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蝶影翻 序 -- 丁坎

共:💬85 🌺15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马克思和尼采,

以前上哲学课的时候,郭宝平老师曾经提到过,看到丁大这个补充一句的时候,一直想做些资料再帮忙补充一下。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大二时读的,只记住了文学性和美学感觉,相关的哲学思考或理性批判到现在是一点概念也没有留下。好像是学校大图三层有一个专门的马克思著作的房间,曾经很热血地和室友约定一起学习马克思,两个人一起去那个房间读书,做笔记,临睡前讨论,然后记下讨论心得,结果只坚持了3天,呵呵。

今晚腾出手来检索了一下,在丁大的帖子下做点资料补充,估计丁大可能都知道,算是给有兴趣的河友做些扩展阅读吧:

----------------------------------------------

大多数当代的研究者把马克思与尼采看成是相互对立的,而作者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一致表现在:1)都对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2)都对主/客体两分提出质疑,3)都试图统一理论和实践,4)都坚持认为主体是受历史文化条件限制的,5)都在理论上论述了能动作用。

马克思抛弃了抽象的客观性观念,并摒弃了客观观察的可能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说:“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嘉木:如果结合庄生的思想来看,在这里我们或可以理解马克思认为“待”的存在是认识所必要的。

在这段话中,马克思的立场与尼采著名的”后现代“观点相距并不太远。尼采反对”在现象面前滞留的实证主义“,并认为“事实显而易见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解释。我们不可能建立任何事实‘自身’。” 尼采对“物自体”的哲学概念的批判广为人知,如这段话就非常有名:“反对科学的偏见。----所有知识神话中之最大的神话。人们想知道物自体是什么,但是物自体并不存在!即使假设存在着一个物自体,一个无条件之物,它也正因为如此而不可知!无条件的某物不能被知:否则,它就不会是无条件的!结合庄生对“无待”的阐释一起来看,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区别。可以说尼采对“无待”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质疑。----突然醒悟这不正是丁大说的:

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

非存在物

(Unwesen).

认知,总是要‘把自身置于与某物的有条件的关系之中’。----企图认识无条件者的人盼望着与任何人无关想想庄生或我自己是否存在这样的盼望?我们在内心深处某种程度上的隐逸渴求?),这是一个矛盾,首先,在想知者和与我们无关的被知者(但究竟如何被知?)之间存在这样的矛盾;其次,由于与任何人无关的某物根本不存在,因此就根本不可能被知.......客体是某种如从内部看会成为主体的东西,这种主客之间的充分关系是善意的发明”(《权力意志论》)(这或许可以说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无待”的否定?)

马克思关于无条件知识和主/客体两分的哲学矛盾的立场与尼采相似,他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一个存在物如果不是另一个存在物的对象,那么就要以不存在任何一个对象性的存在物为前提。只要我有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以我作为它的对象。但是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存在物。”(我看到这段话第一反应就是“待”的概念,所以我很怀疑这段引言是丁大前引的另一版本的翻译。这段引言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25页)

对形而上学的物自体观念的批判使马克思和尼采把他们的认识论建立在实践的现实性上。知识不仅仅是理解世界的工具,而且是改造世界的工具。因为两人都相信思想和行动来源于意欲(willing).......人类是一种历史的存在。这使得尼采坚持“人是要被超越的某种东西”,而马克思也呼唤“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抛弃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

-----李朝晖《米·罗伯兹对马克思和尼采认识论的比较》

刊于《国外理论动态(旬刊)》1997年第8期 页60-64

查拉图斯特拉的“如是说”是否就是尼采的自言自语?如是的,那么,尼采的如是说大致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如是说的和声,他们说:“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对以往那些创造出关于人本身的种种虚假观念的人们来说,“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而马恩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要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养和想象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不再在这些东西的枷锁下呻吟喘息。”

如此告白,使马克思与尼采,据说还有弗洛伊德共享了所谓推翻所有传统价值,代之以新的伦理和生命方向的“后现代先知”的名分。

---张文喜《马克思与尼采:相关于思想造型及其效应的比较研究》

刊于《文史哲》2001年第3期 页107-113

英文资料:

1. Schacht, R.: Hegel, Marx, Nietzsche, and the future of self-alienation.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v.28 (April 1991) P.125-35

2. Love, Nancy Sue: Marx, Nietzsche, and modern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3. Newell, Willian Lloyd: The secular magi: Marx, Freud, and Nietzsche on religion. New York: Pilgrim Press, 1986.

其实德语的资料比较多一点,但我不懂德语,就不列了,呵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