意地说明,为什么存在着自然的恶和道德的恶,说明为什么产生于人口原理的这两种恶都不是很小。但是,虽说根据这种假设,恶决不会从这个世界上完全消除,可是很显然,如果恶的数量不随着人类勤奋与懒惰的程度而增减,它就不会实现造物主显而易见的目的,也决不会强有力地刺激人们去作出努力。这种压力在重量和分布上的不断变化,使人心中总是怀着压力最终会消除的希望。
希望永远在人的胸中涌现,
幸福的降临永远是在未来,而决不是现在。
世上存在着恶,不是为了使人悲观绝望,而是为了刺激人的活动。我们不应忍受和屈服于恶,而应尽力避免恶。竭尽全力消除自己身上的恶,并尽可能在自己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消除恶,不仅是每一个人的利益所在,而且也是每一个人的义务。每个人愈是尽力履行这种义务,其努力的方向便愈正确,成果也愈大,每个人也就愈有可能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精神,从而愈全面地实现造物主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